APP下载

基于科教协同创新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023-09-08宋佩佩王立金沐林林焦东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7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脑科学科教

宋佩佩 王立金 沐林林 焦东亮

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精神医学专业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分支学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面与其他疾病的差异,相对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有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单独开设精神医学专业更有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1],既往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临床医学和精神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2-4],培养了一批适应临床需求的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培养既具有专业医疗能力又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势在必行。《科技部教育部科教协同工作协议(2018—2022年)》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均指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以达到促进专业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但是,目前关于科教协同培养复合型精神医学专业人才方面的探索较少。

1 开展科教协同培养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1.1 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研究呈现出深入、全面、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趋势。国际医学教育特别委员会发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5],其中明确指出,医学高等教育不应只注重对某一专业技能狭隘和片面的培训,还应具有分析和批判的精神,比如创新精神和敢于研究的态度,都是通过科学研究训练来实现的[6]。目前许多医学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7]。精神医学专业属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特色专业,目前我国精神卫生人才紧缺,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精神医学的医疗、预防、科研、教育等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根据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精神医学人才,是目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1.2 精神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 精神疾病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言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异常,这些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脑结构和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掌握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将神经系统功能与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定位和定性诊断有机结合[8]。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脑科学计划,脑科学成为当今医学发展中的前沿科学之一,精神疾病也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9],脑科学的快速发展必将对精神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脑科学的基础和前沿进展知识对精神医学专业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在此方面存在缺陷,如我院虽然安排有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学生反映内容枯燥、难度大,缺乏实验课,上理论课的时候存在“听不懂”的现象,关于脑科学前沿进展知识的介绍则更少。

1.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脑科学的不断进步及社会对精神卫生的关注,精神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科研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不断将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等高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的比例也逐步增高,考研已经成为本科生毕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我校精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90%以上均参加考研。提前进行科研方面的训练,积累科研成果和经历,对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提高了信心,也为今后研究生的科研生涯打下基础。根据参加考研复式面试和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反馈意见,要求在本科期间开展科研方面的课程的要求非常强烈。

1.4 促进学生加深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认同感的需要 目前,社会上仍存在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科医生的偏见和歧视,这种偏见也影响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尽管国家相继出台实施了《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等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精神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但精神医学的专业认同感仍然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校的学习动机,经常导致学习主动性差、目标不明确、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等问题[10-11]。而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能为本科生带来最直观、最真实的职业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潜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并且可以通过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制定适合自身的个人目标,因此重视科学研究能力和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2 基于科教协同创新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精神医学专业的特点,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精神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科教协同培养医学人才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2.1 建立科教融合的科研平台

2.1.1 传统的高校科研实验平台与教学实验平台分离。开展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平台,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中,各个教学单位和学院围绕教学开展育人,有专门用于教学的实验平台,相比本科教学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平台具有更为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技能,具备着更为前沿的科研任务和先进的学术思维;拥有更多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机会,这些都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宝贵机会,也是训练学生科研素养、科研技能的良好平台[12]。

但是各类高校的科研平台定位为用来开展科学研究的场所,在本科生培养中很少发挥作用,导致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之间出现分离,没能实现科研服务教学和辅助人才培养的功能。而且对于普通应用型高校来说,用于科研的资金经费有限,与研究型高校相比,科研实力不强,很难将科研平台用于本科生的科研活动。

2.1.2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精神医学特色的科研平台。与临床医学等学科相比,精神医学专业的特点包含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交叉学科。从事精神医学教学的教师也包含了精神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所以科研活动涵盖了神经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心理实验和社会心理调查等多方面的科研实验,因此根据精神医学专业的科研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是可行的,特别是行为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和调查等科研项目需要资金经费较少,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见图1。

图1 基于科教协同创新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图

根据精神医学专业的特点,构想建立精神医学特色的科研平台(见表1)。该平台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另外科研实践可以开设课内必修实验课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做到科研实践活动对所有学生全覆盖。

表1 精神医学特色的科研平台的建立

2.2 打造科教协同的培养体系

2.2.1 传统高校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分离。目前的医学教育环境以本科生完成常规的课程为主,虽然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使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但主要以常规医学课程的学习为主,以达到本科毕业要求的学分和课程的成绩为目的,对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不够。另外,科研反哺于教学不足,科教协同理念中的关键点就是科研成果要反哺于教学,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方法,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也意味着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讲义,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质的提升[13]。

2.2.2 将科研实践活动纳入培养体系,推动科研育人渗透课堂内外。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课堂内外开设不同的科研活动,仅仅在课余开设科研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面向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根据精神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一些具有科研特色的必修课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本学院精神医学专业自建立以来多次修订培养方案,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专家建议,逐步将科教协同的培养措施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见表2)。如在必修课中开设创新创业学分,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讲座、科研活动或科研培训可以获得此类学分;低年级开设文献检索课程;预防医学中开设统计学课程;整合调整解剖学课程,增加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神经解剖学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时比例,使学生更能对脑的解剖有深入了解;增加介绍脑科学进展和脑科学研究方法的专业拓展课程;开设临床神经科学课程,介绍脑的高级功能,并增加神经科学方面的实验课。将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编入实验课程,如用眼动仪检测网络游戏者的眼动特点、Eprime检测前瞻记忆等实验课,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表2 有利于开展科研活动的课程建设

3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兴趣

3.1 传统的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不足 传统的教学理

念以本科生获得毕业要求的学分和课程的成绩为目的,导致一些本科生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考试拿到好成绩就行了,认为没有必要参与科研活动,或者认为科研活动平台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的地方,一般本科生很少参与。另外有些学生对科研创新认识存在误区、不够客观全面。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研很容易获得成功,开始热忱很高,一旦作为一个项目长期坚持下来,或遇到失败,又觉得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中,也发现大一的学生对参加科研活动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往往是好奇或跟风,不能真正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关键。

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我院历来鼓励本科生申报各类项目,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和“三下乡”等项目,并将此类项目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可部分解决科研经费的问题,也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实验,按期完成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科研项目采取考核和激励机制,尤其将科研成果与评奖评优关联,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从大一就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开展科研讲座,介绍精神医学领域的科研方法,了解教师的科研项目,参观实验室,见习实验,最终加入到科研项目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有强烈要求参与更深入科研活动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科研试验,并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和发表论文等。近两年,发表5篇有学生署名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其中SCI文章2篇,参加安徽省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并获得三等奖,校级科研创新优秀奖等奖项。虽然让本科生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和论文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跟随教师开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受到了很好的科研熏陶和科研训练作用。

4 鼓励教师参与科教协同活动

4.1 传统高校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指导不足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由于能力有限,缺乏经验,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在科研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个身份都相当重要,包括在科研项目开始前的科研相关工作的讲座和科研课题的选题;项目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和监督具体实验技术和方法;项目完成后,指导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然而,高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学校及导师也主要专注于研究生科学研究与能力培养,缺乏对本科生研究工作的指导。因此,许多本科生的研究质量不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影响了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创新教师参与机制,激发科教协同内生动力 将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14-15]。对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计入年终考核、绩效和职称评定的加分项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的指导,另外将学生的科研活动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和导师在科研方面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我院对两届学生进行2年的科教协同实践活动,结果显示这两届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改善,并且专业认同感较往届同年级学生有所提高。科研育人融入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虽然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科研平台优势资源真正充分运用到所有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还有一定差距,尚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机制。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脑科学科教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科教导刊》征稿函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脑科学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启示一一从睡眠、营养、运动与大脑的关系说起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科教之窗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