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正祛邪启膈方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

2023-09-08朱言训韩彦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7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食管癌标志物

朱言训 王 晶 韩彦博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 457001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霉菌、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相关。相关研究显示,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癌症患者中位居第三。患者中晚期多以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消瘦脱水等症状为临床表现,但由于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导致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错过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1]。目前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但化疗药物在清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疾病的预后。中医学将食管癌归入“噎膈”范畴,其病机在于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管、贲门所致,病位在食管,与肝、肾、脾密切相关,常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时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扶正祛邪启膈方是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而拟定的方药,具有开郁化痰、润燥降气的功效,应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或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基于此,为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力、改善疾病预后发展,本文旨在观察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扶正祛邪启膈方的辅助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84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0.13±5.27)岁;中期28例,晚期14例;扩散转移情况:肺转移1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19例,肝转移7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例。观察组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9.74±5.31)岁;中期25例,晚期17例;肺转移9例,纵隔淋巴结转移18例,肝转移6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食管癌[2]诊断标准;符合痰气交阻证型标准[3],患者伴有胸膈痞满、吞咽梗阻、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等症状,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完全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的患者;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合并免疫系统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紫杉醇+顺铂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3天使用顺铂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使用注射用紫杉醇,采用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分散溶解后,按100mg∶20ml的比例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间隔3周为1个周期,连续化疗2个周期。观察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增加扶正祛邪启膈方,方剂组成为:党参18g、白术15g、黄芪15g、茯苓15g、柴胡12g、郁金12g、沙参12g、生牡蛎30g、砂仁6g、鸡内金15g。对于津伤口干的患者,可加天花粉9g,对于腹胀便秘的患者,可加当归12g,对于少气懒言的患者,可加熟地黄9g、山药12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从化疗开始服药,直至化疗结束。

1.3 观察指标 (1)免疫功能: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ml(空腹),以1 5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抗CD3单抗(武汉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CD3+、CD3+CD4+、CD3+CD8+水平进行测定。(2)血清肿瘤标志物: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3ml,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及肿瘤标志物(CA125)水平。(3)胃肠功能紊乱: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进行评估,包括腹痛、上腹胀、恶心呕吐,评分范围0~3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免疫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CD3+、CD3+CD4+较治疗前增高,CD3+CD8+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D3+、CD3+CD4+高于对照组,CD3+CD8+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对比

2.2 血清肿瘤标志物 治疗后,观察组CA199、CA125及CE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比

2.3 胃肠功能紊乱 治疗后,两组腹痛、恶心呕吐、上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食管癌早期症状多隐匿,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影响疾病预后,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随着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发展,中医已在多种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将食管癌归入“噎膈”的范畴,如《医学津梁·噎膈》中记载“噎者,咽喉噎塞不通, 饮易入,食难入也;膈者,胃口隔截而不受,饮食暂下,少顷复吐也”。中医学认为,该病是有形之邪积聚于食道,其病机在于气滞、痰浊,故治疗应扶正祛邪、理气化痰。扶正祛邪启膈方以茯苓为君药,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党参、白术为臣药可健脾、养胃、益气,佐药柴胡、郁金、砂仁疏肝解郁、化湿开胃,黄芪益气固表,生牡蛎软坚散结;使药沙参养阴润肺,鸡内金健脾和胃。全方合用,可共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效,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念,兼顾扶正和祛邪。

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肿瘤细胞和化疗都会对免疫细胞的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CD3+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降低趋势,CD3+、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呈升高趋势,提示扶正祛邪启膈方可有效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顺铂和紫杉醇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紫杉醇主要在肿瘤局部产生作用,顺铂可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能力,具有作用强、抗癌谱广的特点,但顺铂具有较高的致吐性。化疗虽能清除肿瘤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及免疫功能造成损伤。扶正祛邪启膈方中茯苓可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益气,砂仁温脾理气、祛湿开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可通过对小鼠脾功能的增强,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免疫细胞的合成,进而调控机体免疫功能,茯苓所含多糖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保肝的功效[4]。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可提升动物脾细胞体外培养存活率,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从而促进细胞免疫,此外,白术内酯可降低肿瘤细胞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5]。相关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与中医脾虚证关系密切,脾虚小鼠多表现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降低,通过健脾益气类中药可改善免疫功能,故脾功能的健运是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正常的基础,与本文结果相符[6]。

CA199是由人体胆管、胰腺等多个器官上皮表达的黏蛋白型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临床多用于对肿瘤疾病的诊断。CEA是一种酸性糖蛋白,正常人体内含量相对较少,其水平的异常可用癌症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CA199、CA125及CEA同为临床常用的恶性肿瘤标志性物质,与食管癌的发生及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125、CEA及CA199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提示扶正祛邪启膈方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利于延缓病情进展。扶正祛邪启膈方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肿瘤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对肿瘤细胞DNA合成及蛋白质代谢进行干扰,诱导癌细胞凋亡,可明显提高小鼠生存时间[7]。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痛、上腹胀、恶心呕吐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提示扶正祛邪启膈方可有效改善食管癌化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方中鸡内金具有补气、健脾、和胃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内金中所含的氨基酸、角蛋白等物质,具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肠内积气的排出,有利于腹胀等症状的改善[8]。但由于本研究纳入证型单一,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续应完善证型及相关指标,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化疗联合扶正祛邪启膈方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食管癌标志物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