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2023-09-08沈琪琪
沈琪琪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优化课程结构”“活化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改革”“发挥评价功能”。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推进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需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指引,布置学习任务,进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标准的目标线、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评价线。本文以区域地理“欧洲西部”一课为例,对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课堂,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行初探。
一、基于课标及学情,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构建学习目标时,应依据新课标来设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通常可以采用课前导学案的形式,检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接下来目标的设立提供依据。笔者结合教材前面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测试出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课前导学案。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归纳出如何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印度农业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前,笔者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收上来,综合新课标和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目标水平1:能够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不同视角,在地图上观察和认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目标水平2:能够在描述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与该区域水分、热量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地理位置与其他要素间的联系;
目标水平3:能够归纳欧洲西部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目标水平4:运用相关资料说明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依托情境形成学习任务,进而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达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即课堂始终遵循目标线引领、情境线贯穿、问题线启发、活动线推进、评价线诊断。
二、基于情境设计,开展课程内容
在目标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情境:由班级小记者与德国学生的访谈记录贯穿整节课,由情境线引出问题线,进而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应目标水平1,评价任务为会读图,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三方面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学生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对气温、降水的影响,即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三面临海的位置,这里终年盛行西风,使得欧洲西部全部温和湿润。这部分内容对应目标水平2。
【访谈片段1】
小记者:你的家乡在哪里呢?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德国学生:我先给大家来看一段我家乡的短片吧!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播放《俱往昔,数世界美景,还看西欧》的短片)。
师:小记者的家乡美得如此令人神往,他的家乡到底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欧洲西部地区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欧洲西部的美景,形成对欧洲西部的初步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细读地图明概况】
活动1:定位置(多媒体出示不同尺度的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欧洲西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2:找国家(多媒体出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和2010年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完善国家名片)。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地理知识,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不同角度指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提高其地理位置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找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欧洲西部虽然面积狭小,但是国家众多,同时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
【访谈片段2】
小记者:难怪欧洲西部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目的地,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的景点,相信你们来到中国这么久一定去过很多的城市,那你们都品尝了中国的哪些美食呢?
德国学生:品尝了饺子、米饭、面条,最喜欢吃大连的海鲜啦!
小记者:你们平时在欧洲都吃什么美食呢?
德国学生:我们一日三餐都吃面包、牛羊肉和乳制品。
小记者:可见咱们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教学活动:品味美食探根源】
探究1:气候对畜牧业的影响。
任务布置:教师出示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读欧洲西部气候图,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并思考哪种气候类型更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对比伯明翰和汉堡两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说明欧洲西部的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影响。
提出问题: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受到什么位置的影响?
探究2:地形对畜牧业的影响。
任务布置:教师出示欧洲西部地形图,让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在地形图上找到主要的平原、山脉;根据亚洲的地形特点,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说明欧洲西部地形分布对发展畜牧业的影响。
提出问题:假设阿尔卑斯山脉的走向发生了变化,会给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带来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阅读图文材料,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依据情境线索,德国学生品尝了中国的美食之后,发现我们和他们的一日三餐有很大的差异,由情境线再次引出问题线:为什么德国人与我们的饮食结构相差甚大?这种农业类型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通过读图可知,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析伯明翰和汉堡两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得出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全年温和湿润的特点;通过在地形图上找欧洲西部主要的平原、山脉,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欧洲西部主要的河流有莱茵河和多瑙河,两者均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莱茵河自南向北注入北海,多瑙河自西向东注入黑海,河流的流向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即地形影响河流。地形对气候有怎样的影响呢?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再加上南部山地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范围广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部分内容对应目标水平3。
这样的气候、地形对畜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呢?教师针对这样的问题可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析。评价任务会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以导图的形式进行评价,该部分对应目标水平4。通过对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学习,设置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北美洲西部也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何没有多汁牧草的分布?假设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会给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教师通过追问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访谈片段3】
小记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吃到欧洲的美食啦!不过,你们每天吃那么多乳制品,生产起来岂不是需要很多人力呀?
德国学生:不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我带你去彼得家的牧场看一看,你就清楚了!
【教学环节】
导入环节:欧洲西部从事畜牧业的农民以饲养牛、羊等牲畜为主,同时种植谷类作物及牧草,主要生产肉类及乳制品。那么,欧洲西部乳制品的生产经过了哪些流程呢?我们一起到牧场去体验一番。
【教学活动:解密农业析特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归纳乳产品生产的流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欧洲西部的特色化农业,认识这种农业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学会“因地制宜”的农业思想。
三、围绕教学效果,制订课堂评价任务
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在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工具的运用等方面,应注重鼓励学生,让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评价到位,学生才能把握基础知识,在认知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为了让学习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教师要明确学习评价的规则,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单纯地采用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不能客观地对学生作出评价,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作出调整,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原理在运用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往的课堂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课堂评价主要参照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不同学生的评价应该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记录,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地对自身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更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会立足于目标线和情境线,最终确定问题线和评价线。
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的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能只是对与错,还应该解释对或错的原因,此过程多采用组内互评,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教学评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通常情况下,评价手段多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自评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点评,点评的重点多为地理要素阐述的准确性等;互评主要适用在小组合作环节,相比较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发现学生自身没有发现的问题,更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总评是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者是成果展示作出的总结性评价,并为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终结性评价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还需借助终结性评价来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课后作业就是检验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出必要的指导性评价。此外,作业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以本课为例,笔者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分为必做作业:认识欧洲西部国家“冰雪之缘”的原因,即欧洲西部是世界上举办冬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地区,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笔者通过必做作业检验学生对于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掌握情况。选做作业:请学生课后关注近期有关欧洲西部的新闻,搜集欧洲西部主要景点的图文资料,以便下节课能够更好地与德国小记者进行交流。
本节课以小记者与德国学生的访谈为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图、讨论、探究一步步解决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参与面广,积极主动,活动充分。通过对比我国与西方人饮食结构的差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最后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课堂需要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课程中,必须充分全面地认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评分散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此提高地理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