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助力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研究
2023-09-06齐盼星
齐盼星
【摘 要】习作评改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在习作评改课中仍存在评改主体单一、评改形式僵化、评改时效不足等问题。在习作评改中搭建支架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习作评改的困境。具体来说,教师可采取“搭建目标支架,使评改有方向;灵活运用支架群,使评改有活力;教师适时介入,使评改有保障”等策略来优化习作评改课堂,以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支架 习作评改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0-36-03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写作”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过程写作与其他写作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修改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过程写作主要体现在习作评改上,习作评改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习作评改怎么推进,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探索,也想出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其中,发现支架在降低任务难度、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习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本文指出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的困境,分析支架的价值,从而提出其应用于习作评改的有效策略,以激发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动力,这对于学生评改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的困境
(一)评改主体单一
学生在完成习作后,要不断推敲、修改,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够培养修改的能力,养成自主修改的良好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修改自己的作文、分享交流、互相评改作文。学生是习作评改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习作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成为习作评改教学主体。这种习作评改主体定位的不准确,使理应作为评改主体的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缺失,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维提升。这就可能导致教师教学事倍功半,学生学习收效甚微,作文评改效果不佳。
(二)评改形式僵化
习作评改形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语模式化。有的教师评改学生习作一般是圈出错别字,勾画写得好的语句,打上分数,再写上一些概括性的评语,如写得好的就是主题明确、详略得当、构思完整等,写作水平较差的就是中心不够突出、描写不够生动等。这样的评语模式化、单一化严重,使评改仅仅停留在指出大问题层面,缺乏对问题的针对性,因此不具备可操作性。当习作返还给学生时,学生面对这些模式化的、含糊的评语,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会产生自主修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很难做到清楚明白地去修改习作。二是目标模糊化。有的教师在习作评改教学中缺少明确的评改目标,在评改课堂上进行“漫天撒网”式的讲解,不重视单元习作要素要求,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面面俱到地进行剖析讲解,以期学生能一次性改正所有问题,修改出完美的“二次作文”。这样的习作评改课缺乏重心,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教师讲起来费时费力,学生听起来感到迷茫,从而逐渐消磨学生的写作自信。
(三)评改时效不足
强化理论强调对学生采取强化行为的及时性,间隔时间太长会削弱强化的效果。[1]从实际教学来看,大多数的评改由教师独立完成,使习作评改的重担全部压在教师身上,教师需要给每个学生写上评语和修改意见,同时还要完成每天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教师想要完成评改工作,会需要较长的时间。等到评改完成后,教师还要分析全班习作,对学生的习作问题进行总结,设计习作评改课的内容。因此,一篇作文需要等到下次习作评改课才能点评,而学生写作的情境、想法、思路在下次习作评改课时可能已经忘记,大大削弱了评改活动的价值。
二、支架在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中的价值
要素,指构成一个事物或系统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不可少的元素,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写作教学的要素,即开展、维持、实施写作教学活动的几个核心成分。自然,写作教学要素可以有多个。不过,最关键的可能有三:学生、任务、支架。[2]对于评改环节来说,三个要素之间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缺失,不足以顺利完成评改任务,因此需要教師提供支架进行帮助。支架源自建筑行业的术语,是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在建筑工作中为工人搭建的脚手架。后来,支架逐渐引入教育学领域。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支架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供帮助,使学生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跨越。目前,支架在教育学领域已经变成了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隐喻,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合理利用支架,可以有效改变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的现状。
(一)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3]深度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学习支架的支持。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体悟和理解,挖掘潜在能力,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4]
有了支架意识后,教师作为搭建者,会摒弃教师本位意识,以引导者的姿态进入评改活动中,给予学生参与评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依附者”,进而在全身心积极参与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这符合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探究理念,学生由被动接受地位转变为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实现。
此外,在支架的帮助下,每一个学生在习作评改中都是“小老师”,比起教师,学生在情感和地位上更亲切、更平等,因此更容易产生情感交流。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为了在同学那里获得赞赏,会认真完成自己的习作,将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同学,增强了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会重视同龄人对自己习作的评价,为了使它变得更好,就会认真听取建议、乐于修改、精益求精,以呈现出更好的“二次习作”。从完成习作到自评、互评,学生都在全身心投入、认真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深度学习所倡导的过程。
支架理论下的习作评改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更热情地投入评改活动中,让习作评改从“浅表”走向了“深耕”,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使习作评改课堂迸发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评改能力得到了锻炼,深度学习在活动与体验当中发生。
(二)降低学生的评改难度
当学生完成习作后,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和学习经验都不尽相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有效地评改习作。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盲目地让他们在习作评改道路上自由摸索前进,他们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习作评改的动力,导致习作评改“有名无实”。
利用支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境。在习作评改课堂上,教师通过搭建支架,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可操作的评改方法,这样可以填补学生评改经验不足的空缺,使学生的自评、互评有了方向,让学生评改习作有章可循,从而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努力,缓解了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盲目心理和畏难情绪,使学生打开了评改思路。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支架使学生评改习作变得更容易操作,即使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可操作化的评改模式下,也能找出习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现在原作基础上的提升。
由此可见,将支架运用到习作评改课堂当中,能够降低习作评改的难度,激发学生参与评改的兴趣,从而营造积极的评改氛围,使学生拥有“我能评改”“我会评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对知识的学习一般分为“学得”和“习得”两种。“学得”是教师讲授并进行有意识的记忆活动,而“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支架通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思维工具,让学生在评改活动的感受、体悟、实践中内化支架所蕴含的思维方法,逐渐习得写作知识。
基于支架理论下的习作评改课强调学生的习得过程。首先,当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评改任务时,在学生的现有经验和这次活动所需经验水平之间搭建引导性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潜在发展空间。其次,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沟通合作、交流探讨。在习作评改中,学生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既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又感受了支架所蕴含的知识和力量,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策略。最后,经过长期的运用,学生逐渐生成新的评改经验,一些支架逐渐被学生熟悉甚至内化,从而逐步消失,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自身能力,对学生的日后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在日后类似的评改活动中自主建构支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身评改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评改层面,而且还会辐射到写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体现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提升。
由此可见,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实现对写作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的积累与反思,并逐步内化支架所蕴含的思维策略和方法,最终获得潜在水平的发展。
三、支架应用于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建目标支架,使评改有方向
从实际教学来看,一次习作评改训练是不可能解决完所有问题的,将学生习作中的审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等问题一一挑出来,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对于学生来说,是过度的负强化,会抹杀学生评改的积极性。特级教师管建刚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主张“习作评改不能追求所谓的‘大容量,要‘小步走”,值得借鉴与思考。习作评改不应面面俱到,“分析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是提高习作评改效率精准教学的逻辑起点”[5]。例如在分析习作时,如果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的问题,那么目标支架就应该是看学生的文章是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通过搭建这一精准的目标支架,来帮助学生把握评改重点,进行目标导向式的习作评改,让习作评改课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事实证明,只有依托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搭建出合适的目标支架,习作评改才能发挥实效性。
(二)灵活运用支架群,使评改有活力
支架包括情感支架、图表支架、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等。支架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帮助教师在设计支架时提供多维视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支架时,要灵活运用,因为支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联动、呼应,灵活组合为一个支架群,共同为习作评改服务的。例如教师在分析学生习作时,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性问题——叙事不具体。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设置了范例支架,向学生示范如何评改将事情写得丰富具体。有学生描写爬山时的片段:“那山很难爬,我有点爬不动了。我看了一下×××,他也累得够呛……”针对这段文字,教师提供了三个问题支架:①山究竟有多难爬?②到什么地方有點爬不动了?③“爬不动了”和“累得够呛”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的评改并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的评改方法,而是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何将事情写具体。这样既指出了问题,又启发了学生的思路。教师的示范作为一个范例支架,同时又蕴含着更具体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获得了评改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师适时介入,使评改有保障
在习作评改实践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有意义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结束。在提供支架时要遵循适时性原则,即支架搭建的时机要恰当。[6]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作为多元互动中的重要“一元”,要参与到整个过程之中,给予学生高度的关注。教师就像一个在蹒跚学步的儿童身后的大手,虽然不必时时搀扶,但是需要一直存在。具体到习作评改中,就是教师必须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持续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评改进程,随时答疑解惑,为学生指点迷津,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且必要的帮助。这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高度融合,既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又给学生锻炼提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韦彦,庞丽娟.论强化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4.
[2]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语文建设,2018(16):21.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7.
[4]朱萍.语文深度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9(1):11.
[5]蒋成荣.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习作评改课堂样态[J].上海教育科研,2021(3):89.
[6]周子房.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从育英老师的教学案例谈起[J].语文教学通讯,201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