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道文化特质分析

2023-09-06田艳冉亚辉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

田艳 冉亚辉

【摘 要】新时代师道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的师道特征。师道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师道文化蕴含着师道尊严、师智、师法、师德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师道文化具有借鉴意义。新时代师道文化的重要特征有:坚定政治性和信仰性的师品文化;凸显自律性和示范性的师德文化;坚持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师智文化;厚植亲切性和包容性的师爱文化。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师道文化进一步升华的同时,还应具备国际视野,推动师道文化“走出去”,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师道文化 文化特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0-16-03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新时代的师道文化,新时代的师道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的师道特征。

一、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重要构成

师道是指教师的学问、准则、技艺、价值观等。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师道传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值得珍视的思想瑰宝。传统师道对教师的品、行、学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且明确的要求,其中蕴含的内容可以从师道尊严、师智、师法、师德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其一,尊师重教的师道尊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从古至今,在建设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教育一直是重要事业,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师风气,营造重教氛围,民众才能做到重道。并且通过尊师重教,引导民众尊重知识、尊敬教师,才能提升社会的道德伦理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达到优良治理的目标。这也奠定了教育和教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承担着服务于社会优良治理的重要责任。

其二,传道授业的师智。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认为为师者不仅应当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以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与此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彰显教育的育人魅力,達到传道的要求。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教师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体系进行简单的概念传递,新知识、新观念、新见解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教师应经常对知识进行温习和反思,从旧知识中获得新领悟,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

其三,因材施教的师法。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伟大教育思想。要想教好学生,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认为教师不能“满堂灌”,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认为每个人都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接受程度、认知发展水平、兴趣、性格、品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锤炼学生品行修养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认知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四,言传身教的师德。教师作为一个育人的职业,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不断锤炼自身德性。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追求进步,教育学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这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高度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强调师长的示范性。

综上所述,传统师道对教师的品、行、学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新时代师道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新时代师道文化的重要特质

新时代党和国家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新时代教师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这“四有”精辟凝练,不仅是对教师在立场方向、品德修养、专业素质、职业人格四个方面的发展要求,而且还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师道文化的重要特质,展现了新时代师道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坚定政治性和信仰性的师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仰,这既是新时代教师素养的核心所在,又是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指路明灯。

第一,新时代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政治性。新时代教师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应服从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敢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善于结合社会主义性质开展课程教学和品行培育工作。教师要从思想、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怀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师还要发挥好职业公共性特征,向学生以及社会群众传播正确的政治主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新时代教师应当具备革命文化气质。红色基因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磨难,先烈们流血牺牲的革命战争中,在不懈探索的建设和改革之路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先进思想,是中华儿女坚实的精神堡垒和思想财富。新时代教师要注重遵循历史逻辑,秉持正确政治立场,引导学生主动、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和实践路线,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参加有关红色基因的宣讲活动等,确保学校始终成为高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红色基地。

第三,新时代教师要具有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职业信仰。新时代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从教理念,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工作上,教师面对枯燥乏味、不断重复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依旧保持教育初心,全身心投入教育岗位,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生活上,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耐心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惑。在社会奉献上,部分教师还志愿参加支教活动,为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助力。

(二)凸显自律性和示范性的师德文化

評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教师的使命是培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不能仅将教师定义为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更应当是锤炼学生品德修养的“大先生”。其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品行之师,新时代教师道德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新时代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律性。教师是从事培养社会人才的职业劳动,面对的是有独立思想、意识、价值观判断的学生群体。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教师必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加强实践反思、提升品德修养、恪守职业准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避免自身出现品德失范行为。新时代教师旨在用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二,新时代教师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也在“传道”,旨在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教师要运用自身具备的社会解释力,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觉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强化道德感召力,让学生通过模仿、情感认同将道德主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好学生学识修养、品行品格、创新思维以及奉献精神的引路人。

(三)坚持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师智文化

当下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教师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体现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这是新时代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师道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一,新时代教师学识要体现动态发展性。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能只有“一桶水”,而是要有“一潭水”。当下的知识传授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4]。为了更好地给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既要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又要发挥科研意识,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学术相结合。在教育工作中秉持继续学习的态度,使自身学识呈现持续动态增长。

第二,新时代教师应当拥有创新思维。“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5]新时代教师应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摒弃传统老套的教学思维方式,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时代要求,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堂中设计贴合时代热点的趣味活动,以“刮刮奖”的形式布置作业等,以新颖的方式赋予学生主体性,加强过程参与性,使知识学习变成有趣的过程。扎实学识不仅要求教师充实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扩展自己的思维广度,更要发挥实践创新作用,构建教师生命厚度。

(四)厚植亲切性和包容性的师爱文化

当前,对于部分人来说,教师仅仅是一份职业。但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不是普通的职业。教师既承担着传播知识、讲述道理的历史使命,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还要履行国家对特殊公职人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疼爱,做到严慈相济,怀揣教育展望。因此,新时代师爱文化彰显出亲切和包容的特征。

其一,新时代师爱要体现亲切性。“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6]好老师应当对学生充满关心、爱护,懂得只有用爱与学生产生心灵碰撞,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中,给予学生主体权利,引导学生自治,构建平等对话平台。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仪容仪表的合理性与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让学生敢与之亲近,鼓励学生对待知识要敢想、敢思、敢言。

其二,新时代师爱要体现包容性。教师面对的是在性格、思想、观念、爱好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极具差异性的学生群体。教师以尊重为前提,理解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包容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的差异,以宽容之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其创设丰富的课外趣味活动。新时代教师要善于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布置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时刻谨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心育心,以仁爱之心教育学生,换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新时代师道文化的未来展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精神命脉,为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焕发光彩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7]新时代师道文化既是对传统师道的继承,又蕴含着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还彰显着时代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新时代教师要忠实践行新时代师道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教师的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新时代师道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性发展,既要传承传统优秀师道文化精华,又要着眼于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高质量服务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师道文化要借鉴国际优秀文化理念,将其与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建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锦上添花。利用好国际窗口,向国际阐释师道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推动师道文化“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言献礼。

【参考文献】

[1]戴圣.礼记:上[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706.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2.

[4]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J].人民教育,2013(18):2.

[5]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J].上海教育,2013(16):36.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02).

[7]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