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与留:山东省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2023-09-06姚丽莎
姚丽莎
摘要: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上缺乏系统的聚合,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乡村振兴主体缺失、村民增收困难、乡村文化没落、乡村自治弱化等现实困境。为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因素,文章结合“推拉理论”分析山东省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并提出乡村振兴中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离心力机制;外援力机制;乡村吸引力;空心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13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新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虽然“依附式”与“外援型”的发展模式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并提升了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但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振兴主体缺失、村民增收困难、乡村文化没落、乡村自治弱化等现实困境。如何在乡村人口不断流出的背景下,留住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界关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几个方面。周祝平(2008)[1]、杨春华,姚逸苇(2021)[2]对人口“空心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郑殿元(2019)[3]、朱羽佳,汪德根,周国艳(2022)[4]、孔铭,吕宇航,赵云(2023)[5]对人口“空心化”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陈涛,陈池波(2017)[6]、王良健,陈坤秋,李宁慧(2017)[7]改进人口“空心化”的测度指标;王孟翰,刘兆德,孙雯雯(2021)[8]、贺雪峰,郑晓园(2021)[9]、刘爱梅 (2021)[10]、叶兴庆(2021)[11]结合不同地区的典型模式,提出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策略。总体来看,关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研究处于宏观层面到中观县域层或结合村庄特色的微观层面转变的发展过程中。文章从微观层面切入,结合“推拉理论”分析山东省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探索乡村振兴中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径。
1 山东省乡村人口现状
1.1 山东省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省常住人口为10 152.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573.4万人,乡村人口为3 751.3万人,比2010年减少1 065.9万人。2022年山东省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继续减少约150万人,为3 603.73万人[12]。
1.2 山東省乡村的老龄化程度加深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目前山东省乡村总体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202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 906.3万人,占18.78%;15-59岁人口为6124.4万人,占60.32%;60岁及以上人口为2 122.1万人,占20.9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 536.4万人,占15.13%。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72%[12]。
1.3 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乡村如果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山东省乡村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人才。由于地方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产业、基础设施等显性项目上,对引入人才的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不足,尤其是对长效人才储备与孵化机制的保障不足[13]。这使得乡村发展中不仅“劳力”不足,而且“脑力”不足,不利于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的新农产品的提供和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二是缺乏功能互补、结构完整的人才队伍,尤其是缺乏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规划。一方面尽管地方政府通过选派年轻力量驻村的方式引进人才,但由于专业技术覆盖面不足和主观能动性不足,达不到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村民开展短期项目培训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不足,而且培训内容在专业性与全面性上存在不足,使得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村民很难获得在乡村发展新的可能性,而选择流出所在乡村[14]。
2 流:山东省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
研究人口流动原因的重要理论是“推拉理论”。Bogue D.J.(1959)[15]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其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Lee E.S.(1966)[16]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以上因素的价值判断等中间障碍因素,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基于“推拉理论”可以归纳出山东省乡村人口“空心化”生成的机制:离心力机制(农村推力)、外援力机制(城镇拉力)和交通、政策等突变力机制。
2.1 乡村人口“空心化”演进的离心力机制
乡村收入低、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农村中不利的生活条件,使得山东省乡村缺乏吸引力,成为了乡村人口流动的推力,导致了乡村人口“空心化”现象。
2.2 乡村人口“空心化”演进的外援力机制
在外援力机制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城乡收入差距等带动了乡村人口的非农就业转移。城市相较于乡村在工作机会与生活条件方面具有较大吸引力,一方面城市中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好的生活基础条件,包括城市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健全、教育水平高等。因此,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乡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发展,即城市拉力促使乡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2.3 人口“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力机制
自然环境变化或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乡村人口“空心化”的重要原因[17]。政府政策或特殊事件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大工程区建设、行政区调整等对乡村人口“空心化”产生根本性和突发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因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无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城拉乡推”形成的“离心力”就会大于乡土观念、熟人社会等“向心力”,导致乡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发生。
3 留: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路径
3.1 發展产业留人:实现村民致富增收
3.1.1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18]。结合本地农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实施寿光蔬菜、日照绿茶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计划;深化培育栖霞苹果、乐陵小枣、菏泽牡丹等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引导加工企业向中心镇、专业村聚集,深入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蔬菜、水果田头仓储保鲜设施,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3.1.2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通过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禀赋,采用农产品向纪念品转变、农业从种植向体验转变等方式提升农产品与农业的附加值,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日本为发展田舍馆当地经济,村民在1993年开始制作稻田画,将农业转变成了“旅游业”。此外,还为大企业做“宣传广告”,将稻秆变成艺术品进行销售。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机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于黄丘山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采用城市居民及企业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以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现已建设甜桃新品种引进种植示范园,构建了高效便捷的革命老区15分钟服务圈,打造“桃醉山乡”优势品牌。对于山东省生态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乡村应充分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在“空心村”发展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观光旅游、餐饮民宿、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推进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可以对种植大户、返乡创业青年进行免费电商培训,培育本土电商达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建设农村创业园,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深度融合,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通过对农产品包装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物流等环节,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3.1.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通过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来建设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一是通过土地流转,让耕地向职业农民手中集中,即使只种粮食,其收入也能达到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真正实现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变。二是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做大做强、联合发展。三是创新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通过开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将适用于本地种植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等要素引入农业生产中,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户分享到规模经营的收益。
3.2 培育文化留人:营造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传统礼仪、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等是推动乡村自治、延续良好乡风的重要因素。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优良的乡风和民风慢慢回归乡村,吸引外流的乡村人才返乡创业。
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一是在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家庭文化的基础上,强化文化价值信念。聚焦“道德伦理”视角,借鉴青岛西海岸的“德育乡村”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比如通过成立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村民文化价值理念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充分发扬民主,提升村规民约的自治性,让村民全程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推动村规民约从“上墙”到“落地”嵌入乡村社会网络,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通过规范村民言行,破解困扰乡村治理的问题,有助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20]。三是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采取数字化技术手段丰富农村文化体育生活;此外,加强对乡土文化、乡情乡愁等元素的宣传,挖掘乡村振兴中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典型青年,充分发挥乡贤的桥梁、智库和榜样作用,引导人才回流,赋能乡村发展。
3.3 通过环境留人:保障乡村健康发展
为留住乡村劳动力,需要在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可持续和村民可接受程度的情况下,加强人口管理制度、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等机制创新,率先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项目,保障村民在乡村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工作机会,进而提升其留下的环境韧性。
3.3.1 完善新型人口管理制度
对于符合条件的入乡返乡创业就业的高校学生、退伍军人,以及已经有城镇户口但拥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人可以回农村落户,这有助于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
3.3.2 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强化涉农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出发,加大政府对涉农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二是要着力构建返乡人员培训体系。可以采取与大学或涉农职业院校建立联系,在乡镇一级设立乡村振兴学院,采用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常态化乡村振兴骨干专业培训行动,加快培养有助于发展现代种植业、低碳农业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亟需的技能型人才[21]。
3.3.3 完善村级“领头雁”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村级“领头雁”承担着带领村庄改革发展的重任。要建立日常考核机制,开启奖优罚劣的管理新模式,真正让村干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提升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对新选派驻村书记在政策执行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以及发展村级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同时建立“基本报酬+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乡村基层干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3.4 优化政策留人:实施优惠扶持政策
首先,由各地農业农村厅和人社部门牵头,对本地的青年人才储备与回乡意愿进行精准分析摸排,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动员其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其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方面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税收等支持政策。例如,在编制村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中要为村集体发展预留用地;鼓励各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通过“政银担”模式将村集体纳入农业信贷担保支持体系来解决乡村发展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信贷难等实际问题。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实现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发展,在当前乡村人口不断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且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发展产业留人来实现村民致富增收;通过培育文化留人来营造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通过环境留人保障乡村健康发展以及实施财税等优惠扶持政策等措施来留住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02):45-52.
[2]杨春华,姚逸苇.何谓“农村空心化”?———一个结构化的概念分析视角[J].农村经济,2021(07):79-86.
[3]郑殿元,文琦,王银,等.农村人口空心化驱动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01):90-96.
[4]朱羽佳,汪德根,周国艳.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及驱动机制———以苏州市东村为例[J].城市规划,2022,46(07):96-107.
[5]孔铭,吕宇航,赵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村庄失活与乡村振兴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2):55-69.
[6]陈涛,陈池波.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测量指标改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49-155.
[7]王良健,陈坤秋,李宁慧.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的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J].人口学刊,2017,39(05):14-24.
[8]王孟翰,刘兆德,孙雯雯.济宁市农村综合空心化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5):149-158.
[9]贺雪峰,郑晓园.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难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2):10-18.
[10]刘爱梅.山东省农村空心化现状、治理困境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3+22.
[11]叶兴庆.迈向2035 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J].管理世界,2021,37(04):98-112.
[12]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EB/OL].(2021-05-22)[2021-05-22].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1/5/22/art_97904_414430.html.
[13]刘蕾.人口空心化、居民参与意愿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来自山东省 758 位农村居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2):67-72+111-112.
[14]刘爱梅.农村空心化对乡村建设的制约与化解思路[J].东岳论丛,2021,42(11):92-100.
[15]BOGUE D J.Internal migration[M]// HAUSER P,DUNCAN O D.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59:486-509.
[16]LEE E S.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3(1):47-57.
[17]李静,孙亚运,邓苠苠.高铁时代的小城市发展———基于人口空心化的研究[J].财经研究,2021,47(09):154-168.
[18]汪三贵,周园翔,刘明月.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3(04):147-153.
[19]胡博成,朱忆天.乡村振兴战略场域中的“中坚农民”培育:困境与应对策略[J].经济学家,2021(11):110-118.
[20]孙笑非,张亚鹏“. 上墙”与“落地”:国家治理视角下村规民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3):79-86+122.
[21]周娟,万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返乡农民创业及其对农业转型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23(05):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