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3-09-06梁立国
梁立国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本质,以绿色生态性理念为导向,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的关键措施。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的顺利推进,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政策在全国多地得以落地生效,农村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关键内容也成为了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关键方向。文章以乡村振兴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作为切入点,分析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向,从农村生态治理、水土资源开发、产业架构升级、项目运营规划等方面出发,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推进提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071-03 中國图书分类号:X322;F323.22 文章标识码:A
强国先强农,农强国方强。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绿色是农业农村的底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革命和必经之路,生态农业也将成为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基于此,乡村振兴下的“三农”工作需要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加大农业经济收益,强化技术和现代化装备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1 乡村振兴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帮助下,向可持续、生态化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具备综合性、多样性、机械化等特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1 宏观意义
从宏观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程中,农业农村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模式,在减少生态资源损耗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合理规避农业生产主体生产热情低、生态环境破坏性强等问题,以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依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达成[1]。
1.2 微观意义
从微观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生态建设目标,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经济收益的高效增长。首先,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环境友好意识,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帮助农民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学药剂的高度依赖,生态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废弃物利用的水平,多角度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落实。其次,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生产技术、思想、手段、方式的有效融合,也是农林畜牧渔等多元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所具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可以丰富农业生产的方式,强化农副业的生产实力,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粗放式生产手段,助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最后,生态农业理念注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配置,激发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潜能,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换取品质更好、产量更大的农业成果,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降本增效”。
2 乡村振兴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生态农业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但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生态环境维护差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对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依赖性促使农业生产资源趋于紧缩,化学农药的超限制使用使得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维护的效果并不理想。具体可划分为水土资源的利用和面源污染的防治两方面。一方面,耕地资源和灌溉水资源是农民开展农业活动最基础、最关键的资源,但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水资源的分配调控并不均衡,生产资源也难以得到合理利用[2]。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经济特有的综合性促使农林畜牧渔等产业逐渐联合形成生态综合循环局面,但化学农药的超量使用、畜禽粪便的不合规处理等问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造成严重侵害,难以为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支撑。
2.2 农业产业体系有待优化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更为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依赖于多元化生产主体和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耦合配套,但现阶段的生态农业产业架构搭建和项目运营计划设计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升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有的生态农业结构与当前的多样性需求配合度较差,致使优质性、专用性供需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项目运营计划的设计决定了相关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现有的市场运行规律下,生态农业经济需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供充足的新动能,但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在品牌设计上缺少一定的目标性,导致绿色产业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缺少难以带动生态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3 乡村振兴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对症下药、全面发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要坚持实情、农情为导向,找准发力点和突破点,切实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长期高质量发展。
3.1 开源节流,落实科学化水土开发
水土资源是生态农业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支撑要素,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水土资源开发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在土地资源开发保护方面,各地应从土地实情出发,建设高品质生态田地,优化耕地资源的价值创造率。各地政府也应全面落实土地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加大耕地监管强度,切实做到耕地资源的标准化管理[3]。在水资源的开发保护方面,各地要以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为依据,科学选择灌溉水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的辅助力量,升级农业设备,开启高效节水灌溉。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菏泽市是山东省粮食主产区,以大豆、小麦等为主要农作物,但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灌溉需求间的矛盾越发激烈。在实践中,菏泽市可以采取“三区一网”高标准农田水土开发模式,在农田规划中设计“研发区、展示区、推广区”三大种植区,在灌溉管理中搭建“生态循环灌溉水网”,形成“生态田+循环水”双效利用格局。农田规划的具体标准可以遵循以下三点,一是可以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土壤肥力均匀的地块作为研发区,以生态农业种植活动中面对的制约因素作为引导,开展土壤改良、全过程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研发项目,打通生态种植痛点堵点。二是可以选取地势较为平坦、灌溉条件较为优良、农作物集中连片种植的区域作为展示区,《山东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新品种展示示范方案》为约束,负责强筋小麦等专新品种和智慧农业全程监管技术的集约化推广展示。三是选取66.67km2以上区域作为推广区,主要承担对成熟、高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切实提升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到位率。生态循环灌溉水网的搭建则可以分为水源选择、节水方式、整体搭建三部分[4]:在水源的选取上,菏泽平原地势较为明显,可选用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合力灌溉的方式,以引黄水为主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依赖;节水灌溉手段可以种植地块划分为依据,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面积种植地块可将行政村作为基础为灌溉单位,以机井或泵站作为管网系统的最小单元;以集约化种植为主的大面积地块,则可以采取水肥一体化喷灌的方式,减少水肥用量;生态循环灌溉水网以高效节水管道为主体框架,并在排水管道处合理设置节制闸,通过节制拦蓄来提升地下水的涵养功能。借助引黄水的灌溉侧渗以及灌溉水回归的原理,形成灌溉用水循环机制,缩减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趋势。针对引水和排水的主要管道和沟渠开展生态护坡改造,依托空心砖和多种植物结合的方式,实现净化水质和加固沟渠的有效兼顾。
3.2 内生循环,推进高水平生态治理
生态农业中的生态治理活動要遵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规则,借助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实现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内生循环理念注重自然资源的全方位开发链接,在现代化绿色农业技术的帮助下推行无污染、无废物的种植生产,依托立体化、多转换的网状生态农业治理系统,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高水平生态治理。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生态农业主体必须要严格遵循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拒绝引进由基因工程成果转化而来的生物产物,避免化学类农药、生长调节药物、畜牧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的大批量使用,推进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生态消纳工程,维持生态农业中的种养平衡,从根本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5]。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菏泽可以全面推广内生循环生态治理模式,以附加值较高的牡丹产业链为治理中介,拓展出一系列小型生态循环系统,打造“种植、生产、加工、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产、再加工”的循环闭环。在牡丹种植基地中,牡丹加工可以分为切花观赏类加工和日用保健类加工,针对观赏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包装、加工废弃物等可以流回至种植基地作为二次加工的辅助原料;日用保健类加工后产生的废渣、废液等废弃物可以流转至养殖基地作为畜牧饲料;畜牧养殖产生的尿液可以流入沼气池,发酵后所形成的沼液回到种植基地实现沼液回田,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则可以通过二次发酵后转化肥力充足的有机生物肥,形成畜牧废料处理和土地肥力无污染提升的双赢局面,以此来打造出生态农业的开放型内部生物循环系统[6]。
3.3 立足实际,创建规模化产业架构
乡村振兴下生态农业经济产业架构的规划应该具备独特性的地域特色,并搭建多元农业产业主体的开放式外部循环格局。一方面,在生态农业经济产业发展总体方向的选择上,要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农情、民情,坚持因地制宜扩大集中优势。各地应明确其所在区域的本土特色,推进本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生态农业经济的区域特性化发展,将生态农业产品的差异性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指向,持续深化个性化生态农业经济。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在菏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紧抓特色生态农业,在生态园林、花卉田园产业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种植产业实验项目,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化药材种植、农林牧渔融合试验基地,挖掘多元产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外生循环原则,联合各生态农业主体搭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基地,开发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回收等全要素生产链条,形成三产协调融合的全产业架构[7]。以山东省菏泽市的现代化牡丹生态循环产业基地为例,基地可以吸纳具备不同产业职能的生态农业企业,包含牡丹培育种植公司A、畜牧养殖企业B、肥料加工企业C、旅游学习服务机构D、农产品深层加工企业E、销售推广企业G等。其中,A公司主要负责“复色牡丹”“四季牡丹”等特色经济农作物的种植培育,可以为同为第一产业的养殖企业B提供有机饲料,为第二产业的有机肥加工企业C提供肥料加工资源,和B企业一同与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机构D建立合作关系,向其提供牡丹观赏等初级的动植物农产品,或与第二产业的深加工企业E合作由其生产牡丹籽油等二次深加工产品作为旅游服务项目。与此同时,由第三产业的推广企业G作为营销主力,对接市场和二、三产业主体D、G,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循环产业系统。
3.4 供需结合,推进高标准项目运营
生态农业经济的项目运营需持续强化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统筹供需双方,打造高品质生态农业品牌,切实发挥品牌强农实力。在供给侧角度,应不断深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升级,将种植、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纳入标准制定框架内,形成科学的生态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从源头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在品牌塑造初期就赢得消费市场的信任。同时,还要以品质为抓手,做好特色品种的创新和筛选,从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角度挖掘特色品种的内在价值,为后续消费群体共同意识的培养提供支撑[8]。在需求侧角度,则要重视品牌市场化价值的全面转化,在消费者群体中搭建起优质产品与农产品品牌之间的链接,以品牌红线拉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全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双品牌机制共同发力,由政府充当引导者角色,从顶层角度做好具体农产品的品牌定位,推进资源的协调整合,以制度、政策赋能农户和企业等农业生产主体,为品牌价值转化搭建平台。在此基础上,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承担起“扛旗者”角色,消除假冒伪劣问题,遵守市场发展逻辑坚守品质标准,将自身打造成当地生态农业产品的经济名片。
4 结束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各地应依托生态农业理念实现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借助生态经济规律搭建生态治理内生循环系统,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构建个性化外部循环产业框架,推动生态农业品牌的创建和壮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宁宁.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3(13):77-79.
[2]赵梦阳.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 农机市场,2023(06):44-46.
[3]杜敏,王琪.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J].山西农经,2023(10):134-136.
[4]王琴利.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3(07):64-66.
[5]程秋华.乡村振兴视域下阜阳市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06):138-140.
[6]李素红.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23(03):75-76.
[7]刘文娟.生态农业视域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J].山西农经,2023(01):123-125.
[8]薛楠,韩天明,朱传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农业振兴: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架构和实现机制[J].西南金融,2022(03):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