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典籍诠释一则
2023-09-06李俊涛
李 俊 涛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提 要 《韩非子》中有句作“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其中后半句“事车服器玩好”似脱漏一字,应为竹简传抄过程中脱了重文符号,当补一个“服”字,为“事车服服器玩好”。“服器”为祭祀用品,“车服”“服器”“玩好”典籍中多见,这里为三个名词词组组成并列结构,与上句相呼应。
《韩非子·亡征》有句作: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
这段话主要是讨论君主的一些行为容易导致国家的灭亡。高华平(2015:151) 译文作:“凡是君主的国力弱小而大臣的封地强大,君主的权势轻而臣下的权势过重,国家就可能要灭亡。君主忽视法制禁令而致力于计谋,荒怠国内的政事而依赖外国的外交支援,国家可能会灭亡。群臣从事私学活动,贵族子弟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言说,商人把财货积存在国外,老百姓尚武私斗,国家可能会灭亡。君主喜好修建宫殿台榭和池沼,爱好车马服饰和玩赏之物,总是使老百姓疲劳困顿,榨取挥霍老百姓的财物,国家可能会灭亡。”这段话的大意是不难理解的。
但其中“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一句,则令人费解。上句“好宫室台榭陂池”为动宾结构,宾语由三个名词词组,即“宫室”“台榭”“陂池”组成并列结构,那么相对的“事车服器玩好”也应如此。“事”为动词,可以训为“治”。典籍中多见到这样的用例。如《吕氏春秋·尊师》“事五谷”,高诱注“事,治也”,即其例。且“事”作为动词与上句的“好”可以刚好对应。但“车服器玩好”一句,很明显无法构成三个名词性词组,总让人觉得脱了一个字。顾广圻曾云:“句绝。‘器’下当有脱字。”陈奇猷(2000:305)认为:“疑‘器’上脱‘奇’字。《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买奇物玩好献华阳夫人。’‘奇器’即‘奇物’也。又案,‘好’下当有‘治’字。”但陈说只是推测,并无实际证据。且即使真按陈说,于文意也并不密合。
还有很多学者将“好”属下读,即“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梁启雄(1960:113)、陈启天(1969:116)、周勋初(2009:117)就是这样断读的。而张觉(2010:282)也是如此断,但对这句话并没有进行训释。随后张觉(2011:242-243)在《韩非子校疏析论》中同样作如此断,而把“事车服器玩”笼统地解释为讲究“车马服装,器用玩物”。萧旭(2015:75)根据《北堂书钞》引“好为宫室台榭陂池车马器用玩好”,认为“事”为“车”的形误而衍。我们认为这些说法于文意也不妥当。首先从断读的角度来说,把“好”向下断读很明显是有问题的,且不说“罢露百姓”一词文从字顺,添一“好”字于意难解,仅仅“玩好”一词典籍中便已多见。如:
(1)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还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大戴礼记·保傅》)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管子·禁藏》)
(3)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吕氏春秋·节丧》)
(4)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吕氏春秋·节丧》)
(5)宫室舆马,衣服器械,丧祭饮食,声色玩好,人情之所不能已也。(《盐铁论·散不足》)
(6)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荀子·大略》)
由上可知,首先,“玩好”一词是一个固定的词组,且经常与车马器械丧葬祭祀之类的词搭配在一起,是不能被分开的。其次,“事”“车”二字的古文字字形并不相近,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讹混。除此之外,在先秦典籍中也从不见“器用”与“车服”“玩好”连言,也不免让人生疑。因此,萧旭说也不能让人信服。这句话还是应该断读为“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但是上文已经提到“事车服器玩好”与上句结构并不贴合,似有脱文。我们认为,“服”字下面可能脱了一个重文符号,原句应读为“事车服服器玩好”。
从出土文献来看,有时候在书写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方便会使用重文符号。其实这种重文符号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裘锡圭(1992:141)曾有专文探讨。而在两周之际出土的铜器、简帛中,重文符号更是十分常见。如梁十九年亡智鼎“穆=鲁辟”(《集成》2746),应读为“穆穆鲁辟”;中山王鼎“惮=业=”(《集成》2840)应读为“惮惮业业”;郭店简《老子》甲简22-23“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应读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简《老子》甲简24“天道员=,各复其根”应读为“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石鼓文·车工“》麀鹿速=,君子之求”应读为“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但重文符号有时在转写过程中会被忽略,因此就会造成部分句子成分的缺失。如:
(7)人谋疆,不可以藏。后=戒,人用女谋,爱日不足。(清华一《程寤》简9)
清华简原整理者指出“后=戒”之“戒”下疑脱重文符号,全句应作“后戒后戒”。而《逸周书·大开》作“戒后”,可能是脱了两个重文符号,而后两字再前后倒置所致,其说正确可从。又如:
(8)维天贞文王之重用威。(《逸周书·祭公》)
而清华一《祭公》简11对应句作:
(9)隹天奠我文王之志,动之用威。(清华一《祭公》简11)
通过对读我们可以看到,“文王之志”今本脱“志”字。马嘉贤(2012:225-233)指出,今本所据本原作“文王之=”,读为“文王之之(志)”,后脱去重文符号,从而造成脱“志”字;马王堆帛书《五行》176:“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士”,“之=”为“之之”,读为“之志”,此可作为通读例证。
可见,简文在转写传抄过程中是容易出现脱漏重文符号的现象的。于省吾(1966:1-9)指出:“然则古书涉重而脱漏者,皆以抄者疏忽,不注意重画之故也。”裘锡圭(1992:38-39)也曾讨论过相关现象。因此,我们认为该句本应有一个“服”字,只是用重文符号标记了一下,而在转写的过程中漏掉了重文符号,因此导致该句内容的缺失。在这里补写一个“服”字读为“事车服服器玩好”是比较恰当的。“玩好”一词前文已有说明,为典籍习见之语。而“车服”一词,同样见于典籍,其指君主赏赐的车马衣服。如:
(10)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列子·杨朱》)
(11)王者躬行道德,承顺天地,博爱仁恕,恩及行苇,籍税取民不过常法,宫室车服不逾制度,事节财足,黎庶和睦,则卦气理效,五征时序,百姓寿考,庶屮蕃滋,符瑞并降,以昭保右。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穷奢极欲,湛湎荒淫,妇言是从,诛逐仁贤,离逖骨肉,群小用事,峻刑重赋,百姓愁怨,则卦气悖乱,咎征着邮,上天震怒,灾异娄降,日月薄食,五星失行,山崩川溃,水泉踊出,妖孽并见,茀星耀光,饥馑荐臻,百姓短折,万物夭伤。终不改寤,恶洽变备,不复谴告,更命有德。(《汉书·谷永传》)
(12)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汉书·天文志》)
(13)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汉书·郊祀志》)
(14)背斧依于户牖之间,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服出入警跸,民臣称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庙,享祭群神。(《汉书·王莽传》)
(15)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汉书·货殖传》)
(16)夏,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学官。(《汉书·汉平帝本纪》)
“车服”一般为天子赏赐之物,指车舆衣服。《尚书·皋陶谟》云:“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传:“功成则赐车服以表显其能用。”孔颖达疏:“人以车服为荣,故天子之赏诸侯,皆以车服赐之。”而“服器”一词,典籍中也多见:
(17)“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孙希旦云:“服,袭、敛之衣也。器,明器之属也。”(《礼记·礼器》)
(18)“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为逆无道,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今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囟御物,朕甚痛之!”颜师古曰:“御物,宗庙之服器也。”(《史记·吴王濞列传》)
看来,“服器”应为与宗庙祭祀有关的衣服器物,但在《韩非子》中可以以“服器”二字代指宗庙祭祀的相关活动。“服器”之“服”是指丧葬中的袭、敛之衣,而“车服”之“服”是君主赏赐的标榜尊卑贵贱的服制,虽然同样是衣服,但所指代的对象并不一样,而且“车服”“服器”为固定搭配,有具体的指示对象,因此放在一起文意并不重复。除此之外,通过我们上文征引的材料来看,“车服”“玩好”也通常可以和与祭祀有关的活动和器物相连言,因此,把“车服”“服器”“玩好”作为三个名词性结构与“事”组成动宾结构是很合适的。
由上可见,把这句话读为“事车服服器玩好”是非常通顺的,这句话就是说君主喜好修建宫殿台榭和池沼,把精力放在车马服饰、祭祀明器和玩赏之物,就会使老百姓感到贫困,榨取挥霍老百姓的财物,国家可能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