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康复锻炼联合心理干预在稳定性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2023-09-02邓雪刘恒亮焦宪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心心功能依从性

邓雪 刘恒亮 焦宪法

(1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 郑州 450003;2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冠心病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多数患者需终身接受药物治疗,严格规范健康行为,且患者随时可并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严重症状,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数据指出,约40%的冠心病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1~2],因而近几年临床也越来越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究有效的护理方法。稳定性冠心病的病情虽然相对稳定,但依然需要长期用药,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依然较高。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存在生理和心理双重问题,治疗和护理不仅要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干预,还要调节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脏康复锻炼和心理干预也很重要。因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疾病与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同时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进行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脏康复和心理康复非常有益[3~4]。本研究选取85 例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对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医院收治的85 例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和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42 例与双心护理组43 例。常规护理组男19 例,女23 例;年龄41~74 岁,平均(57.84±8.01)岁;病程5~11 个月,平均(8.24±1.20)个月;学历:初中及以下12 例,中专及高中20 例,大专及以上10 例。双心护理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40~75 岁,平均(57.69±8.34)岁;病程5~10 个月,平均(7.62±1.05)个月;学历:初中及以下11 例,中专及高中19 例,大专及以上13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伦理批号:20200156)。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8 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5]中稳定性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诊断最终确诊;经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和抑郁评分量表(BDI)评分[6]评估证实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同意本研究采取的护理方案,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具备正常认知和沟通能力。排除标准:非稳定性冠心病;同时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有视力、听力障碍;配合程度较差。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等常规的治疗药物和预防药物,同时,予以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国药准字H20123161)、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国药准字H20153122)等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患者冠心病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与患者充分沟通,安抚、排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纠正患者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建议,如控制钠盐过量摄入,禁过辣、多糖、多油饮食,多吃新鲜的时令果蔬,适度参与锻炼和娱乐活动,丰富日常生活,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出院时,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健康饮食、适量锻炼,并遵医嘱按时复诊,医护人员每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随访患者,并给予一定的用药和运动指导。双心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1)组建双心医护团队。选择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科室护士长、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双心医护团队,护理人员均接受冠心病、焦虑、抑郁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且均考核合格,具备专业护理能力;(2)心脏康复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冠心病相关的知识宣教,时间为30 min,宣教方式为床旁一对一讲解,内容包括冠心病相关知识、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预后效果等,讲解结束后为患者发放冠心病健康管理指南,便于患者时常巩固知识内容。双心医护团队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体能、运动负荷等情况,结合患者的工作、生活习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脏康复锻炼计划,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及负重等阻抗运动。有氧运动为每天运动30 min 左右,每周3~5 次;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不要同一天进行,可以间隔1 d,运动时间以自己可以承受为宜,不要过量运动。出院时叮嘱患者家属对其进行监督,并指导患者同步在微信上记录运动步数、将运动的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来,以微信群等方式与家人、医护人员和病友分享。运动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运动;(3)专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为患者实施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评,护理人员每天与患者面对面沟通15 min,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告知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采取鼓励、劝导、倾听等方式为患者进行专业心理辅导,3次/周,同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为患者家属进行焦虑抑郁等知识讲解,指导家属采取合理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往,调节患者日常不良情绪。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举办病友同伴支持活动,召集疾病经历相似、沟通能力强、乐观热情的病友参与,与患者分享治疗经历、自护经验,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建立正性心理状态,舒缓其焦虑抑郁情绪。出院后,每周进行1 次一对一心理辅导,如不能到医院接受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并鼓励患者参加医院举办的心理讲座。两组患者均护理干预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心输出量(CO)、每搏的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早期(VA)/晚期速度峰值(VE)等心功能指标;(2)两组焦虑和抑郁状态比较。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BAI 评分、BDI 评分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状况。BAI、BDI 量表分值范围均为0~63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3)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PSQI 评分)[7]评估两组睡眠质量,PSQI 量表包括自评条目19 个和他评条目5 个,仅对其中的18 个条目所组成的7 个因子进行打分,每个因子分值为0~3 分,总分为0~21 分,得分与睡眠状态呈负相关;(4)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Morisky 药物服用依从性量表(MMAS-8)[8]评估两组服药依从性。MMAS-8 量表由8 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为是(1 分)、否(0 分)两个答案,量表总分为0~8 分,得分与用药依从性呈正相关。其中0~2 分表示依从性差;3~5 分表示依从性尚可;6~8 表示依从性良好。依从性良好率和依从性尚可率计入总依从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心功能指标、焦虑和抑郁状态、睡眠质量)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服药依从性)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SV、CO、EF、VA/VE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SV、CO、EF 均较干预前升高,VA/VE 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心护理组SV、CO、EF 低于常规护理组,VA/VE 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焦虑和抑郁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BAI评分、B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BAI 评分、BDI 评分均较干预前低(P<0.05),且双心护理组BAI 评分、BDI 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焦虑和抑郁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焦虑和抑郁状态比较(分,)

?

2.3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PSQI 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心护理组PSQI 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睡眠状态比较(分,)

表3 两组睡眠状态比较(分,)

?

2.4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双心护理组服药依从率(95.35%)高于常规护理组(76.19%)(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且逐渐趋于年轻化,该疾病病程长、医疗费用高、危害大,患者不仅躯体饱受疾病折磨,心理也不断遭受负面情绪影响,普遍身心状态不佳,亟需临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9~10]。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向社会-心理-生物等综合性的治疗模式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这一认识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而对于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和抑郁患者而言,除了给予必要的治疗药物和预防药物,合适的心脏康复锻炼也可有效提升患者心功能。心理干预则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况且心血管类疾病的病情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相关性。通过改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利于心血管类疾病的稳定和好转,而通过康复锻炼,提升患者的心功能,也有利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改善。因此,同时从生理、心理两方面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措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转归有重要作用[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个月后,双心护理组SV、CO、EF低于常规护理组,VA/VE 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双心护理组服药依从率为95.35%(41/43),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6.19%(32/42)(P<0.05),证实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对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服药行为和心功能方面有显著作用。SV、CO、EF、VA/VE 等心功能指标能反映患者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是否平衡,可显示患者远期心功能状态[14]。在本研究护理干预过程中,从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两方面入手,针对冠心病的疾病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提供疾病宣教以增强患者认知,在全面、系统的心脏康复管理下,患者病情可得到有效照顾,促进疾病转归。此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心理辅导及家属、病友联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能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减少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患者负性情绪减轻也能对其心率变异性指标和不适生理症状有改善作用,抑制心功能损伤。干预3 个月后,双心护理组BAI 评分、BDI 评分、PSQI 评分均较常规护理组低(P<0.05)。与刘霞等[15]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稳定性冠心病伴焦虑和抑郁患者实施心脏康复锻炼+心理干预后,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其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服药依从性显著提升,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双心心功能依从性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心功能如何分级?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