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建设探究
2023-09-01王莹琦
摘要: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等特点,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各高校基本实现了对新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而如何系统、全面地发挥好其文化育人功能却仍有待探索。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辅以人工阅读和研判,从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建设着手,为保障高校青年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自觉守好社会主义文化边界,以风险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为切入点帮助高校青年树立边界意识;为确保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对阵地内部的“核心部件”进行精心设计与布局,优化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内核,帮助高校青年在人生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指导地位,让高校青年明确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健全机制体制为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建设保驾护航,引导高校青年正确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校园的关系,将思想引领贯穿其中,形成以预防为主的舆论引导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改进,积极探索良性互动的阵地管理创新机制。文章认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进一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还可以为高校青年的成长成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阵地;边界;价值观;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172-03
互联网的诞生给传统校园媒体带来极大冲击,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心理因素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青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由此,在高校内部构建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新媒体文化阵地,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对于多样化、便捷化信息获取需求,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构建新媒体文化阵地,明确边界
边界是区分和界定各个区域阵地、各种形态阵地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区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价值体系、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行为习惯[2]。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还突破了专业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多样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复杂[3]。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构建,关键在于帮助高校青年树立阵地意识,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守住社会主义文化边界,增强高校青年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守法意识。
(一)增强风险意识
新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信息和观点,其中夹杂着谣言、虚假报道和低质量内容。此外,在新媒体平台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发模糊,高校青年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递者,一旦信息被泄露、滥用,可能对个人声誉和人身财产造成损害。因此,高校青年需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妥善管理个人信息,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并保持清晰、客观的思维逻辑。另外,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安全意识。高校青年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明确个人与国家是荣辱一体的,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严格把握交流边界。
(二)增强道德意识
增强高校青年的道德意识,须构建兼容、正义、包容的表达空间。在虚拟空间中的自由更需要道德的约束,建构新的表意场域更不能让意识游离于应有的价值区域之外。“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4]由此观之,对高校青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明确道德意识的价值边界。
(三)增强守法意识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5]網络不是法外之地,高校青年必须明确的是,在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时,应该遵守法律规定,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新媒体平台上存在的恶意传播、网络攻击和违法活动等可能对国家主权和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行为,高校青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谨慎识别虚假信息和非法内容,积极举报和抵制这些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二、优化阵地结构,完善内核
优化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内核,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指导地位、在符合新媒体语境的情况下有力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优秀新媒体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是帮助高校青年明确是非、确定价值、明晰边界的有力举措。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
在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建设的核心思想,也是高校教育者在高校新媒体平台展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此,应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位置,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中的指导地位和感召力。一方面,要建立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沟通机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新媒体文化阵地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此外,加强对宣传人才的培养。在新媒体平台上,唱响文化主旋律,传递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消解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中的无益舆论。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网上舆论引导话语权、网络管理主导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精髓,必须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7]。
第一,从内容与形式着手,采用多样化的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平面海报、短视频、动画、音乐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青年的日常生活接轨,增强其生动性和吸引力。此外,培养新媒体正能量传播队伍,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中,让高校青年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8]。通过生动的故事,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9]。
第二,通过互动的方式,高校青年可以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分享经验,在价值观层面形成共识和共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各圈层中的认同与共鸣。建立互动参与的机制,鼓励高校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自信[10]。再者,与其他高校、相关社群组织、各个新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等建立合作,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新表达。此外,通过联合举办活动、共同制作内容、互相推广等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11]。
(三)增强优秀新媒体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优秀的新媒体文化产品能够通过知识分享、创新思维等生动的表达形式向高校青年传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高校青年形成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从而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提高新媒体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一是要建立高校与新媒体产业的合作机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帮助高校青年更好地适应和掌握新媒体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开设相关选修、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文化产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和文化创作的核心要素。三是提供展示和分享的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和校内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
三、筑牢阵地体系,健全机制
健全的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校园的关系。其次,注重思想引领,加强以预防为主的舆论引导机制。然后,积极探索良性互动的阵地管理创新机制,形成以高校管理为主导统筹协调,高校青年为主体参与配合,双方积极沟通、团结协作的管理机制。
(一)正确处理虚实社会关系,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12]。与现实世界的场域相比,虚拟场域的行为方式和流动空间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现实社会可以被替代。部分高校青年对虚拟社会的认知存在误区,在思想上架空了道德,盲目地将“虚拟”等同于“虚无”,从而难以对自身的行为做好把控。有的高校青年沉湎于网上生活无法自拔,对其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尔所说的那样,“网络生存已经成为人类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人与机器的关系,去创造在新的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新的情感与价值认知”[13]。若想实现虚实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须妥善保持“网上”“网下”的平衡切换。在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中,应将新媒体平台的线上活动延伸到线下,提供更丰富的互动体验、促进真实的社交互动,从而加强参与者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拓展新媒体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深度,让参与者在线上线下获得更全面、丰富的体验。同时,也能让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中找到平衡。
(二)预防为主,加强舆论引导机制
在新媒体平台中,每个人都能发声,网络舆论环境由此变得愈发复杂。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高校须强化对使用主体的思想引导,立足当下阶段新媒体的平台使用情况,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媒体隐性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14]。将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有效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媒体,积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向媒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与媒体共同参与舆论引导。同时,高校可以建立舆情监测團队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媒体平台上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负面舆情、谣言传播的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高校可以主动提供正面信息和宣传材料,向社会公众传递积极向上的形象和声音。通过发布权威、准确、客观的信息,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三)探索新媒体文化阵地管理创新机制
高校新媒体文化阵地的有效治理需要协调平台使用者和平台管理方之间的关系,逐步完善平台各方互动的良性模式。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即由“封”与“堵”的被动参与,转换为“疏”与“导”主动参与模式[15]。将“居高临下”的灌输变为平等的交流引导,明确自身服务者的角色。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者应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渠道,引导高校青年正确开展、参加阵地文化活动,并建立反馈机制,鼓励高校青年对新媒体文化阵地活动、平台进行评价、建议和意见反馈。对于其热切关注的社会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梳理,回应高校青年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疑点[16],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态度。二是协调好高校青年之间的关系。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高校青年的网络礼仪,提升高校青年的媒介素养,积极倡导在文化阵地中的公序良俗,开展理性、友善和开放的对话,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营造良好的阵地文化氛围,提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促进高校青年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建设和完善高校新媒体阵地有助于厘清平台上的含糊阐释和狭隘偏见,营造良好的线上文化育人氛围,进一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为高校青年的成长成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阵地意识着手,帮助高校青年树立守住边界的意识,增强其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从阵地结构剖析,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指导思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高校青年明确是非、确定价值、明晰边界;从阵地体系出发,加强阵地舆论主导性,引导高校青年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探索良性互动的阵地管理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冯莎.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7-58.
[2] 张文君.建设新时代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多重探赜[J].学海,2022(2):5-11.
[3] 魏云霞.宁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0.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9.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6.
[6] 王志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9-30.
[7] 翁楚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2):5-7,10.
[8] 张艳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9] 李兵,朱敏.“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1):62-67.
[10] 徐瑾,杨雪琴,苗勇.当代青年价值观偏移的反思及应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4):4-6.
[11] 曾凡.易班APP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案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3):98-100.
[12] 符晓辉.虚拟社会之“虚”与“实”[J].决策探索,2014(2):34-35.
[13] 陆群.假如网络也有生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8.
[14] 郑晓娜,田克,冯译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55-56.
[15] 李熠.新媒体信息传播与教育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9-231.
[16] 梅科,陈倩.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2-25.
作者简介 王莹琦,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