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李杨故事研究

2023-09-01张冉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唐诗规律

张冉

内容摘要: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以诗歌、词、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不断呈现,而唐诗当属开篇之作,兼具文学与史学的价值。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等都曾以诗歌的形式叙写李杨故事,这些诗作中不但对李杨故事的内容、二人之间的情感等进行了描述,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特色,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创作时间入手,分析盛唐至晚唐时期不同诗人对李杨故事的书写,进而把握唐诗中的李杨故事书写的规律。

关键词:唐诗 李杨故事 规律

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是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这类诗歌在时间上横跨盛唐到晚唐,表现出多方面的内容,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对后人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杨故事是情事,是史事,涉及到了爱情悲剧、伦理道德、政治事件等,因此,研究此题材的唐诗不仅可以从中窥探到当年历史事件的原貌,而且能够了解到不同诗人对李杨故事的看法,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一.盛唐诗歌中的李杨故事书写

唐朝最鼎盛的階段被后世称为“盛唐”。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这样表述:“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1]因此“盛唐”是指从公元650年至公元755年的阶段,也就是永徽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国力日渐强盛;之后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加速了唐朝的发展;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宋璟、姚崇等人的辅佐下,玄宗治理天下卓有成效,使唐代迎来了开元之治后的“盛世局面”,这时候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社会和平。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就开始于这一时期。

盛唐写李杨故事的诗人,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李白,李白以其卓越的想象能力和才华成为盛唐时创作李杨故事题材诗歌的佼佼者。他所创作的关于李杨故事的诗歌有《清平调词三章》和《宫中行乐词》。关于这四首诗的创作背景,在《松窗杂录》和《本事诗》中有所记载。如《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龟年持金华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醒,因援笔赋之。”[2]可见,《清平调词三章》和《宫中行乐词》都是应诏命所作,但李白表现得从容不迫,才思敏捷地写下了这些诗。诗中以高超的艺术功力赞美了杨贵妃的美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3](p1703)。以云裳装点服饰,以牡丹花衬托容颜,赞叹贵妃这样美,就连汉代宠妃赵飞燕也都比不上;还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盛宠,两人之间的感情连春风都要嫉妒。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此组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唐玄宗对其的宠爱。可以说,对杨贵妃美貌的描写就是始于李白,在李白笔下,杨贵妃是美丽高雅、雍容华贵的。

随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越来越甚,“作为帝王宠妃的杨玉环,所处的历史位置使她与‘专宠(即帝王只爱一位妃子)这一形象类型发生联系”[4]。西汉汉武帝与陈阿娇有“金屋藏娇”的笑语,汉成帝专宠赵飞燕导致后宫三千佳丽之间的宫闱斗争,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对唐朝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上女性,他们的爱情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显在诱因,因此之后有关李杨故事的诗歌开始沿着“贵妃专宠”的路线进行创作,如杜甫有关李杨爱情的诗歌。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博大的胸怀,站在现实的角度,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杜甫也创作了不少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如《北征》《丽人行》《骊山》等,这些诗不仅写到了李杨故事,还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展现了杜甫对于李杨爱情的看法。如《丽人行》一诗。在诗中,杜甫如实地描述了虢秦二位夫人形态服饰的美丽,饮食器具的豪华和宾从的繁多,以及杨国忠到来时的声势煊赫。这些描写凸显了杨门的权倾天下,也侧面反映出杨贵妃的受宠程度。但此诗表面夸赞其盛,实质上却讽其朽,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3](p2260)《丽人行》运用了较多的叙述和描写,以写实的风格表现出杨氏兄妹的富贵生活,呈现了当时宫廷文化中的盛唐气象,但也隐约表达了对于裙带关系的不满、对朝中隐患的担忧,只是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杨贵妃。由此诗可以看出,杜甫对李杨爱情的态度并不像李白等盛唐前期诗人一样夸赞,而是委婉地表达对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不满,对于唐朝未来的担忧。

二.中唐诗歌中的李杨故事书写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进入中唐时期,这一时期通常是指代宗大历至文宗太和年间(766-835)。该分期最早见于严羽《沧浪诗话》:“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5]但严羽并没有明确分期时间,而葛晓音指出:“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大约70年的这段时间。”[6]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划分类型,概念的划分存在主观因素,因此在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唐时期”认为是大历元年至太和九年。

中唐时期,唐朝日渐衰落,政治上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也发生了变化:主题上更多地反映现实;写法上朝着现实主义发展;“骨气端翔,兴象玲珑”的盛唐气象也逐渐消失。

这一阶段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最为人熟知的应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本文所引用的《长恨歌》诗句皆出于此,下引不注。)以情动人,为读者展现了玄宗的专情、贵妃的深情以及二人爱情的无尽遗憾。

年少时白居易曾游历大半个中国,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在二十七岁那年考中进士后,他并没有得到官职,后参加拔萃科考试后被授予校书郎,元和初,又由中央外放到外县。在这里,白居易认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朋友,并写下了《长恨歌》。《长恨歌》全篇共用八百四十个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过程和相爱程度;叙述了马嵬坡事件的缘由、实况和后果以及“海上仙山”中发生的事情。在前两部分内容中都是以唐玄宗为主,第一部分体现了玄宗“爱色重色”的特点,“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都反映出玄宗的爱色重色。在第二部分,玄宗对贵妃的感情就由爱其色升华到了情真意挚的真情:从“宛转蛾眉马前死”到“君王掩面”以至“血泪相和流”,都表现了玄宗的真情。而在第三部分内容中则以贵妃为主,表现了贵妃对玄宗的真情:“九华帐里梦魂惊”,“一别音容”六句、“唯将旧物”六句、“临别殷勤”六句都表现了贵妃对玄宗的深情,到“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达到极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情动人,真切地赞颂李杨之间的真情,对李杨爱情的悲剧给予深切的同情,尤其是诗的结尾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种感伤思念的缠绵之情绵延不绝,让读者对李杨爱情产生了共鸣。

这一时期,除了白居易外,还有大约17位诗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写了约60首诗歌。以中唐诗人王建为例。王建,字仲初,颍川人,王建擅长写乐府诗,尤以《宫词》最为出名。他也有一些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主要是围绕华清宫进行创作。如《宫前早春》:“酒幔楼高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三月中间已进瓜。”[3](p3435)这首诗中就是追忆当年的华清宫,通过对华清宫当时繁盛景象的描寫,表达了诗人对当年盛唐景象的追忆。还有张祜的《华清宫四首》、温庭筠的《马嵬坡》等,这些都是对于李杨故事的批判与反思,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三.晚唐诗歌中的李杨故事书写

学界对于“晚唐”这一时期的界定并不确切,诗歌史上将“晚唐”界定为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唐哀宗天佑四年(907)。这一时期的唐王朝越来越衰落,宦官执掌大权,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困窘,民不聊生,因而发动农民起义。在一背景下也同样有许多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

作为晚唐的代表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些李杨故事题材的诗歌。这些诗歌中展现出沿袭中唐,暗合女色误国亡国的观念,如《华清宫二首》:“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幸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3](p6147)这首诗将杨贵妃与褒姒对比,用反语作结,表达了对唐玄宗的讥讽,同时诗句中还流露出对杨贵妃的斥责:“当年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3](p6147)一句将安禄山之乱归罪于杨贵妃,对贵妃加以罪责。从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杨贵妃的态度是责怪,他认为贵妃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因而斥责她。但如果仅将安史之乱的罪责安在杨贵妃一人身上,而对玄宗不置一词,恐怕难令后来的有识之人信服。因此,李商隐又在一些诗中表明,杨贵妃只是玄宗的一个妃子,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却不能保护她,最终使杨贵妃香消玉殒,如《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3](p6195)“如何”二字用的是责问的口吻,将“四纪为天子”的玄宗与普通人家对比,讥讽玄宗虽然长时间贵为天子,却不能像普通人家一样能保护妻子。再如《龙池》一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3](p6195)这首诗用暗比的手法,将对玄宗逆伦的谴责之意隐含其中,全文虽并无谴责之词,但从诗中对玄宗和寿王二人情态的对比上来看,寓有谴责之意。虽然不太合乎温柔敦厚的诗旨,但也不失为一首很好的讽刺诗。李商隐作过不少咏史诗,大多都是借史事有所寄托,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可以看出,李商隐关于李杨故事题材的诗大多都是表达对玄宗的讥责,对当时的唐天子也有劝谏意义。

晚唐时期大约有包括李商隐在内的40多位诗人创作过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共有约102首,数量上远远超过盛唐和中唐。诗人们大多在诗中讽刺玄宗荒淫误国,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3](p5954),有对玄宗过分宠爱贵妃的斥责,也有对两人醉生梦死的讽刺。再如许浑的《骊山》,借景来含蓄地表达讽喻之意。但诗人们对于杨贵妃的感情却发生了变化,“诗人们由悲天悯人之间生出无限同情爱惜,使得其对杨妃的认识有所改变,于是渐渐悟到了杨妃之冤屈”[7],因此不少诗人都作诗为贵妃平反,如韦庄的《立春日作》:“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妾妃事,始知辜负马嵬人。”[3](p8005)

四.时代更迭,视角转换:唐诗中的李杨故事书写变化及原因

通过鉴赏从盛唐到晚唐不同诗人对于李杨故事的书写,可以发现诗人们对李杨爱情的看法莫衷一是,但纷纭之间依然有脉络可寻。这些诗歌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每个时期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的变化:盛唐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因而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是盛世华时,有关李杨故事的诗歌表达的是赞美之情,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赞美李杨爱情的美好,赞美国家的盛世局面,就像李白《清平调词三章》的创作,赏名花,作诗辞,歌美人,可见当时盛唐天子的潇洒风采,也反映出当时的盛唐气象。

而随着唐代社会日渐衰落,像杜甫这样的诗人有感于时局,在诗歌中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李杨爱情的看法也就发生了转变。安史之乱发生后,至中唐,诗人们的生活从强盛的巅峰跌入乱世的低谷,开始怀念开元时代的繁荣景象。对于中唐诗人们来说,玄宗当年励精图治带来的盛世局面,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生离死别的悲剧,让他们生发出无限回忆,于是以诗歌之,这种追忆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安慰,相比于现实的残酷,诗人们更愿意沉浸在昔日的美好之中,带有自我逃避性,这是中唐时期诗人们以李杨故事为题材做诗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追忆也使得诗人加深对现实的不满,字里行间展现对君主的劝诫,希望君王能够早日恢复当年的盛唐景象。在对现实不满时,诗人们渐渐将帝妃享乐与安史之乱、耽于女色与时乱政坏联系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对玄宗荒淫误国和贵妃美貌祸国的行径加以批判的诗歌,这是诗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作诗的原因之二。到了形势更为严峻的晚唐,敏感的诗人们预感到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往事已成历史,因此诗人们对于运用李杨故事的题材进行创作时的角度也与盛唐和中唐有所不同。虽然也不乏对玄宗指责讽刺的诗歌,但诗人们能够冷静审视,体会到杨贵妃的无辜,因此出现了为贵妃平反的诗。这都是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诗歌的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诗人们身世经历的不同,因而对于李杨故事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悲剧是同情甚至是遗憾的,这也与其自身经历有关。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在《长恨歌传》中有所记载:“(王)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灭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8]由此看来,白居易是在友人的“鼓动”下,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史实为素材,再“润色”出两个真挚相爱的纯情者形象,而不是纯粹的史实。在诗人眼中,玄宗与贵妃就是如此真心相爱,而时局的变化则造成了二人爱情的遗憾。在《长恨歌》中也反映了白居易的情爱观,对于玄宗和贵妃的形象,他赋予了“情”的内涵。“白居易这段久思无果的恋情,使他尝到了爱情的甜蜜,悟出了男女追求理想爱情的天经地义,同时也使他深切感受到了爱而不得的焦虑、苦涩,体验到了那种超越肉体的人间至情,对创作《长恨歌》显然发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9]

综上所述,从盛唐到晚唐,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社会发展变化和诗人身世经历的双重作用力下的结果。

注 释

[1]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李濬.松窗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4]叶丹菲.唐诗贵妃题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

[5]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6]葛晓音.中唐文学的变迁(上)[J].古典文学知识,1994(04):43-49.

[7]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26-32.

[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倪超.李杨故事的唐诗书写及其影响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唐诗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品读唐诗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
先找规律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