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南旧事》与《沪上春歌》的成长叙事

2023-09-01方雨菲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儿童文学

方雨菲

内容摘要:“成长”在建国以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论文通过对1960年出版的《城南旧事》和2011年出版的《沪上春歌》的对比分析,讨论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和影响因素,探求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继承和深化,藉以打开儿童文学成长主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儿童文学 成长主题 《城南旧事》 《沪上春歌》

儿童文学作为众多文学类别中的一种,与少年儿童群体的成长和教育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对儿童教育启蒙的重任。儿童文学类的作品则大多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寓言、童话等形式讲述道理、知识,这种活泼有趣的形式符合了少年儿童的阅读期待,为这一群体所喜爱。纵观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西方的儿童文学发端较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而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教育小说《爱弥儿》,则是首部以孩子为独立人格的人来描述的小说。“随着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16、17、18三个世纪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走向成熟”。[1]反观我国的儿童文学,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起步较晚。在中国古代,儿童这一群体并没被真正的重视,传世作品中鲜少见到儿童的身影,即使出现儿童也没有将其视为创作的主体,而只是作为客体来描写,多以士阶级现实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为创作对象。与此同时,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缓慢,“依附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儿童观,世俗历代儿童的精神境遇和命运更加不幸,不用说精神遭到虐杀,连生命也是父母的,父母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所以郭巨埋儿的才会被写进二十四孝中广为流传”。[2]正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所言,“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人的器具与奴隶。……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成长的人,却把他当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3]儿童群体在封建时期的生存状态被形象地概括出来。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文学作品,直到清末才出现。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种儿童被忽视的情况开始好转,这一时期人的发现、人的觉醒等思想被提出,知识分子逐渐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因而不少知名作家开始写作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等人。其中以冰心写作母爱、童心、自然最引人注目,她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如《小橘灯》《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作品收获了一众少年儿童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文学作品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儿童文学的刊物,成立于1953年的《少年文艺》是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第一刊。在这之后出现了不少儿童文学杂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受到损害,但在此之后,拨乱反正,文学创作逐渐复苏,儿童文学恢复了创作活力。

儿童文学创作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所以成长题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会积极地影响孩子和孩子们的成长。本文将通过对1960年出版的《城南旧事》和2011年出版的《沪上春歌》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探寻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间儿童文学成长主题的继承和深化,以此展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发展方向。

一.主人公的精神成长

成长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是每个少年儿童长大成人都会经历的重要历程,因而,成长是儿童文学中的常见主题。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会书写有关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孩子们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千人千面,不同的作家的不同创作风格导致了对成长主题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有的作家倾向于用奇幻的方式描绘成长,比如顾抒的《夜色玛奇莲》系列、陈柳环的《萝铃的魔力》系列,还有的作家以写实的风格书写别样成长,比如本文所论及的《城南旧事》。这些纷繁不同的书写都向我们展示了成长主题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吴洲星的《沪上春歌》两部作品虽然相隔50年,但是都同样关注了少年儿童的成长,成长主題是这两部作品的精神内核。这两部作品以主人公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他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精神面貌,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主人公性格的改变,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成长感悟。

《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多方位的描写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两部作品都从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构造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

这两个文本中最先让读者注意到主人公开启成长之路的节点就是她们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沪上春歌》中的蒋春歌都从一开始的天真幼稚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变得坚强成熟。《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文中登场时才6岁,还未上小学,此时她的性格是天真懵懂、不谙世事的。她以童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这一时期,儿童视角表现的最为突出,儿童的思维难以理解成人世界复杂的处事方式和情感纠葛,因而她的表达具有模糊性和异位性,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小说第一章《惠安馆传奇》和第二章《我们看海去》中,小英子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天真、懵懂、幼稚并且难以区分成人道德观中的好坏。在这一章中,秀贞被周围的人认为是疯子,因为她虽看起来温柔美丽和正常人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是却会臆想自己那个被父母丢在齐化门城根下的孩子还在身边。这种思子心切而产生的幻觉,使得秀贞成了世俗眼光中的疯子,大人们也不让小孩子接触她。但是这并不妨碍性格天真、懵懂的小英子和秀贞成为朋友,在天真的她看来“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4]并且不害怕秀贞,“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吗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5]在孩童天真的世界中,成人眼中的疯子也是温柔美丽的姑娘,孩子的世界是纯净善良的。由此可见小英子性格的天真烂漫,而在第二章《我们看海去》中小英子依旧保持了这种孩童的天真,她对待小偷也是把其当做朋友,在英子的眼里是没有贼的概念的她隐约的觉得这件事可能不好,却没有具体的关于偷窃的概念,成人的生存规则在她这里是模糊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英子的性格也在发生变化。她的性格变得逐渐成熟、虽然还带着青涩,但是她也开始逐渐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她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向成年人靠拢。在小说第三章《兰姨娘》中,她已经能敏锐的察觉到家中大人之间那种不同寻常的气氛,父亲和兰姨娘之间的暧昧情愫使她感到不适和困惑。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英子逐渐长大,在小说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英子小学毕业,同时迎来了父亲病亡的消息。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她表现出自己自己性格中坚强的一面,用坚强抵抗生活中的困境,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

同样,《沪上春歌》中也体现了这种性格成长,作者在文中为主人公蒋春歌设计了两次性格变化,历经三个阶段。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主人公蒋春歌的性格是自卑、孤独、敏感的,她在就读的圣玛丽女中没什么朋友,只有一个美凤是她的好朋友。与她一同就读于圣玛丽女中的姐姐蒋秋歌非常的优秀,以至于春歌非常的自卑不让别人知道蒋秋歌是自己的姐姐,放学也不和姐姐一起回家,而在家中也是常常被忽略的那个。等到学校里新来的音乐老师萧老师发现了她的歌唱才华,让她参加了学校的演出,春歌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自信,性格上的自卑将她的青春蒙上了一层薄雾,萧老师的降临如一缕春风吹走了阴霾,春歌的性格变得乐观开亮。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失踪使得蒋家的生活跌入谷底,还在上学的春歌不得不离开校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此时她的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坚不可摧,无坚不摧的性格支撑她找寻父亲、照顾母亲弟弟。

这两位作者都巧妙的设计了曲折的情节展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变化,以此表现她们的精神成长。此外,伴随着主人公精神成长的是她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同样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未上学前,与秀贞的相处是单纯不计较利益得失的,她为了帮助秀贞和妞儿逃跑甚至偷拿了母亲的金手镯。然而,她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反而造成了秀贞母女惨死于火车之下以及秀贞被误会为拐带孩子的人贩子的不良后果,这时她的行为方式是单纯的没有成年人的复杂想法,只凭自己的本心行事。然而等到她稍微长大一些,上学后,在处理兰姨娘介入自己家庭的意外时,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她为了保护自己家庭的完整性帮父亲的朋友和兰姨娘牵线,这种处理办法颇有成人特点。而《沪上春歌》中更是明显的体现了由成长带来的行为方式的变化。一开始的春歌是自卑的,表现在她的行为上就是不和优秀的姐姐一起回家,不和姐姐在学校里交流,以幼稚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无奈。而当她得到萧老师的鼓励后产生自信,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胆成功的完成了学校的演出,最后走上社会变得成熟,在行为上就是努力唱歌挣钱,养活家人,同时还保留本心与社会的阴暗面斗争,不为了挣钱而放弃尊严,在此情景中,春歌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高尚的姑娘。

由此可见,《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这两部作品通过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和思维模式的成人化。展现了她们由幼稚天真走向坚强成熟的成长历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成长的画卷。

二.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

《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但是探究根本,她们的成长是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的,是内部与外部、社会与家庭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直白的表层变化。

那么,在这两部作品中最直接呈现出来的就是随着主人公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增长,她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变得越发成熟。《城南旧事》中对小英子的成长描写是从她上小学前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的。《沪上春歌》也描写了春歌从在中学上学到退学两年后的精神成长。时间与岁月的打磨使得她们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坚定。比如说小英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还因为赖床发脾气迟到的事情被父亲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但是等到小学毕业,她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镇定的处理父亲病亡的事宜。年龄的增长带来的阅历增长使得她们的为人处世逐步的像成人靠拢。这就是年龄增长带给她们的变化。

其次,给予英子和春歌精神成长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她们家庭的变化。纵观《城南》中小英子的成长,可以说亲人朋友的变化是引发她成长的导火索。第一章《惠安馆传奇》中讲述了她与秀贞和妞儿的友情,这种状态时天真自然的。但是对于秀贞和妞儿的死触发了英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她生了一场大病,忘记了曾经的友情,并且在父母的安排下搬家进入小学上学。这时,英子搬了家开启了新生活,同时在心理上告别了学前儿童那种模糊懵懂的状态,这使她进一步长大。那么等到上学后,她接触到来家中寄宿的兰姨娘,这又引发了她的精神变化。兰姨娘的到来可以说是让小英子首次深入接触成人世界,体会到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与是是非非,是她长大路上的又一个推手。从之前的懵懂无知分不清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到对兰姨娘介入自己家庭的事爱憎分明,小英子的思维方式也一步步的向成人世界靠拢,她的世界逐渐摆脱幼年期的混沌而变得明朗,行事更加有逻辑。之后,父亲的病亡更是让才小学毕业的英子不得不瞬间长大,这是的她严格意义上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但是在心理上已经成熟的有一家之主的风范,为母亲分忧,为弟妹作榜样。同样的,《沪上春歌》中也表现了家庭变化,亲友离散对于主人公精神成长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春歌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家庭和睦富庶,她的日常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这时她还是像普通的女生一样,性格有些自卑,考虑的也是日常的校园交际。但是等到父亲失踪后,生活的压力使得她瞬间长大,为了家中的生计她主动退学去挣钱补贴家用。而这种生活的压力和家国破碎的悲痛又磨砺她的精神,让她成长的坚毅自强。而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春歌又经历了好朋友美凤被轰炸死,有根感染鼠疫而死等一系列悲剧,促使她的内心愈发强大。两部作品中都是家庭的变故这种重大事件,推动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这样的情节设置也是两位作者的巧思,毕竟,现实生活中许多未成年人成长的契机都是源自家庭的变故,这种设计关照了现实,树立了少年儿童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典范,给予面临困境的孩子们精神与心灵的鼓励。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成长的深层原因。很明显,《沪上春歌》中战争带来的无力、恐惧与悲剧感是作品的基调,因为正是战争引发了春歌的家庭悲剧。她的父亲因发表抗日文章引来日本兵查抄报社,不得已逃到海外,春歌就在等父亲中拉开成长的序幕。不过,主人公那种不放弃的坚定给作品的结尾又添上了一层希望的光辉,就像春日的阳光一样,不甚强烈却是温暖,这是春歌成长的积极意义。《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儿时在北京的生活所写的,虽然没有直接的描写战争,但是社会环境也并不平静,时代所带来的悲剧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家中照顾他们长大的宋妈,在那样一个“人”被忽视、人的基本權利无法得到保证的年代,被丈夫卖了女儿,因丈夫照顾不当儿子也去世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彻底沉沦,选择回家。小英子也就经历了离别。在动乱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英子和春歌只能被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不断地长大,时间无情的夺走了本该属于孩童的天真与欢乐,童年的伊甸园离她们而去。

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变故和处于动乱中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等是推动主人公精神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打磨出她们坚强的人格和坚定地品质,最终走向成熟。

三.在儿童文学进程中两部作品对成长的不同阐释

《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深刻的体现了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两部作品从1960年到2011年,相隔半个世纪,但是共同贯彻了成长的主题,可看作是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继承。

虽然是共同的成长主题,两位作者却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阐释。同样的主题不同的方式,是一体两面的表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她回忆儿时在北京的生活所作,作者在小说中饱含深情地记叙了童年记忆中的亲人朋友甚至是一个小偷,童年的经历在作者的人生中勾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文本可以说带有自叙传色彩,纪念自己幼年的亲朋好友和经历,在作者的笔下,时光如溪水般缓缓流淌,流过整个童年,那些童年的人和事也缓缓流去。由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起步晚,这部作品未必能称得上是成熟的儿童文学,在台湾初次出版时也未能引起巨大的反响。但是,作者真诚的情感和未泯灭的童心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使这部作品赢得了了少年儿童的喜爱,是切切实实的吐露孩童心声的好作品。而吴洲星的《沪上春歌》,虚构性更强,作者将主人公放置在战火连天的社会环境中,让她接受暴风骤雨般的磨炼来促进成长,其行文笔触真实在同期一众同质化作品中脱颖而出。同期作品中,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以奇幻的风格来写成长,比如陈柳环的《萝铃的魔力》,但是这类作品大多是超长篇,动辄三四部,而《萝铃的魔力》更是长达八部。由于作者的笔力青澀,作品读来有冗长之感,并且对主人公萝铃的成长塑造并不到位,不如另一个角色壹索。此外《沪上春歌》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特殊的战争年代,主人公经受了很多苦难,但是文本对苦难的描写是恰到好处的,没有将苦难作为博人眼球的工具,也没有歌颂苦难,苦难仅仅是苦难本身。主人公虽然经受了苦难的磨炼,但是并没有被打倒,春歌在陷入困境时依旧有好心的邻居帮助有家人的鼓舞,她的努力也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从自卑的渴望阳光到成为他人生活中的太阳,她经历了磨难却在困境中开出绚烂的花朵。相反,有的作者的作品对苦难的表达就过于极端,比如李有干的《小孤舍》,其中的痛苦已将超出主人公的承受范围了,过于残酷的处境摧残了主人公的身心,让温馨的童年缺少了那一抹阳光。文学是温暖人心的,而《沪上春歌》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恰到好处。

那么,纵观中国的儿童文学进程,《城南旧事》与《沪上春歌》是优秀的作品。“成长主题在小说、童话、诗歌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暗含了一些问题:对于人生信念与哲学的思考势头明显不足,作家的出版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以及寥若晨星的儿童理论专著和对西方作品的翻版式模仿等问题。”[6]《城南旧事》的创作年代较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但是作家用真诚的笔触感动了无数小读者,50年后的《沪上春歌》继承了这种成长主题,鲜活热烈的描绘了春歌的成长,《沪上春歌》的出现,证明了儿童文学张成长主题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的势头正盛。相比之下,一些系列作品却又同质化的问题,落了窠臼。甚至如伍美珍的作品偏向了青春化,是对儿童文学的一种跑偏。如朱自强在《新时期少年小说的误区》中说道:“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的文学。强调在文学大系统里强调儿童属性,这才能握住儿童文学的本来意义。”[7]作品在质不在量,《沪上春歌》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紧扣少年儿童成长的主题,书写属于成长的歌谣,建构属于儿童自身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历经苦难依旧保有童心,为儿童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

《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在中国儿童文学写作进程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色彩,探寻他们的写作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是体现了成长主题的一脉相承,《城南旧事》的成长表达是平淡的,发展到《沪上春歌》时就变得更加的成熟,是苦难与希望织就的新章,作者精心设计了各种事件推动主人公的成长,让整个成长历程惊心动魄有不失温暖。而吴洲星的其他作品也将这种成长延续了下去,是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延续和发展。

纵观《城南旧事》和《沪上春歌》中的成长主题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儿童文学中成长主题的不断进步。林海音和吴洲星的真诚写作,也给一些跑偏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写作提示,儿童文学的创作始终要保持儿童的赤子之心,不能因其他因素而丢失了儿童性,只有保持儿童性、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才能是写作保有活力而不陷入僵局。

参考文献

[1]佟欣:《文学研究会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端》,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9月

[2]佟欣,文学研究会与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端[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9月

[3]周做人,人的文学[Z],上海:《新青年》1918年12月,5卷6号

[4]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04月

[5]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04月

[6]郝妍,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研究——以曹文轩、郑渊洁、谭旭东的作品为中心[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5月

[7]胡健玲:《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4月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城南旧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读《城南旧事》有感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