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突围策略

2023-08-31吴祖玉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现实困境社会工作

吴祖玉

摘要: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例如服务质量不高,反脱贫成效巩固困难,深入群众不足,反贫经验知识有限等。在新时代的社会历史场域中,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协同发力,进而实现良性互动的治理效能。社会工作者在扶贫工作中要善于从物质、精神、心理、文化和生态等多向度为贫困群众开展脱贫服务,通过转变贫困群众精神状态、意识提升,为贫困群众赋权增能。

关键词:社会工作;贫困治理;现实困境;突围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3-045-06

一、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战略意义

党和政府充分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脱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工作在党和政府推动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必须参与进来,共同推进农村反贫困进程。社会学者王思斌教授认为各种反贫困计划特别是社会计划的各种项目中,多有社会工作者参与设计并实施,特别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在缓贫计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王思斌教授指认,中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可以分普通社会工作和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两类,根据这种划分可以把我国助人体系中的民间助人体系视为普通社会工作,而政府体系可视为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可见,我国的助人体系中仍然缺乏专业社会工作,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到我国助人体系中来可以弥补党和政府的不足,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助力反贫困,一方面,能够挖掘贫困群众潜能和优势,提高脱贫能力和信心,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投身到脱贫致富中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链接贫困群众自身资源及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资源服务贫困群众,准确评估贫困群众需求,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此外,社会工作者为贫困村挖掘社区领袖,培育社区骨干,做好社区宣传工作,促进贫困群众社区参与,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意识,培育社区志愿者和社区组织,促进社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贫困村整体发展。

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型扶贫力量,在扶贫工作中充当贫困群众的资源提供者,政策宣传者,社会支持者,教育培育者。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反贫困,可以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首先,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贫困群众的需求,以需求评估为前提开展相应的服务,有利于精准识别及精准帮扶。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评估方法有利于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根据贫困户不同贫困类型项目安排精细化,帮扶措施精准到位。最后,社会工作坚持优势视角及相信贫困群众的潜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挖掘贫困群众的潜能及优势,注重贫困群众的能力建设,为贫困群众增能赋权。

二、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困境与突围

(一)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

1.服务质量不高,反脱贫成效巩固困难。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运用专业的助人方法为贫困地区群众开展服务在贫困群众能力提升和思想观念转变、心理支持和精神关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展面临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对社会工作服务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等原因,社会工作扶贫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社会工作撤离贫困地区后贫困群众已有的改变难持续,贫困群眾脱贫能力提升不大,精神贫困问题、文化贫困问题、代际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2.深入群众不足,反贫经验知识有限。社会工作者参与反贫困,在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能力提升、疏导贫困群众心理情绪、协助解决贫困群众矛盾等方面发挥专业力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贫困地区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提升难度大,法律、科技、金融、文化、生态等方面意识较差,要想通过短时间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改变他们长期的弱势状态非常困难。由于社会工作自身参与脱贫知识准备和经验有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较为薄弱,社会工作资金保障缺乏,在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服务时受到限制,深入群众不足,影响了贫困群众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还需要其他力量合作努力,连同政府行政手段,金融帮扶,法律援助,科技支持、教育扶贫等方法全面的为贫困地区提供帮扶,才能够弥补社会工作的限制,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突围

从现实针对性的视角看,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一要提升脱贫能力,转变思想观念,二要注重精神扶贫,调适贫困群众矛盾,三要发挥资源链接优势,实现贫困群众全面发展。

1.提升脱贫能力,转变思想观念。在扶贫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法服务贫困群众,坚持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贫困群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效率,有利于接近贫困群众,更好地为贫困群众提供服务。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贫困地区开展智力帮扶服务,精准评估贫困群众需求、精准策划服务方案,精准实施政策,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注重文化扶贫,为贫困群众开展教育宣传服务,转变贫困群众懒惰思想,避免贫困文化代际传递,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社会工作者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促进其文化健康发展,丰富贫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社会工作者帮助贫困地区进行社区建设,开展服务培育社区骨干,鼓励社区领袖为贫困群众做示范,带领社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成立村民自治组织,选举组织领导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社会工作者为贫困群众开展脱贫能力培训,鼓励其学习电商扶贫方法,转变其脱贫致富的思维方式,促进扶贫政策最终目的的实现。

此外,要注重贫困地区文化敏感性对脱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王思斌(2012)因此指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中注重文化敏感性,尊重贫困地区文化价值和传统习俗,更好地理解贫困群众行为举动,在坚持不批判、不评价的原则下理性地对待贫困群众,充分发挥其脱贫致富的正能量。

2.注重精神扶贫,调适贫困群众矛盾。社会工作者在扶贫工作中,善于从物质、精神、心理、文化和生态等方面为贫困群众开展脱贫服务,注重贫困群众的精神慰藉、心理辅导、文化教育、意识提升等方面的减贫工作。通过转变贫困群众精神状态、意识提升,为贫困群众赋权增能,社区建设发展、文化和生态减贫等多种工作模式,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脱贫模式,更好地调适贫困群众矛盾,弥补其他方法减贫的不足,实现贫困群众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针对贫困地区特殊困难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接受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等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适、社会支持等关爱服务。为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疏导不良情绪,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心理适应。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贫困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运用多元化的介入渠道,链接多样化的社会资源,提供直接服务、承接政府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减贫服务。这就丰富了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机会和渠道,促进了扶贫工作部门和组织的合作,提升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化的服务方法,建立规范的扶贫工作规章制度和程序,科学地管理和评估扶贫措施和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工作基础,个别化的实施扶贫政策,实现扶贫政策更加科学有效的落实,贫困群众矛盾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此外,社会工作者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到脱贫实践中,协助贫困群众建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脱贫组织,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重视精神扶贫,调适贫困群众矛盾,不仅可以减少贫困群众返贫可能性,也防止政策依赖思想的产生。

3.发挥资源链接优势,实现全面发展。贫困地区群众的资源具有匮乏、分散、流失的碎片化特点,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链接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社会工作为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要联络当地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的社会爱心人士,链接群众所需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常态化管理与效果评估,并协助落实到群众手中。

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的前提是进行资源系统分析,将正式资源系统与非正式资源系统连接起来,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社会工作要挖掘贫困群众自身的潜在社会资本,赋权增能提高他们应对贫困的能力,并调动当地社会资本,改善贫困群众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反扶贫工作的有效性,这些内外部资源的注入将长期巩固反贫困成果。发挥自身优势,基于贫困群众的需求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链接当地政府、村委会、居民自组织、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家庭、个人资源,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领域提供服务。例如组织募捐助学、普法下乡、支教和助教、技术科普、金融帮扶、产业培训、心理咨询、义剪、义诊等,不仅充分扩大了社会支持网络,也弥补了社会工作单方力量的限制,使贫困群众有足够的能力面对今后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构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等合作平台,完善资源管理和评估机制;建立志愿者工作平台,建立规范的平台运行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多方交流,保障贫困地区群众资源的集中性、丰富性和稳定性。此外,贫困地区脱贫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多方参与才足以面对诸多困境。社会工作逐步深入贫困地区工作,是社会工作提升专业能力,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与其他力量相互合作;加强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培训和教育;不断适应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提高贫困地区社会认同度,才能解决现实困境实现反贫突围。

三、新时代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的具体举措

新时代社会工作赋能贫困治理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协同发力,进而实现良性互动的治理效能。

(一)疏导不良情绪,促进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融合适应

反贫困工作中,扶贫工作者注重贫困群众的物质扶贫而较少关注精神扶贫,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而较少关注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的不良情绪和精神疏导。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在搬迁后产生的社会生活适应问题及社会心理适应问题,需要扶贫工作者为贫困群众疏导不良情绪、加强关系调适,协助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贫困群众融入新环境。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参与到贫困户脱贫攻击中为易地搬迁贫困户解决心理不适,缓和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适应问题。一方面,这些心理上精神上的问题影响着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情绪,社会工作者为贫困群众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疏导其心理不适,增进心理健康,帮助贫困群众重新获得脱贫的信心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评估贫困群众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介入方案,提供服务实现易地搬迁群众邻里互助,倡导社区和谐氛圍,提高贫困群众适应能力和信心。此外,针对易地搬迁后没有工作和收入的群众,社会工作者链接社会资源,挖掘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培训就业技能,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最终实现贫困群众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心理支持相结合,促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贫困群众全面的脱贫致富。

(二)针对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

要针对特殊困难人群开展关爱服务,为贫困地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顾、权益保障、临终关怀等服务。为贫困地区特殊困难妇女提供精神减压、心理支持、亲职辅导、权益维护等服务。对贫困地区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强化心理社会支持,帮助其改善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关注贫困地区老人、妇女、青少年及社区矫正服刑等特殊困境人员,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关爱服务。

贫困地区的困境人群在摆脱贫困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提升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需要精神方面的关爱。一方面,贫困地区的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常年缺乏娱乐生活、精神生活,他们留守家中独自生活,生活中需要权益维护和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料。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帮助老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培训老人维权知识,促进老人社会参与,通过志愿者组织实现老人尊严和信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特殊困难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生活有着情感支持、亲子关系辅导、邻里关系调适、生活就业技能提升、妇女权益维护等需求。此外,社区青少年和社区矫正人员需要良好的社区氛围和社会化环境,社会工作者评估其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社区矫正服务,帮助服刑人员提升就业技能和争取就业机会,促进其再社会化。

(三)配合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参与贫困群众救助帮扶

社会工作者要参与贫困群众救助帮扶,配合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对贫困群众开展需求评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救助方案,促进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推动贫困群众服务需求与扶贫资源精准对接。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开展服务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挖掘其潜能和优势实现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救助机构推进扶贫项目合理安排,运用个案管理方法提升扶贫效率。此外,社会工作者协助社会救助机构对扶贫资金进行管理和评估使用,不仅可以连接政府和社会资金推进贫困群众解决矛盾,也可以通过评估扶贫工作需要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实现扶贫资金运用有效。同时社会工作评估方法协助相关机构精准评估扶贫效果,发现扶贫工作不足之处,监督扶贫过程每个阶段,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精准考核。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的参与实现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结合,也实现了基本帮扶方法与个别化服务的结合,传播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也证实了服务型扶贫模式的成效。

(四)配合相关部门、会同相关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

习近平在脱贫工作会议上强调“扶贫先扶志与智”,这一重要论断成为扶贫工作的理论指导。扶贫工作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毋庸讳言,能力建设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取得持续性成效的关键,要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提升就必须注重志与智的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发展动力,才能够实现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贫困群众开展服务促进贫困户个人能力及贫困户家庭能力提升,促进贫困村整体发展。为贫困群众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思想教育,法律、医疗、科技、文化、教育等知识培训。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挖掘贫困群众潜能和优势,为贫困群众增能赋权,通过开展活动激发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脱贫信心和尊严,实现贫困群众由被动到主动,由输血转变为造血,实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提高脱贫致富动机。此外,社会工作者通过培养贫困地区志愿者及社会组织,促进贫困社区群众的社会参与,扩大贫困群众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鼓励贫困群众表达自身利益需求,营造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

(五)联合相关部门、会同相关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贫困地区年轻人由于外出打工就业,存在着较多儿童留守家中的情况,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存在情感缺失、学习教育、监护成长等問题,造成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不足、心理自卑、学习成绩差、教育环境差、打架辍学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参与脱贫攻坚就需要注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问题,运用专业力量开展服务,满足留守儿童物质与精神需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开展贫困村留守儿童及家庭的监护随访、调查评估、监护指导等工作,督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承担监护主体责任。以困境儿童为重点,开展成长辅导、法制宣教、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情绪疏导等服务。配合学校和社区做好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工作和成长关爱服务。

社会工作者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平台,取得当地政府和基层工作者的支持,链接社会爱心企业,获取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支持,在贫困村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平台,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以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留守儿童搭建良好的关系,倾听留守儿童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改变计划,与留守儿童达成一致,为其开展情感支持、情绪疏导、学习辅导等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根据存在打架暴力、辍学等留守儿童情况,通过与监护人及家人联系,开展思想工作改变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方式。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为其做法律和思想宣传,提升其法律意识,转变辍学儿童思想观念,了解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矫正其不良行为,并鼓励困境儿童做出改变。此外,社会工作者与留守儿童父母取得联系,为其开展亲子关系服务,宣传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多与子女联系给予相应的关心和照顾,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90.

[2]王思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3.

[4]马凤芝,2011,社会工作过程,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0-172.

The Realistic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on Poverty Governance

WU Zuyu

(Shanghai Jiading H-Grace Public First Aid Centre,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remain real difficulties like poor service quality, unsustainable changes in the poor population, insufficient access to the public, lack of thorough solutions, etc., in social works empowerment on poverty governance. In the socio-historic context of the new era, social works empowerment on poverty governance, a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of “social organism”, is in need of more improved measures and multi-departmental synergy to achieve positive interactional effects. Social workers should carry out their services from multi-dimensions like material, mental, psychologi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The empowerment can be realised through changing publics poor mental status and raising their awareness.

Keywords:social work; poverty governance; realistic dilemmas;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责任编辑:庞志)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现实困境社会工作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