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推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3-08-31张燕,刘刚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张燕,刘刚

摘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教育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通过社会工作推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发展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专业优势。具体实现路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两者师资队伍的协同育人路径;二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益慈善引导路径;三是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公益慈善创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公益慈善;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3-038-07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出更多期待,亟须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慈善人才,系统性培育公民公益慈善意识,多维度提升公民公益慈善能力,全方位促进公民公益慈善行为。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也健康向前发展,各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但截至目前,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主要的问题是:公益慈善氛围不浓厚、公益慈善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公益课程设置不健全、公益实践活动缺乏专业人员引导等等。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关于公益慈善教育的理解

公益慈善教育是伴随着国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需品,是一种充满爱心,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就在《民主主義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民主主义是联合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共同交流经验的一种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在此活动过程中,每个人主动配合他人、考虑他人一起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他所提到的“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与现代倡导“参与公益”意义相近,可见公益慈善教育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生根发芽。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科学协会出版的《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一书中认为,通过公益慈善教育帮助美国学生树立公益慈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公益慈善对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未来能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社会工作推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径分析对于公益慈善教育,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首先,对公益慈善教育目标的考察。学者熊希龄认为,慈善教育是救人之“心”,是以教育贫困孤儿技能自食其力为目标。学者周秋光认为,作为一种公益性行为的慈善教育,慈善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民众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弱势群体技能,能独立谋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的关系。学者成双凤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是取得良好教学成绩的必要条件,公益慈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起来,通过参与和了解公益慈善,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次,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公益慈善教育”是与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社会创业相关的,以传授公益慈善知识、宣传公益慈善理念、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或为公益慈善行业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关于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教育关系的研究

通过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的历史渊源、教育本质、课程设置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性,这也为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借鉴,彼此借力奠定了基础。

1.同源互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历史渊源。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同源同根。我国台湾学者张世雄在《宗教与非营利事业》上发表的文章中从社会福利政策视角探讨了国外公益慈善的发展历史,并将其概括为五个时期:(1)宗教慈善时期 (2)志业主义时期 (3)自(志)愿主义时期 (4) 专业主义时期 (5) 管理主义时期。而追溯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慈善用益法》,该法在序言中对公益慈善事业工作范围(救济老年人、无能力人和穷人)作了明确的规范。同年,英国王室颁发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该制度确立了实施济贫的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同时,慈善组织会社和社会改良运动的快速发展以及友好访问员的职业化共同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并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发展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专业方法,最终形成了社会工作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起源高度契合。

2.理念一致: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公益慈善的教育本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塑造、发展、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人过程。就大学生而言,公益慈善教育的宗旨培养大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的正确价值观和“慈善我责”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在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思想道德实践。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权利、价值、尊严的肯定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以实了他人福利为出发点,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工作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教育。因此,通过两者培养人才的教育本质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和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理念一致,旨在培养懂专业、重实践、能奉献、有温度的高素质人才。

3.内容契合: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公益慈善课程设置。通过对各高校开设的社会工作课程与大学生公益慈善专业教育课程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两者在课程开设上有部分内容相同或相似。首先,二者设置的基础课程有部分重合。专业课内容设置上均有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其次,二者实务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相互交叉之处。公益慈善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则需要学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课程。另外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服务的目标人群相似,例如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的个案案主与小组服务对象多为社会中有问题、需要帮助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也正是公益慈善关注的群体。

(三)文献述评

经过阅读和分析国内、外公益慈善教育的已有文献,笔者发现,国外对于公益慈善教育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开展公益慈善的教育情况。二是社会大众公益慈善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均注重公益慈善史、慈善价值观和慈善理念的培养。国内对于公益慈善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益劳动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各自从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发展模式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问题主要聚焦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及道德建设方面。无论国外、国内,从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教育关系视角探究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的内容较少,对如何通过社会工作助力公益慈善教育,培养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提升公益慈善能力、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本研究在梳理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教育各自发展现状,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推动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

二、我国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 80年代我国恢复社会工作教育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先行者与各高校教师就一直努力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各高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明确、课程设置完善以及实务训练规范,旨在培养“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义上的社会工作教育为国家提出构建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促进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开展专业培训以及设置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等。

从狭义上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情况看,我国已有597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专业层次分为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工作(学)教育体系。从广义上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情况看,我国在2006年首次提出构建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划。2008年开始设置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通过对社会工作者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来推动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政府也鼓励有社会工作相关经验的从业人员参加资格考试,以期逐步实现所有社会工作者都能持证上岗。根据2022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持有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才数量为73.7万人。

(二)我国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现状

公益慈善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益慈善教育由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选修课、社会创新创业公益类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益劳动课程以及高校团委宣传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活动课程部分组成。狭义上的公益慈善教育为回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组织建设的需求,各院校开办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公益慈善人才。

1.从广义上的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非常重视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但我国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开设大学生公益慈善专业教育课程。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主要是选修课、讲座、公益创业课等形式,但这种形式的课程大多无统一规范、形式不固定,使大学生很难对“公益慈善”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

(1)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选修课。2004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朱健刚教授于在中山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公民社会与公益慈善》,较早地把公益意识、公益理念等其他公益慈善相关内容纳入选修课教学。2019年9月,公益慈善学园与敦和基金会联合发起“善识计划”,在国内 30 所高校开设相关公益慈善课程。该计划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中国新时代公益慈善人才为目标,通过支持专业教师开设公益慈善方向选修课的方式来完善大学生公益慈善课程体系,并向大学生普及公益慈善知识和价值。

(2)社会公益慈善创业类课程系列讲座。该课程由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公益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习主要涉及社会公益创新创业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公益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公益项目筹款、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等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一些社会组织举办的社会公益慈善创业比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创业相关比赛。比如:清华大学每年如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旨在用创意传达公益,用创业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以比赛为契机,清华大学为参赛大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公益慈善创业比赛讲座。

(3)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慈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常见的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实施形式之一,此类课程内容涵盖公益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公益劳动技能教育两个方面。大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有关公益慈善的知识和亲身实践,树立正确的公益慈善意识,不断在公益慈善活动中寻找热爱公益、奉献社会的乐趣。例如:2022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大学生通过实习、公益服务、学术交流等方式参与社会公益实践,以青年人的视角关注国家发展。

(4)高校团委宣传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活动课程。此类课程主要依赖于学校共青团委力量,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慰问孤寡老人、环保公益活动以及大型社会志愿活动的公益慈善知识普及以及公益技能培训。例如: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北京团市委、河北团省共同开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储备力量综合素养提升活动”。全国各高校团委在本校举办的公益技能讲座,让所参加的志愿者能够全面、系统地学到志愿服务技能,为冬奥会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

2.从狭义上的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情况看。国家注重着眼于现存公益专业人才的训练,目的是提高人才储备量。目前,我国共有35所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在这35个教育项目中,23个研究生项目、10个本科項目、2个专科项目。从学校地理位置来看,开设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中国发达地区。从学校招生情况来看,各院校之间招生规模差异较大,平均招生人数40人。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公益慈善人才的需求。从公益慈善教育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红十字会、扶贫基金会、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

三、社会工作推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路径

(一)基于两者师资队伍的协同育人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有非常雄厚的师资队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为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或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经过学习、进修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后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往往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位。第二个部分为各高校通过邀请社会工作行业专家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基金会等其他知名组织机构负责人担任校外督导教师。

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师资队伍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主要是选修课、讲座、公益创业课等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专业、流动性较大。因此,各院校整体公益教育师资仍处于匮乏状态。而社会工作现存的教师数量多且规模大,将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师资力量有机结合,能有效缓解目前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首先,各院校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去国内外开设公益慈善专业的优质学校访学,进修公益慈善教育相关学科知识。其次,邀请公益慈善教育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不定期为相关教师进行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培训。再次,不断完善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确保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实践教学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益慈善引导路径

1.发挥专业优势,多样化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依据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发展需要,不断挖掘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领学校开展的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除了爱心献血、捐旧衣旧物、养老院关爱孤寡老人这些一般意义的活动外,还能开展一些更为专业化的活动。例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组织公益慈善社团,积极号召学校富有爱心的同学参加。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引领大学生助力疫情防控和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在公益中实现自我,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围绕专业价值,广泛化开展大学生志愿培训。目前,大学生对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有较大热情,但缺乏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所需知识与技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发挥专业优势,围绕专业价值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第一,通过资源链接,为大学生开展校园公益慈善系列讲座,讲授公益慈善知识,让大学生对公益慈善有清晰的认知,并了解成为志愿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第二,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围绕某一特点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志愿者培训,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之中,为社会贡献青年力量。第三,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宣讲,以情景剧或角色扮演等灵活方式,多层次展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提升公益慈善水平与服务能力。

3.建设网络渠道,常态化宣传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树立新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持续完善大学生公益慈善网络媒体阵地,积极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公益慈善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互联网平台”工作模式。第一,协同学校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除了校园广播站、文化展板、宣传屏,还要利用公众号、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宣讲公益慈善的意义,发布公益活动信息,分享公益慈善知识。第二,在重要时间节点和热点,以社会工作视角积极传播公益正能量,培育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宣传公益慈善理念,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高校公益慈善氛围。

(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公益创新路径

1.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引导居民助人自助。大学生公益慈善在社区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公益慈善意识、发展社区志愿者团队、建设社区慈善服务点、定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公益精神。同样,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主要工作地点开展专业活动的一种方法。主要工作内容为发现社区内存在问题并了解居民需要,运用专业方法挖掘整合可运用的人力、物力等社区资源,及时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容易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益慈善。而公益慈善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多以直接解决困难群体当下问题为目标,缺乏微观面向和个性化关注。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在社区中开展,借力社区工作方法,能将宏观支持与微观干预的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促进、资源链接、咨询服务、权益保护、宣传倡导等一系列专业手段,有效推进社区公益慈善工作的多层次开展。

2.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善用小组工作方法,探索公益慈善新需求。小组工作是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具有共同需求的人以团体形式开展活动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互助,使个人提升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公益慈善组织主要以组织社会大众捐款、捐物,以物资的形式救助困难群体,但缺乏对困境群体心理、情感、社交等多种需求的回应。公益慈善教育如果将小组工作方法纳入学习内容体系,就能有效拓展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公益慈善活动精神层面的有效性。首先,为困难群体开展支持小组,通过小组成员袒露心声、经验分享、共同思考、团结合作,提升小组组员正视问题的勇气;其次,为困难群体开展成长小组,帮助组员认识和探索自我,启动和运用个人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挖掘自身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引导困难群体成为社区积极分子或社区志愿者,带领该群体在社区等不同的场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使他们成为公益慈善活动中的新力量。

3.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关注角落里的声音。公益慈善所关注多是某一群体,给予该群体以物质支持。但该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一个体的家庭状况、成员关系、心理情感各有差异,公益慈善组织无法关注到个体成长。个案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有困难的个人、家庭实现“助人自助”,改善个人、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适应不良的状况。社会工作者以真誠、尊重、接纳、同理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帮助服务对象挖掘内在潜能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借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不仅使个人在物质上得到帮助,还可以通过倾听需求、澄清期望来认识个人产生问题的根源,给予温暖和关怀,帮助个人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公益慈善教育有责任培养大学生具有尊重、接纳的专业精神,具有共情、同理心这样的能力和情感,关注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洹宇.中国近代“公益”的观念生成:概念谱系与结构过程[J].社会,2018(6):180-215.

[2]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36-43.

[3]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16.

[4]白列湖,尚立富.公益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24-28.

[5]加里·贝克尔,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227-228.

[6]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29.

[7]Schneider,Donald And Other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M].Washington,D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94:5-9.

[8]周秋光.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20-26.

[9]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3.

[10]成双凤,周霞.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促进作用[J].文史博览(理论),2010(10):81-83.

[11]谭海棠.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127-130.

[12]舒迪.我国已有35所高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21-11-09(009).

[13]张世雄.志业主义、自愿主义、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从宗教慈善到非管利组织[A].郑志明.宗教与非营利事业[C].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437-490.

[14]OHALLORANK,MCGREGOR-LOWNDESM,SIMONKW.Charity Law and Social Policy: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on the Functions ofthe Law Relating to Charities[M].Dordrecht:Springer,2008:3-20.

[15]赵环,徐选国.“回归”抑或“超越”: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历史-当代关系辨析[J].学海,2017(2):136-140.

[16]毛淑梅.大学生“慈善我责”理念的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77-579.

[17]黃锐.重申社会工作本质:四个维度[J].学海,2018(6):160-165.

[18]陈月菲.社区慈善基金:为居民解难的资源平台[J].中国社会工作,2021(19):41.

The Path Analysis of Social Work Promoting Public Welfareand Char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n, LIU G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Baotou Teachers College, Baotou, Neimenggu 014030, China)

Abstract: Social work and charity education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Applying social work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harity educa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practical foundations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path lies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is based on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eachers team; secondly, it is based on social work studentscharitable guidance path; thirdly, it is based on social work path of innovation charity.

Keywords:social work; public welfare charity;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庞志)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农村“剩男”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