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竞赛选手心理疲劳的产生与恢复研究

2023-08-31王华雄卢森锐

职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

王华雄 卢森锐

摘 要: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在进行长时间、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严重影响选手技能训练成绩的提升。针对这问题,笔者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技能竞赛选手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选手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提升科学认识、制订训练计划、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锻炼选手心理强度等降低选手心理疲劳发生机率、帮助选手度过心理疲劳难关的系统性建议。

关键词:技能竞赛选手    心理疲劳    成因分析    心理疲劳恢复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是世界技能人才竞技的舞台,为了在青年中树立技能标杆,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我国自2011年开始参加世赛,并逐届展露中国技能人才的魅力。由于世赛对参赛选手有不得超过22周岁的年龄限制,因此我国大部分选手是技工院校学生。第45届世赛中国派出参赛的选手平均年龄21岁,其中42名是学生。我国世赛选手一般至少需经过六次以上的选拔赛,持续两年以上的训练。在长时间、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选拔中,选手容易出现心理疲劳。若心理疲劳无法及时缓解,选手就无法继续学习训练。教练要重视选手心理疲劳问题,妥善帮助选手度过心理疲劳难关,保障选手身心健康成长。

一、心理疲劳的概念

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现象。在医学临床上表现为心绪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时延长、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动机丧失、工作效率下降、正确率降低等。心理疲劳现象的产生与个体的工作特征、工作态度、情绪因素、期望和动机密切相关。世赛选手为了达到世赛要求的职业技能规范,通过层层选拔,需要经过集脑力、体力一体的高强度训练,其训练的环境、时长、压力均是心理疲劳产生的诱因。

二、心理疲劳成因分析

为了研究当前竞赛选手在训练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选手在学习和训练中产生心理疲劳的频率、表现形式,以及心理疲劳产生与选手的年龄、训练时长、竞赛期望等的关系,实地访谈了解选手产生心理疲劳的细节问题,从而分析导致选手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以找出促进心理疲劳恢复的方法,对保护选手身心健康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调查表设计

为了了解选手心理状态、心理疲劳产生原因及对心理疲劳的认识,依据心理疲劳的表现及产生因素,设计了选手心理疲劳调查表,分三部分。

1.选手基本情况

设置5个问题以了解选手基本情况,如训练时长、参与项目、参赛情况等。

2.选手训练动机和自我认可情况

设置4个问题以了解选手参加技能训练的动机和对当前训练效果的自我认可情况。

3.选手训练心理状态情况

设置6个问题以了解选手对心理疲劳的认识及自我调节方式。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世赛是当前世界上规格最高、要求最严、竞争最激烈的技能竞赛,选手承受压力大。世赛每2年举办一届,选手集训时间较长。长时间集训使选手产生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变大,对选手身心健康影响也更大。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是吉林、河南、山东、浙江、湖南、广东、海南等省技工院校的选手,被调研对象地域跨度大,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国选手的整体情况。本次下发调查问卷89份,实际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4份,收集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和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世赛集训选手,男生81名,女生3名。其中数控铣项目15人,数控车项目12人,塑料模具工程项目20人,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15人,增材制造项目10人,CAD机械设计项目8人,焊接项目4人。18岁以下(不含18岁)44人,18~20岁30人,20岁以上(不含20岁)10人。其中最小15岁,最大23岁。其中有56人参赛1次,18人参赛2~4次,10人参赛4次以上。

2.参加训练动机及对训练生活满意度

从参加技能训练动机来看,88.1%的选手参加集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到更多技能,通过比赛获得更好前途,实现自己的理想;8.33%的学生想通过技能竞赛证明自己。这说明选手心怀梦想,将技能竞赛作为实现人生價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训练很艰苦,但91.67%的选手一直在坚持,也有90.48%的选手肯定自己的付出。统计说明技能竞赛对技工院校学生有较大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技工院校开展不同层级、规模的技能竞赛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技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同。

3.训练心理状态

(1)选手对心理疲劳的自我认识。统计选手对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的认识,结果显示63.1%的被调研选手发生过心理疲劳,64.29%的选手认为心理疲劳比身体疲劳对训练效果影响度更大,51.19%的选手产生心理疲劳频次不确定,但也有15.48%部分选手大概每月会有一次心理疲劳问题,还有14.29%的选手从没产生过心理疲劳。教练需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训练方案。

(2)产生心理疲劳原因。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选手对技能掌握有焦虑、有淘汰压力、有赛前压力的分别占44.05%、33.33%、16.67%,感觉自己训练时会心跳加快、出虚汗、头晕的占4.76%。选手认为自己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统计结果显示,达不到选手自定目标占29.76%,训练时间过长占28.57%,竞赛项目技术要求太高,自认为达不到的占26.19%,竞争压力大占23.81%,学习训练强度太大占13.1%,其余因为训练装备、人际关系、家庭原因等造成心理疲劳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以看出竞赛目标值定位过高、竞赛难度大、训练时间长、强度大、竞争压力大是诱发选手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

(3)选手缓解和消除心理疲劳的措施。选手觉察到自己状态不对导致训练效果降低后,大多数选手自己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缓解自己的压力或调节自己的情绪。统计选手自我调节措施中显示选手采用转移注意力方式去缓解或消除心理疲劳如游戏、音乐、短视频、电影方式占63.1%,参加体育锻炼占48%,看书占21.46%,美食17.86%,逛街或网购占10.71%。采用情感交流的方式,和家人或朋友聊天占34.54%,找教练聊天占16.67%。有30.95%选手希望通过改变训练方式来缓解,9.52%选手希望通过改变训练难度来缓解。

三、心理疲劳发生诱因分析

心理疲劳表现为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精力衰竭感、疲惫感和学习训练倦怠感。若不及时消除,不但影响当前训练,甚至会对赛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查找选手心理疲劳的成因十分关键。选手心理疲劳的产生是复杂、多元、系统性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每位选手的主客观情况不一样,不同竞赛项目的技能结构、训练方式及教练训练的风格不同,使得不同选手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也不同。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心理疲劳产生的诱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选手个体因素

包括个人的基本特征和人格特征。有29.8%的选手认为对自己要求过高是引发心理疲劳的最大单一因素。有较高的要求和目标是激发选手进取的源动力,但是如果选手对自己要求过高,而且不断努力仍达不到既定目标时,会产生自我怀疑,长时间的自我怀疑极有可能转变为心理疲劳。

(二)训练方面因素

主要和训练方法、强度、时长有关,其中时间长占28.57%、竞赛项目技术要求太高占26.19%、训练强度大占比为13.1%。根据对选手访谈得知,选手每天学习训练时长达10小时。大赛冲刺阶段每天甚至超过12小时,两周休息一天,有些项目一次考核评价时长达3天。长时间、高强度、高标准的学习训练必然导致选手身体疲劳,精神上疲怠。身体疲劳和精神疲怠引发选手对技术的敏感度、注意力降低,从而使选手训练效率降低,成绩不正常波动,选手因此产生失败感,进一步加剧心理疲劳,甚至引发选手对训练的抗拒和排斥。

(三)社会因素

主要是竞赛压力、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支持度等。长期的竞赛和竞争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及家庭支持缺失等,如果得不到疏导化解,极易给未成年人或青年人造成心理疲劳。

四、心理疲劳恢复的措施

根据对选手心理疲劳成因分析,可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选手心理疲劳,确保选手身心健康成长,技能训练效率、成绩稳步提升。

(一)科学认识心理疲劳

要预防和减少心理疲劳问题,首先要重视选手心理疲劳问题。要向教练和选手普及心理疲劳相关知识,提高教练、选手对心理疲劳的科学认识,避免出现过度恐慌和漠不关心的极端倾向。

(二)建立选手心理疲劳干预机制

为了解决选手心理疲劳问题,建议制定合理的选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1.建议为集训队配备心理辅导老师

心理辅导老师全程参与制订集训队的学习训练计划,为集训方案提供心理方面参考性建议,并全程观察选手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适时提供指导,陪伴选手度过心理疲劳时期,促进选手身心健康成长。

2.结合选手学习训练和竞赛特点

参考“马斯拉克西里疲劳量表”“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研发适合调查选手心理特征的问卷表,准确评估选手心理状态,为集训提供更科学的建议。

3.建立缓解学生心理疲劳预案

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等级建立不同心理疲劳干预方案,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4.建设选手心理疲劳恢复场所

从选手自我消除心理疲劳的方法中发现选手主要采取游戏、音乐、电影等方法自我放松,采取体育锻炼等措施缓解心理疲劳。因此可以为竞赛团队设立影音室、休闲谈心室、图书室、健身室等场所,方便选手在高强度训练后选择一定方式尽快恢复精神和体力。

5.建立选手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性关注选手心理状态,同时为深入研究选手心理疲劳问题及其他心理问题积累材料。

6.建立学校、集训队、家庭三方联动机制

全方位给予选手认可、支持和激励,有利于促进选手心理疲劳恢复。

(三)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不可避免,但是科学的训练计划能有效降低选手的心理疲劳程度,提升学习训练效率。

1.三大节律设计训练周期

参考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的三大节律设计训练周期(体力周期23天,情绪周期28天,智力周期33天),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2.设置合理学习训练时间

根据学习过程心理疲劳研究结果,在学习规律中,周三、周四是每周学习能力的最高峰,第二、三节课是每天学习效率的最好时间,因此将最重要或最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安排在效率最高的时间点学习。

3.设计科学的训练方式

单一的训练方式是造成集训选手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训练交叉安排,防止單项长时间训练。训练课题要从易到难,从单一到复杂,内容涵盖从模仿性练习到研究性学习,调动选手训练思维的主动性,使选手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教练要不断开发新的训练课题,使选手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技能,防止精神倦怠。

4.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

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有利于培养选手积极的竞赛心态。

5.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良好的竞赛氛围、良性的内部竞争有利于降低选手心理疲劳发生的可能性,促进选手整体提升。

(四)强化选手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越强,对逆境、困难引起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调节能力就越强,就能更早摆脱心理疲劳问题的困扰。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强的选手在训练和大赛中都具备较大优势。为此在日常训练中需要对选手进行抗压教育和训练。抗压教育包括对选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选手明白生命意义,学会珍惜和热爱生命,激发选手对生活的激情和训练的热情;教会选手应对挫折的方法,学会客观认识自我和评价队友,学会自我调节消除不良情绪。抗压训练则需对不同阶段的选手,循序渐进加大训练难度,灵活机动采用模拟大赛考核、突发式考核、陌生场地设备考核、考场设置突发问题、短时间高强度训练与考核、组织队内或队间对抗赛、参与国际交流赛等多种方式锻炼选手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小结

选手在高强度的训练中难以避免出现心理疲劳,但是只要重视选手的心理疲劳问题,找准选手发生心理疲劳的诱因,建立选手心理干预机制,制订科学训练计划,强化选手心理承受能力,就能够促进心理疲劳恢复,降低其对选手训练和成长的影响,对提高选手竞争力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荀万祥.打造学校品牌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毛志雄,迟立忠.运动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
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