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微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23-08-31钱苏贫
钱苏贫
[摘 要]“微课程”是一种新型课程形态,以灵活、高效的特点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做研究的过程。文章立足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分析微课程资源的要素,探究微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提出实务性的开发策略以提高其利用价值,实现教学模式新突破,使得劳动教育更能適应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微课程;资源开发;互联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53-03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对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劳动教育也不例外。网络信息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成为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
“微课程”是指集中针对某一主题的小规模短时课程。它运用信息技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拓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程的出现开创了全新的课程形态,是传统教学的一次深刻变化。本文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尝试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微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思索与对策,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建议。
一、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实现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地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微课程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生成的教学资源,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就一线教学而言,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有效整合形成微课程资源,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是实现国家政策有效落地的正确举措。
(二)落实全员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
自2022年9月开始,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场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技能与发展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写要求,鼓励各校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的数字化资源,梳理遴选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区、县、市教育中心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研发多样化的劳动微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全员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之举。
(三)改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的有效举措
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聆听模仿”的形式,劳动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形式自然是低效的,不能充分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因此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利用互联网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开发应用微课程资源就是一项有效举措。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可实现劳动教育的增效提质,是解决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的有效举措。通过微课程中的“导学单预习”“微信扫码视频练习”“技能难点PK赛”“课后拓展”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弥补教学形式单一的不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微课程资源的劳动教育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深度契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劳动人才的重要载体
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微课程资源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劳动人才的重要载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教育也要紧跟步伐,推陈出新,探索新技术,尝试新方法。
微课程既是一种新型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从发展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来看,它更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超越劳动课堂所限定的知识技能范围,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着眼未来,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劳动人才,以创造者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与时俱进。依托微课程资源开发,不断创新、丰富劳动课程,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与需求,更好地践行劳动育人。
二、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劳动教育讲究的是“做中学,学中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仅知道“为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懂得“怎么做”。
(一)重视项目活动的专题设计——为微课程资源开发创生一体化的劳动课程样态
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微型课程。就劳动教育而言,具体开发的微课程会依据活动工艺、学习对象、学习方式而定。一般情况下会将某个专题设置成一个微课程资源包,如制陶专题的微课程资源包、园艺栽培专题的微课程资源包、纸艺专题的微课程资源包等。资源包里往往包含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微视频、PPT课件、教学素材、拓展训练、学生反馈等一系列的微课资源,呈现出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的一体化劳动课程样态。
教师作为引路人,首先要从劳动学科的特点出发,立足学生视角,充分挖掘各种维度的劳动教育资源,横向拓展“资源库”。从“优课平台”、典型课例资源、视频号、微博、小红书、工艺坊等网络平台收集到的素材,可为劳动微课程创生提供鲜活的资源保障。教师要重视项目活动的专题设计,精心筹划、科学提炼,形成科学化、个性化、系统化的专题微课程资源包。
下面以“結艺”课程为例,对应的是教材上的“二回盘长结”,从走线、收线、调整耳翼三块内容教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挑上压下、调耳整形,但“看一步做一步”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结艺”其实包含多种系列,如盘长结系列、复翼结系列、团锦结系列、磬结系列等。通过“结艺”主题微课程资源,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系列“结形”比较,摸索穿绕规律,整理走线口诀。学生通过专题微课程完成学习任务战、技能拓展训练等,对结艺技法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微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进行探索性的自主学习。微课程资源开发向专题化趋势发展,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技能知识系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终极目标。
(二)探寻课程融合的路径方法——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构建融通性的跨学科创新之路
劳动新课标中有关项目开发的建议中提出要注重项目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网络资源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积极探寻课程融合的路径方法,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构建融通性的跨学科创新之路。
在具体的微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其他课程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在开发农业生产项目时,可与科学、地理、生物学、化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开发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时,可与艺术的造型变化、化学的材料应用等相联系。
例如,在具体的木工项目中,不仅要让学生练习锯、刨、凿等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在微课程教学策划时,教师可以结合物理、数学、建筑学、艺术学的相关知识,从网络资源中寻找古建筑的榫卯结构、斗拱造型、力的平衡点、七巧板拼搭等辅助性素材进行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综合,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还让学生懂得严丝合缝的木工技巧。在后续进行多功能木制笔筒的设计制作环节,学生会更主动、更有创造力。
探寻课程融合的路径方法,就是要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的、能够与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有机融合,让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
(三)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实现路径的正确导向
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强调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体现劳动课程的时代性,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实现路径的正确导向。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新的教学契机,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现代劳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下面以“布艺”课程中的“拼布环保袋制作”的微课程为例。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都有深刻感受,设计以“变废为宝,争做环保达人——拼布环保袋制作”为主题的微课程活动,让学生整合网络资源,寻找热爱DIY的手作人,浏览“岚影拼布”“拼布学徒”等公众号资讯,开拓创作思维。通过微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学会手缝针法,制作独特的拼布环保袋,还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布艺”课程中还会设计一些小项目,如“浓情端午,自制香囊”活动、母亲节“布艺郁金香”活动等。学生结合网络资源,吸收现代元素,设计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
生活即教育本身,微课程中的生活化元素贴近社会,联系生活,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实现路径的正确导向,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适用性。
(四)提升课程开发者的专业素养——为微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实践研究的技术支撑
教师处于微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地位,资源开发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微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加工改造式,另一种是原创开发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求开发者不仅要具备文化领悟能力,有开阔的思维视野与深度的思想,还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
不管是源于网络资源还是社会生活,可选择和开发的微课程资源有很多。对资源的取舍、开发、应用,主要涉及开发者的微课程研究能力、微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由此可见,为了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必须提升微课程开发者的专业素养。
下面以“传统花灯”微课程的开发为例,根据课程大纲,在分析学情、教学重难点后精选《扎制兔灯》为教学活动项目。教师先进行具体的内容准备,设计教学模块、架构教学内容、撰写教学设计,对花灯制作流程进行充分分析,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在对花灯资源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时,从百度、微博、小红书、公众号等网络资源中筛选动画、图片、视频、图表等素材,作为课件制作、后续自拍视频的参考。在实际拍摄微视频时,教师要把教学设计中的优选部分转换为可以直接拍摄的制作脚本。脚本的设计包括界面文字呈现、操作视频、时间设计等,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直接分类别拍摄技能操作重难点。视频拍摄完毕后要用快剪辑、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同时不断地优化PPT课件、导学单、课后拓展、兔灯素材、用料清单、评价表等资料,最后形成微课程资源包。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会从根本上影响劳动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升专业素养,多学习、多实践,采用针对性的手段让开发的课程资源在劳动教育领域发挥其现实价值,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开阔,实现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将进一步赋能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不仅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总之,新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微课程资源开发是“互联网+”背景下一项重要的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作为一线教师,要以专业的态度加强实践研究,开拓教学思路,领会劳动新课标精神,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丽,徐亚倩.“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十大学术新命题[J].电化教育研究,2021(11):5-12.
[3] 杨晓哲,叶露.新技术支持下义务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方式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22(5):60-67.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