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美法”:提升学生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策略
2023-08-31黄瑞文
黄瑞文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涉及情感的表达以及世界观的阐述等,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源远流长。文章探讨何为“六美法”,以及如何运用“六美法”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
[关键词]“六美法”;阅读欣赏能力;古诗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19-03
在平常的古诗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除了教学教科书上的古诗文,还适当拓展课外的古诗文,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哲学美、画面美、韵律美(“六美法”)六个方面进行研习,让学生全方位深度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对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六美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教态教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请教多方专家,勤于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落实分阶段总结。事实证明,应用“六美法”教学古诗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下对“六美法”的应用进行具体论述。
一、发现古诗文的结构美
(一)开门见山
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这就是开门见山。如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其中的“两个”和“一行”作数字上的对应,“翠柳”和“青天”相互映衬,近景和远景相结合,笔调简洁,画面欢快,意境壮阔。又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开篇就写宣城的秋景,以秋景阑珊做辅垫,后借景言情,渲染怀念的深情,同时烘托苦闷彷徨的孤独情愫,情景交融,余味悠扬。
(二)欲抑先扬或先抑后扬
先赞扬某种事物再话锋一转进行贬抑的手法称为“欲抑先扬”。为赞扬某种事物,先对其进行贬抑,以制造悬念、形成波澜的手法称为“先抑后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入笔,仿佛颂扬汉文帝胸有大志,求贤逐臣。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汉文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又如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首诗先抑后扬,构思新巧,风采别致。首句透露出人们盼望春色的焦急;接下来的“初惊”一词含蓄地表达了人们见到绿草萌芽的惊奇、欣喜与意外,一抑一扬, 腾挪跌宕、 波澜起伏;第三、四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跟人一样焦急盼春,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表现了作者喜爱春雪和憧憬春色之情。
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古诗文张力十足、跌宕起伏。在鉴赏古诗文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类手法,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体悟感情的前后落差美。
(三)照应对偶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会重复提及前面提及的事物,使诗文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整体意境一气呵成。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后又提及大江,气势恢宏,彰显谋篇布局之美。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能使语句互相补充和映衬等。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工整有致,朗朗上口,抓住“绿树”“青山”和“村边”“郭外”进行描绘,使一幅精美的图画徐徐展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幽静的竹林里走来一群叽叽喳喳的浣衣女,不远处湖面上莲影幢幢,一叶叶小舟游走于莲花之中,绿色的竹与粉色的莲照应,走动的浣衣女与轻巧的小舟照应,画面感十足。《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的“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巧妙的反差艺术使整首诗的意境张力十足。
古诗文前后呼应的结构中,有反差的对比、有远近的搭配、有动静的结合等,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观感,产生既冲突又统一的美感。
(四)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情中寓景,景中抒情,互为映衬。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半部分描写萧瑟秋景,后半部分抒悲怆之情。开篇的“风急”“猿啸”,渲染了悲傷孤凄的氛围,“渚清沙白鸟飞回”加强了秋色清冷的意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传达出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悲怆,最后两句抒发人生潦倒悲惨寄情苦秋的感慨,先景后情,景作铺垫,情难自禁,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展现的尽管是秋景,但毫无颓废之感,山、城、水、桥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然后镜头一转,烟雾缭绕中,橘柚寒气,梧桐苍老。面对这画面诗人遐思无限,登上纪念谢朓的亭阁,与其心灵交会,仿佛是其知心密友。李白之所以深情怀念谢朓,定是欣赏谢朓的才华和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惺惺相惜,是很难借景怀人的。
情景交融的古诗文比比皆是,反映古人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人文思想和注重情感物化的巧妙构思。在品鉴古诗文时,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文的写作结构,有利于他们整体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和描写范围,深化对古诗文主旨的理解。
二、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思、意味、意图。“境”为领域、境地、地界。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情景交融空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作者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渗入了本人的感情,使相关事物成为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知很多意象。比如看到“西风”“瘦马”,他们会自然想起浪迹天涯的旅人;看到“老树”“昏鸦”,他们会自然联想到孤独无援,沉郁凄苦的心境;看到“刀剑”,他们会自然想起塞外战场冷酷无情的对抗。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秀丽风景表依依惜别之情,展其重情重义的性情,其中的“孤蓬”和“浮云”暗喻友人的身世飘零,而最后两句,则情意更深,衬托出离情别绪。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意境,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情与意的纵深理解。由自然景物迁移到人生际遇,由环境感受变通为情感共鸣,由此及彼,延伸古诗文的内在魅力边界。这样的做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展现古诗文的魅力。
三、感悟古诗文的情感美
古诗文体现的情感,能使读者心弦颤动,能牵动读者的神经,能把读者带入或感慨,或悲伤,或痛苦,或赞叹的情境中。宏大的情感包含爱国情、壮志情等,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传达出的是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诗人生命垂危之际,耿耿于怀的是领土能否完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达出的是豪迈的舍生取义革命情怀。作者把人生的最高价值定位在烛照历史的高度,无视死亡威胁,有种力拔千斤的壮丽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写尽抗敌的艰苦和御敌卫国的赤子之心。古诗文中体现的赤诚爱国心、浓浓的爱国情,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爱国情怀。“私我”的情感包含思乡情、思亲情等。这类情感的表达丝丝入扣,感人至深,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深厚的思乡之情及对家人近况的担心惶恐跃然纸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凄切婉转的诗句,道不尽男女相思的漫无边际和刻骨铭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父母养育之恩重如山,应铭记于心,更应懂得孝顺报答。
引导学生基于情感体会去品鉴古诗文,有利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养成。似涓涓细流的情感渗透,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品位,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觀,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四、品鉴古诗文的哲学美
有些古诗文中的语句富含哲思,立意高远,警世醒人,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思辨的升华。
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导人们实践出真知,切忌纸上谈兵。“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阐述了争取成功的过程何其艰辛而漫长,但永不放弃才是最可贵的,只有持之以恒,不怕万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描写庐山的山形地貌点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思,意境高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富含哲理的古诗文,散发智慧之光,启人心智,催人发奋,拔人心中之迷茫,强人薄弱之意志,树人坚定之信念,育人健全之人格。
引导学生思辨古诗文蕴含的哲思至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五、欣赏古诗文的画面美
古诗文呈现的画面涉及自然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想象勾勒。品诗读句,脑海中不禁浮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人沉醉,仿佛置身诗境,流连忘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呈现出壮丽而又萧瑟的秋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不仅写出了景的壮美,还形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豪迈冲天的气势。“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寥寥数语,动静相衬,笔触细腻,写出春天一切欣欣向荣的美好。
美好的画面带给人至高的艺术享受。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愉悦的画面熏陶中,能获得身心的快乐、精神的放松,进而能较好地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揣摩古诗文的韵律美
古诗文在字数、韵律等方面有许多讲究。古诗文具备音乐美、形式美、内蕴美等,有相当强的艺术性和生命力。由于押韵,古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读者在享受音韵美的同时,思绪翻飞,获得极强的精神愉悦和放松。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吟诵,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缓缓地在读者眼前展开。古诗文的韵律美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
学生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古诗文的结构美,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感悟古诗文的情感美,品鉴古诗文的哲学美,欣赏古诗文的画面美,揣摩古诗文的韵律美,就能更加全面地领悟古诗文,更好地丰富阅读经验,从而更快地提升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促使古诗文焕发新的活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通过“六美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古诗文,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汲取古诗文的艺术精华,丰富心灵,健全人格,铸造意志。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