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个基本问题
2023-08-30高俊丽
摘 要: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给立德树人提出了新战略、新要求。在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上,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且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在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问题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教育评价、协同育人、终身学习等方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为谁培养人这一本质问题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3)02-0017-09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适应新时代新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建成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方法,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未来五年,不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更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获得了历史性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承担着新使命、新任务。所以,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我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主动精神直面教育发展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办教育的初心,始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将教育作为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与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加速前进,使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方面,新时代的十年使我国教育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普及率显著提升,其中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由十年前的30%提升到57.8%[2];十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继续教育等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区域发展、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十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保持在4%以上,始终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第一位[2],使教育优先发展的国策得到有力保障,“特岗计划”“优师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惠及大量师生,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十年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的重大问题,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教育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场合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被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被连续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可见,立德树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已经迈入世界中上水平,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3]。
(二)立德树人是加快推进人民满意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正面回应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既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也是最终价值旨归。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立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世界各国教育精华的批判性借鉴与吸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加个性、更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培养什么人,关键环节在于怎样培养人,重要立场在于为谁培养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34。对立德的强调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而树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需求。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在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中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3],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立德树人是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强国战略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强国战略要依靠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归根结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是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分两步走,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以人才强国战略引领科技强国建设。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的发展。推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以教育强国推动形成人才强国,以人才强国引领科技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强国建设。其次,创新是第一动力,要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走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增强竞争优势,占领发展先机,以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共同推进而形成的。事实证明,只有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建成人才强国,增强创造能量和活力,銳意进取,才能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以人才强国战略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不管是科技发展,还是创新驱动,最终都离不开人才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科学无国界,人才有国别。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靠教育、靠人才、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出的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4;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人心、汇聚民力,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4;同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1]71,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青年,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将劳动教育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实际,直面新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的新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一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提出,无产阶级执政条件下,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的意义将从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5]685-687。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强调,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6]5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动者训练成为机器,而无产阶级执政后的教育则是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构想中,他们始终强调必须要将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工人一代,这样的一代将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愚民”教育,实现自身的解放。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指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启发群众的革命意识、主人翁意识,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新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关切与重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五育并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弘扬劳动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完成,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力前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育之中,德是根本、智是知识、体是健康、美是综合素养、劳是不懈奋斗。既要以德为先,引领智体美劳;也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堪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实现民族复兴,也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拼搏奋进的共同理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了20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也被写进报告当中。可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而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70。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将各种主义与思潮在中国反复实践、对比和总结,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而贯穿始终的就是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经过百年努力,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71。最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立大志”就是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明大德”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大才”就是要自觉增强本领才干,努力学习、脚踏实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担大任”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乐于奉献、实干进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27-28为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坚定信仰、坚守立场、坚持拼搏,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1]71是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重要要求和殷切期望。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71。青年生逢盛世、前景光明,无论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都离不开青年这一先锋力量。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对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要有理想。这份理想要建立在科学的认识之上,要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要在党的领导下,紧跟党的步伐,牢记并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二是要敢担当。青春至美是担当,越是艰难越向前。担当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最好的诠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1,人生价值的评价最终体现在个人对国家、社会、家庭担当的责任与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是在“两个大局”的复杂环境与各种风险挑战的艰难险阻中,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三是要能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7]“能吃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革命年代,“能吃苦”体现为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吃苦”表现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改革开放时期,“能吃苦”表现为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进入新时代,生活幸福、沐浴阳光的青年们,依然要“能吃苦”,这种“能吃苦”主要就体现在要苦练本领、增长才干,投身实践、敢为人先。四是要肯奋斗。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离不开奋斗。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必须要自觉远离“摆烂”“躺平”“佛系”等消极精神状态,自觉走在时代潮头,引领时代发展。要敢于向科技创新发起挑战,勇于挑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善于投身社会服务最前端,力争在各种风险挑战、大局变局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坚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方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怎样培养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解决的战略问题,必须要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全民终身学习,这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和战略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教育评价、协同育人、终身学习五个方面的创新发展推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六个必须”精准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六个必须”为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围绕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人民、依靠人民,集中人民的智慧发展教育,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根本需求,满足人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纵观党的百年教育发展史,从文盲占多数的国家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经达到9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1年达到57.8%[2],我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们自信自立的重要原因。这一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没有经验可循,这是党带领人民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开创的伟大篇章。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围绕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与此同时,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集立德树人遇到的新问题、深层次问题,回答好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围绕“怎样培养人”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能单独从某一层面出发。教育体系涉及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终身学习体系等,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必须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1]20来构建完善,才能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六是坚持胸怀天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时刻不忘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仅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要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21的高尚理想信念来塑造人,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全过程
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要将服务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学科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以国家标准为学科建设底线,构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35的学科体系,灵活调整学科设置。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要随着学科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通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铸魂育人为核心,以人才强国战略为导向,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守正创新为基础,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通大中小一体化连接壁垒,形成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一致性、人才培养内容上的层次性、人才培养方法上的系统性、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发展性。而贯通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大中小全阶段,实现“三全”育人,才能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
(三)改革教师发展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结构配比合理、活力充分释放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既能保证“四有”,又能做到“六要”。这样的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合理的教师发展体系来专门培养。首先,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四有”品行努力做好“四个引路人”。其次,要完善教师发展培训机制,常态化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创新培养培训方式,用理论提升素养,用榜样引领发展,以实践提升能力;丰富培养培训内容,要将师德师风、教学规范纳入其中,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强化“五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教学与教材体系。最后,要完善教师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推进落实教师发展培训制度、支持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职业激励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等,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检验标准
科学、专业、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教育学段、教育类型、教育主体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统筹兼顾、把握主次、分类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过程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要始终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检验标准,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中国特色,尊重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评价体系的价值旨归。一是要加强并完善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部署和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考核机制,解决好教育优先发展问题、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特殊教育问题等。二是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改革学校评价体系的根本标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安全稳定和全面发展的落实评估工作,从学前教育,到大中小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设计好评价标准。三是要以师德师风为首要标准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将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与一线工作实践作为基本评价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4]的片面评价标准。四是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标准改革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标准,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与终身学习理念。
(五)健全协同育人体系,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在世界科技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化、虚拟化生活环境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非学校化”教育现象逐渐普及,家庭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关心关注教育、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与环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于学校而言,其要统筹校内人才培养各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要素育人;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实现协同育人;合理善用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将其当作第二课堂,在社会环境中巩固教育教学成果。于家庭而言,作为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所学校”,其要形成优良的家教、家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与学校和孩子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于社会而言,一切组织、群体等都应该勇于承担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任,要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更多有益的贡献,通过各种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六)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多样化数字化育人平台
建设服务终身学习的育人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8]到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34,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党和国家始终不忘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富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满足人民对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9],建成能够服务人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意味着全体民众都是学习主体,必须要能够覆盖全体学习对象、覆盖不同学习阶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营造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公平性的学习环境。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智慧学习环境,连通多样化育人渠道,实现数字化教育,构建多样化数字化的育人平台。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守的本质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最强有力的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根本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历史使命、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的统一。“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本质问题,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人民性。党的二十大报告177次提及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不忘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满足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待。而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人民满意是坚定这一根本立场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26,确保党是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堅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34。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教育、靠人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前所未有地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单独作为一部分,紧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强调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教育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人民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追求。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立德树人的原则性问题,是立足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的根本前提。一是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立德树人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育新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11]327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犹如“一块坚硬的鋼铁”,凝聚成磅礴力量,才能最终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梦想。二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教育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为自己国家与政党的发展和建设培养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培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人,培养能够将个人前途与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的人。三是要把“四个服务”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四个服务”集中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的具体化论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把“四个服务”作为根本要求,就是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四个服务”为核心,用人民至上的思想来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宣传、落实党的教育思想,为治国理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积极应对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提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党的二十大将教育与科技、人才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再次重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决心,让人民对教育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充满信心。首先,人民满意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3]。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推进人才强国,以人才强国支撑科技强国,最终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教育、人才来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保障。可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其次,推进教育公平、聚集质量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满意的基本条件。实现教育公平不仅要满足人民接受基本教育的需求,实现人人有学上、人人可以学,还要使人人都有同等学习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要把重心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层次、教育的多样化上,实现人人能够上好学、人人能够学得好,使全体人民群众都可以按照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最后,立德树人的成效要交给人民来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人民”。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握的方向性问题。既然教育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那么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就应该交给人民来检验。人民满意不满意就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改革的方向。要将度量的尺子交到人民手中,将评价方式具体化、可操作化、可测量化,将主观评价与客观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实际的数据反馈人民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N].人民日报,2022-12-21(9).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4]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05(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9] 习近平讲故事: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7-10(1).
[10]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1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Three Basic Issues in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Gao Junli
(College of Marxism,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Abstract:The victory of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e must focu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issues of who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them.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has put forward new strategies an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primary issue of who to cultivat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should be to cultivate them into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fully developed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s and labor, those who have ideals, dare to bear hardships and are willing to fight and able to bea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On the strategic issue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we should follow the guidance of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evalu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so on. For the essential issue of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we must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a people-centered manner, uphold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ensure that education is satisfactory to the people.
Key words: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刘北蘆 责任校对:李 菁】
收稿日期: 2022-12-30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2BKS001)
作者简介: 高俊丽,女,河南信阳人,渤海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经典作家道德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