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到学科:新时代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3-08-27钱再见
内容提要 统一战线是策略,是法宝,也是一门科学。统一战线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概括与理论升华。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作为统一战线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决定了这门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加强领导与强化合作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政治学学科属性,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同心与共识作为统一战线学的核心概念既是从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出发进行的概念逻辑建构,也是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中“同心圆法则”“最大公约数法则”的生成逻辑,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功能。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路径必须遵循学科建设内在的行动逻辑,基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围绕教材、杂志、学会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制进程;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协同主体加快统一战线学学科平台建设。
关键词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学科建设 一致性与多样性 同心与共识 人心与力量
钱再见,南京师范大学统一战线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建设的百年演进及经验启示研究”(21&ZD043)、江苏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运行机制完善和效能提升研究”(20ZZA001)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统一战线学是一门研究作为一种政治联盟的统一战线的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本质要求,才能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政治联盟的内在规律、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向。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1]。充分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离不开统一战线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笔者认为,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但是,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论断为主、概念模糊”[2]、“概念供给”不足[3]等现象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影响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也影响了统一战线法宝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遵循“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知识体系与价值功能—体系支撑与政策支持”的研究进路,深入探讨新时代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行动逻辑及其路径选择。
一、策略与科学: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概括与理论升华。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
1.统一战线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学说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调”[4],指明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一般原理和原则。统一战线作为一种政治联盟的战略实际上是关于无产阶级团结、合作与协调以及领导、联合与斗争的策略。列宁曾系统阐述了同盟军问题和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强调无产者“不要把革命中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5]。在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问题,也是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为指导不断发展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6]在革命斗争中,分辨敌友是革命党人不领错路的关键。在分清敌友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形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因为,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正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或学说及其策略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形成的一整套极富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体系。以统一战线政治联盟的本质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统一战线学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1]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的目标任务就是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2]。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统一战线学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概括与理论升华
“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的命题最早是毛泽东明确提出来的。1945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强调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3]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学会统一战线这门科学并在实践中切实运用这门科学的要求。1979年3月,李维汉在中央统战部干部大会上重申了“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并指出,“统战工作,包括民族、宗教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它的理论,有它的规律”[4],明确提出了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统一战线理论规律的工作任务。1983年4月,李维汉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第一次统战理论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5]。1985年2月,中央统战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国统一战线理论工作会议,分管统战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到会讲话,强调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6]。1988年11月,中央统战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1989—1993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规划纲要》[7],进一步推动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1994年7月,在第三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的王兆国提出,要加强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努力构建统一战线学的理论体系[8]。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明确强调了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9]。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致力于统一战线科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2003年11月中央统战部印发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第二十八条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科建设”。
3.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
学界对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例如,有学者提出统战学是一门指导组织革命和建设队伍的应用性学科[10],也有学者提出把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11]。实际上,在学界的理论探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化推动是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因。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提出构建统一战线学理论体系,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提出不断完善发展统一战线理论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提出“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都深入推动了学界关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探索,为建设统一战线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2015年5月,第一次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升为“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2]2018年修订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第三十二条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3]。2020年12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强调,“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4]。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根本要靠党的领导,同时,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离不开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
二、体系与功能: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知识体系与价值功能
作为统一战线学基本问题和逻辑起点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决定了这门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加强领导与强化合作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政治学学科属性。“同心”与“共识”作为统一战线学的核心概念既是从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出发进行的逻辑建构,也是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中“同心圆法则”“最大公约数法则”的生成逻辑,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功能。
1.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与逻辑起点
统一战线作为一种政治联盟,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团结大联合的问题,这是统一战线的本质[5];二是领导权的问题,这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政治学角度说,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一种政治联盟,而任何政治联盟都存在政治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矛盾,都需要建構领导与合作的关系。所以,在统一战线中,政治利益上的同异矛盾就是统一战线内在的基本矛盾[6]和基本问题。在统一战线的运动形态中,包含着领导与被领导、“同”与“异”的矛盾。其中,“同”与“异”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是统一战线领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战线就是其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7]。这些基本矛盾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这一关系犹如哲学中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样,可以说是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既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也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因此,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就必然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进一步说,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关系既是统一战线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基石”[1]。统一战线作为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2],是以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一致性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行性;而多样性则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3]。一致性意味着“同”,是领导者实现领导的基础,强调的是在多样性的现实中达成共识,强调“求同存异”;多样性意味着“异”,即利益代表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是同盟者之间进行合作的现实需求,强调的是在一致性中包容多样性和差异性,承认“和而不同”,凸显政治联盟的包容性。因此,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领导者与同盟者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合作。基于此,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决反对和摒弃“右倾投降主义”“‘左倾关门主义”“清一色”等错误倾向。作为统一战线学基本问题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决定了这门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加强领导与强化合作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政治学学科属性,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2.同心与共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概念体系与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具有一套自成一体的学科话语体系,包括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等。统一战线学的学科范畴是体现其学科特殊矛盾性的一整套概念体系,是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砖石”[4]。根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研究,“领导者”“同盟者”“共同利益”“政治联盟”是统一战线学的四个基本概念,而“同与异”“合与分”则被认为是统一战线学的两对基本范畴,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必须正确处理联盟内部关系和“协调照顾同盟者利益”“又联合又斗争”等基本原则[5]。在此基础上,统一战线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由一致性与多样性这个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出发,围绕作为统一战线核心和根本的领导权,发挥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实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同心”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同心圆政治格局”和“同心圆制度安排”中,同心是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一致性,而共识则是在多样性的现实中基于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围绕重大问题不断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方向,即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统一战线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统一战线就是要不断巩固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政治基础,在发扬民主包容差异的合作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其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当然,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同心并不意味着同化[1]。相反,同心也是指“和而不同”。政党政治中的共识意味着基本或根本原则的一致,而不是精确或准确的一致。换句话说,共识允许在侧重点或细节问题上存在分歧[2]。实际上,在利益分化的多元社会中所能够达成的共识,往往是最低限度的共识,即“最大公约数”。同心强调的是坚守政治底线,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的“清一色”或者排斥多样性,而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多样性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心”与“共识”作为统一战线学的核心概念既是从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出发进行的逻辑建构,也是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中关于“同心圆法则”“最大公约数法则”的生成逻辑,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具有突出政治优势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并且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充分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政治目标,构筑了同心圆政治格局,催生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党同伐异”的“圈子政治”和极化政治对抗的治理图景[3]。
3.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战略价值与核心功能
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4]。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2020年12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第二条中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5],并且对统一战线“法宝”功能进行了本质上的概括。在2022年7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有学者认为,统一战线作为一门科学致力于解决人心和力量这两个根本问题,就是关于如何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凝心聚力的学问[6]。依据统一战线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其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所要解决的就是政治上的“人心”问题和治理中的“力量”问题,其所发挥的价值功能说到底就是“凝心聚力”的强大“法宝”功能。在“人心”与“力量”的关系中,“人心”是第一位的,是“力量”源泉也是其发挥正功能和“向心力”作用的根本保证[7]。“人心”的工作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领导者不领错路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加强领导和强化合作的政治定力即坚持正确立场、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凝聚人心”的政治使命主要是在同心圆的意义上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凝聚最大的政治共识即谋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形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功能主要在于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永恒主题,推动多元共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与生俱来地具有双重使命,一是加强党的力量,巩固党的领导;二是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协调与国家整合[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价值功能。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领域涉及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因此,必然与政党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产生交叉关系,进而在政治性、战略性、时代性、应用性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三、学科与平台: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創新与政策支持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经过一个准入和合法性认证的程序化、制度化过程[2]。学科建构、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本身就是科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循学科建设的基本逻辑和一般规律,首先要基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其次要围绕教材、杂志、学会建设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制进程,最后要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协同主体加快统一战线学学科平台建设。
1.基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建设
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构和学科建设都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就统一战线学而言,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是实践推进的基础和先导,也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统一战线学作为政治联盟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又反过来指导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政治性、政策性、战略性、时代性、应用性极强的理论。因此,统一战线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创新不仅是其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建设,而且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基石,是其生命力所在。统一战线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包括基本概念和范畴体系[3],以及统战“元理论”重构[4],进而形成统一战线学理论学科、统一战线学应用学科和统一战线学方法论学科。在统一战线学理论学科中,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是最为基础性的。同时,正如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所强调的,学科构成了话语生产的(the production of discourse)控制系统[5]。统一战线政治哲学也是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学科[6]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统一战线政治哲学是统一战线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统一战线学各门分支学科尤其是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都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
2.围绕教材、杂志、学会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制进程
一门学科的建构与建制离不开相关的研究制度和组织,包括出版杂志、成立学会研究会、收集文献及建设数据库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等人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讨论学科建构时指出,学科的制度化伴随着研究的制度化:创办学科的专业期刊;沿着学科路线(先是国内,然后是国际)建立学者协会;创建按学科编目的图书馆馆藏(the cre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s catalogued by disciplines)[1]。就我国目前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而言,除了已有的统一战线学研究类的专业期刊,2017年2月,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主管、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统一战线学研究》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个统一战线学专业学术期刊。《统一战线学研究》的创刊,有力地推动了统一战线学学术研究的繁荣,也有助于加快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进程。
1985年,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作为研究和宣传统一战线理论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北京成立,致力于组织、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讨论,促进学科建设,建立和扩大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队伍。现行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章程》提出,组织、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讨论,促进学科建设,建立和扩大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队伍[2]。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对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招标、学术研讨、学科建构以及对学科队伍的组织和学术话语的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一经成立,就开始着手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教材及专著陆续出版发行,研究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统战学基础理论、统战领导学、经济统战学等方面。可以说,高质量的教材建设和一系列专著辞典的出版,为加快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进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作為协同主体加快统一战线学学科平台建设
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立相应的学科训练制度,如开设课程、招收学生、授予学位等。2009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统一战线学学科,培养统一战线学专业人才。2013年山东大学在政治学下设立统战学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战线学”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国民教育招生系列。2014年11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开始合作培养统一战线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也开始在政治学理论专业招收统一战线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2018年底,中共中央印发的首部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二条强调,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四章第三十三条中对社会主义学院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做了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学院培养统一战线理论人才和专业队伍提供了政策支持[3]。可以说,加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是提升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三个基地”作用的迫切需要[4]。有学者提出,在学科内建制尚未成熟的客观条件下,要加强学科建设的外在建制,以推动学科知识形态的建构[5],从而形成内外协同联动的发展态势。
四、结论与讨论
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统一战线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统一战线学从科学到学科的建设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战略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履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政党责任的现实要求,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需要学术界长期艰苦卓绝的理论创新和日积月累的科学探索。
1.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根本靠思想政治引领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决定了统一战线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着力点主要就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加快队伍建设步伐,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统战学学科建设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结合专业组织机构建设以及学科制度建设,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
2.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需要基于坚实的学理基础
针对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现状,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加强概念体系、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建立并完善统一战线学学科话语体系,进一步明确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和学科归属,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学理基础,推进统一战线学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科体系基础。
3.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统一战线作为党和国家总路线和总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功能。在全球治理时代,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要面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胸怀和全球视野的统一战线工作队伍。当前,亟须通过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理论研究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加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对外话语建构[1],从而在大统战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色。
〔责任编辑:史拴拴〕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0页。
[2]王磊:《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及其学术规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3]杨爱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5]《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1]陈明明、李松:《当代中国党政体制的沿革:路径与逻辑》,《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6期。
[2]李小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情况的整体思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页。
[4]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5][9]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100个由来》,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第11页。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507页。
[7]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2页。
[8]王兆国:《在第三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议上的报告》,《中国统一战线》1994年第8期。
[10]林志宽:《建立独立的社會主义统战学》,《社会主义研究》1985年第3期。
[11]顾岐山:《统战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上海党校学报》1986年第5期。
[1]李小宁:《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门科学——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页。
[3]《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6日。
[4]《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21年1月6日。
[5]王世豪:《试论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6]朱真:《论统一战线基本矛盾的若干理论问题(之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7]刘新庚、傅建平、李佳晁:《关于统战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杜建中、叶华青、宫捷:《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基石: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2]张献生:《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7月15日。
[3]贺善侃:《最大公约数:统一战线的实质与功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4]刘邦捷、刘新庚、骆清:《关于统战学学科范畴的学理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
[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光明日报》2014年1月4日。
[6]殷啸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历程的八大经验及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钱再见:《从同心到共识》,《人民政协报》2019年6月22日。
[2]H. Andrew, Key Concepts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pp.34-35.
[3]刘维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的政治逻辑——以同心圆制度安排为分析视角》,《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2期。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页。
[5]《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
[6]李金河、高国升:《统一战线是一门凝心聚力的学问》,《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1期。
[7]“凝聚人心”与“汇聚力量”作为统一战线的使命任务,也是统一战线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功能。参见钱再见:《“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与治理功能——兼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在同心圆与共同体的关系中,同心圆强调的是同心基础上的领导,共同体凸显的是共识条件下的合作和聚合。国家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如何使存在于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内的人们聚合成为国家能够确立其上的人民力量。参见林尚立:《人民共和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的政治方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2]贾小明:《统一战线理论学科化的目标与进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李小宁:《统一战线学论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王磊:《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及其学术规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5]M.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 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p.224.
[6]商红日:《统一战线政治哲学:基于统一战线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论说》,《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年第3期。
[1]I. Wallerstein, Open the Social Sciences: Report of 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0.
[2]《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章程(第三次全国统一战线理论工作会议通过)》,《中国统一战线》1994年第8期。
[3]《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6日。
[4]潘越:《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5]张有明、张凤玲:《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
[1]陈奕平、关亦佳:《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对外话语建构:逻辑与路径》,《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