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本科学前教育学生乡土认同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3-08-26张婧婕
张婧婕
【摘 要】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资源匮乏、幼儿园教师资源紧缺等问题。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乡村教育关乎乡村的未来发展。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乡土认同,让其在乡村“呆得住”,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事业,是解决乡村教育资源紧缺的一剂良药。但当前学生对在乡村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认可,对乡村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存在偏见,基于此,文章针对如何培养本科学生的乡土认同展开一定的探讨,通过剖析教学、教师理念及实习支教上存在问题,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 乡土认同;学前教育专业;合作数学
随着城市的发展,乡村幼儿园的教师资源紧张,乡村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云南工商学院学生的生源地分布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云南省的二级城乡,归乡就业显然是不二选择。但现在的学生仍以“考编至上”,不愿回归家乡承担乡村教育的工作,在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上的认同度不高。因此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的学生返乡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深刻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对于走上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而言,乡村认同是其留在乡村、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根”。乡村教师只有对工作岗位有了归属感,才能带着对职业的热爱,将乡土文化在教学中传承,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振兴者。因此高校要成为“培育”学生乡土认同的土壤,通过各种教育方式重塑学生的乡土观念,激发其教育情怀,以培养出“全科型”的卓越乡村教师,为振兴乡村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本科学前教育学生乡土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缺乏乡土文化的融入
如今,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明显,师资队伍质量向好发展,但“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本质是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对乡土的认同感低,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对工作岗位没有归属感。由此审视学前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实则是课程中缺乏培养乡土认同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当前的课程中缺乏对乡土文化系统性的学习,导致学生的乡土认同存在偏差、对回归乡土缺乏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缺乏将乡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认为,远离乡村才能获得自身发展。
一些来自城市的乡村幼儿教师,他们接受的教育均是都市中心的教育,对于乡村缺乏深厚的情谊,与农村存在距离感,缺少与生命的连接。即便有些大学毕业生来自乡村,但由于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生活经历,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乡土文化学习,导致其乡土认同度不高,毕业后归乡就业的意愿偏低。而如果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能够设置与乡土认同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乡土认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形成乡村文化的知识体系,激发其扎根于乡土的意愿,从而促进了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于云南工商学院培养地域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研究认为,该校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对乡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理论课程缺乏乡土文化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存在偏差;不够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未将乡土认同融会贯通于课程教学中,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乡村的观念。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乡村脱离,没有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乡土文化的资源利用也只是浮于表面,只是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随意带过,并未真正地结合云南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设计课程,也未谈及如何运用云南不同地域的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在技能课的教学中,学生练习的大多是钢琴等不常出现在乡村幼儿园的乐器,就算结合乡土文化进行了选曲,大多也与本土文化無关,导致乡村认同理念融入现在的专业课程形式生硬,不能通过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
(二)高校教师缺乏培育学生乡土认同的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乡土认同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培育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卓越幼师。要想培育出“完整的教育人”,就需要高校教师自身对乡土产生认同,将乡土情怀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然而现在的高校教师,自身对乡土的认同度并不高,自然也无法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这与教师的自身经历及教育背景有关。大多数教师的成长环境并不在乡村场域,对乡土文化并没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导致其在讲解乡土文化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学前教育本科的学生相较于乡村教师岗位,更偏向在城市的幼儿园就业,甚至在教师传递的就业理念中,总是传达城市幼儿园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并不会考虑乡村幼儿园;最后,高校教师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目前的工作认知狭隘。大多数教师未进入或已脱离乡村场域较长时间,并不了解当前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总是以曾经的经历或调研的内容,给学生诠释何为乡村幼儿教师。这种对职业的解读与目前的乡村发展严重脱节,也影响了学生对乡土的认同,导致学生对当前的乡村教育存在刻板印象。
(三)实习支教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
孙菁在其研究中阐述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探讨,重点强调高校要顺应乡村振兴指引、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在乡村进行实践的力度。在乡村实践教学上,云南工商学院的“一村一幼同心圆”项目积淀深厚,该项目输送了本科学前教育的学生到县乡幼儿园进行支教,为乡村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丰富的合作经验及政府支持的基础下,也存在着难以全面观察实习支教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生存技能提升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其一,高校难以考核学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的表现,大多数情况只能根据学生填写的实习手册,了解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承担的教学工作,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在实习支教中的教学情况;其二,高校难以考核学生实习支教后的成果,只能通过学生的实习答辩了解学生在实习支教中的经历,无法观察学生在支教过程后的教学能力,难以看出学生通过实习支教获得的发展,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发展调整实习支教的内容;其三,高校无法了解并考核学生的乡村生存技能。基于此,学校应该结合“一村一幼同心圆”的实际情况,制订全面的考核实习支教测评体系,并加入相应的监控机制,不断改进实习支教项目,才能将项目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支教中受益,以及愿意走近乡村、留在乡村。
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乡土认同培养路径
针对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本科学生乡土认同的难点,结合乡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内容改革、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及构建实习支教考核体系等,重塑学生的乡村认同观念,以探讨如何培植高校“孕育”乡土认同的土壤,让乡土认同在学生心中扎根。
(一)丰富教学内容,走近乡村场域
要想激发学生的乡土认同,就要革新教学内容。第一,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将乡村幼儿园的班级管理知识、乡村幼儿园的发展情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乡村幼儿园的认识,改变其对乡村教育的陈旧观念;要将教育情怀、职业道德深度融入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建立对乡村的归属感。第二,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乡土资源进行设计,将乡土文化融入教法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可以引入本土民歌、乡村工艺品和乡村民俗等案例,唤起学生的乡村情怀。将民俗歌曲、民族山歌等融入技能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乡村文化素养,并激励学生回归乡村,为乡村教育的振兴贡献力量。第三,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培育学生具有乡村生存技能的课程,通过乡村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乡村的认识。第四,学校要建立乡村实训基地,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定期的实践,促使学生掌握乡村生活技能,提高对乡村生活的适应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革新,能够达到让学生走近乡村场域的目的,使其以后就职于乡村时,不会产生与以前生活的较大的落差感,由此产生“扎根”在乡村幼儿园的意愿,助力了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与乡村开展深度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实习支教项目“一村一幼同心圆”的依托下,高校加强与乡村的双向合作,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扎根于乡土,还要让教师走近乡土,改变对乡土的陈旧观念,从而汲取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运用于教学中。
第一,学校需要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到乡村幼儿园跟岗实习,让教师了解乡村幼儿园的发展现状、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改变高校教师对乡村幼儿园的认知;第二,学校要搭建乡村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交流会,帮助高校教师了解乡村幼儿园的现状,让乡村幼儿教师在交流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双方的探讨,提高乡村幼儿园及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双方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应开展针对乡村教师的讲座,从环境创设、教学技能及园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乡村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成长,助力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结成乡村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一帮一”对子,帮助乡村教师与高校教师加强联系,通过交流,拉近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可以请乡村幼儿教师到高校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情况,加强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只有优秀的乡村教师案例呈现在眼前,才更有益于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内心认同乡村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三)构建实习支教考核体系,助力学生发展
在实习支教的过程中,学校要以日常工作内容的考核为主。如借助“校友邦”,设定各项实习支教工作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上传相关材料,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实习支教的重要佐证;建立“双导师”指导制度,即由高校教师与乡村幼儿教师共同指导,为学生在实习支教中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在鄉村幼儿园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奠定学生从事乡村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经验。在学生实习支教后的考核中,学校不仅要通过实习答辩考核学生实习支教的工作完成度,通过走访乡村幼儿园了解乡村幼儿园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通过模拟教学、乡村技能考试等,测评学生在实习支教后的教学能力及生活技能是否获得了发展,并将素质考核纳入考核体系,构建出全面考查学生的实习支教检测体系。在监督过程中,学校需要把控好实习支教学生的成长情况,并不断优化实习支教的培育模式,以实现培育“全科型”卓越乡村教师的目的。
三、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乡土认同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推进、多方合力的过程。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下一代人的成长,只有贴近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乡村教育的合作,才能源源不断地向乡村输送“卓越教师”。优秀的乡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乡土文化传承给幼儿,做幼儿乡土文化的引路人,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乡土认同的“归乡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改变现在乡村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让乡村教育不断发展。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提供财政支持,改善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教师在乡村能够获得成长,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振兴乡村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洪秀敏. 加快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J]. 教育家,2022(03):9.
[2] 刘宇文,罗碧琼,彭恬静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乡土认同的内在逻辑[J]. 武陵学刊,2022(01):115-116.
[3] 孙维,查永军.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的劳动教育路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01):48-49.
[4] 邓进红. 乡村振兴下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 龙岩学院学报,2022,40(05):112-113.
[5] 肖幸,朱德全. 培养“全科型”卓越乡村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91-92.
[6] 孙菁.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研究[J]. 大众文艺,2022(0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