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导学载体的设计与实施
2023-08-26赵娜
赵娜
【摘 要】 在以往的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学生过于关注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的情况,导致出现了对学生任务内容、操作要求不明确,以及学习效果不佳等现象。这削弱了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调控力度,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文章在各学科一般性任务单的基础上,将四种变式任务单作为导学载体引入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将教师语言与文本指導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序、有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单;导学载体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注重“人机实操”,相对于其他学科,该学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各种“奇妙”功能充满了好奇,在课堂学习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计算机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教师的演示操作,导致教师很难实现课前设计的学习目标。
一、以任务单形式作为信息技术课堂导学载体的思考
在传统的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人机对话上,师生对话少。这导致信息课堂教师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学生的行为、教学效果欠佳、教学过程不够顺畅;学生没有很好地关注教师的言行,急于操作计算机设备,不了解教师分配的任务目标、任务内容,往往出现已经开始了探究实践操作,但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是胡乱操作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尝试将任务单作为导学载体辅助教师的教学,以便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改善传统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足、教师课堂的调控力度弱及其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情况,真正地实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一)导学载体任务单的定义
1. 文献定义:任务单是学习支架的主要形态,它具有支架的功能。它是教师依据学情,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载体,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基于此,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学习习惯,增强了学习能力。
2. 本文定义:教师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并将它们进行层层递进的有序排列,进而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一般性任务单模式
目前,任务单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每门学科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任务单的形式也略有差别。本文总结了各类学科任务单的模式,概括为其具有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感悟等三大要素。学习主题:即学习材料的主题,亦称课题。达成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一般以通过“什么学习方法达到什么认知”进行表述,旨在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和建议:指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教师让学生预先了解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学习过程:细化学习任务的内容。困惑:学生记录疑问,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提出建议。感悟: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发现规律、总结收获等。
二、信息技术导学载体的设计与实施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课内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体验,这样才能实现课内学习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从以上角度出发,本文在一般性任务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变式任务单,并开展其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一)个人独立完成型任务单
1. 定义:个人独立完成型任务单是一种针对学生能够独立学会比较简单的内容,即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思考和探究操作等独立完成的任务集合。
2. 作用:由于整个任务是凭借学生的个人能力想办法独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是全身心投入的,不仅可以深切体验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还形成了敏锐的思维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以及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设计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设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个人独立完成型任务单设计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知识获得,需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因此在该阶段,能够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一活动阶段的设计,本文主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 应用过程:首先,教师让学生完成“基本信息”“主题”的内容填写和“学习指南”“学法指导”等的阅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其次,教师通过引入“激趣任务”环节,让学生达到“身未动、心已远”的效果,即学生先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对新知的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份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主动参与到之后的“学习过程”环节,进行课堂的实践操作,通过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在“疑惑与收获”环节中,学生在相应问题的引导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彼此的感受。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型任务单
1. 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型任务单针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完成且有一定困难的知识内容,以任务单为载体,充分发挥小组的资源优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2. 作用: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和进行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发展了潜能、张扬了个性、满足了需求,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3. 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共同解决问题,避免教师在发放任务后,出现某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或无法参与到探究中的现象。教师应在设计小组合作型任务的时候,注意成员的搭配,对于任务单中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即每个小组中,要由不同能力的学生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在以往活动中,任务的完成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更好地加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4. 应用过程:首先,组长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以及组员自荐等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完成“小组分工”表格;其次,教师引出“激趣任务”课题后,学生进入“统一任务”的学习,完成基础操作;再次,根据之前的小组分工,各小组的成员各自完成“分工任务”;最后,通过“评价与反思”环节,小组成员评价同伴在合作中的技能及情感等表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及合作学习中的不足。
(三)延伸拓展型任务单
1. 定义:延伸拓展型任务单要求教师以任务单为载体,立足课本,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
2. 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和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备课都是面向绝大多数的学生,国家多年来提倡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没有在常规课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延伸拓展型任务的设置中,教师可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发现新知、熟悉新知和掌握新知后,有选择性地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学习。
3. 设计理念:教师在设计延伸拓展型任务单时,其任务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和发展水平等,找准学生的“学习点”,创造性地使用、拓展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具体而言,教师要适当更新教材内容,使之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广度,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供学生选择;或是设计一些开放式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创作、发挥,尽自己的能力完成活动。最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自己水平的作品,能力强、学习需求量大的学生,能够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进行研究,满足了学生更多的求知欲望。
4. 应用过程:延伸拓展型任务单是在完成课内基本知识的学习后进行的,所有学生通过任务单中的“必做”任务,将课内掌握的技能、经验进行迁移,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该任务单包含了“选做”部分,供学习能力较强、有更多学习需求的学生选择。最后,通过“反思与整理”环节,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进一步的学习需求。
(四)活动的反思与整理型任务单
1. 定义:活动的反思与整理型任务单学生有序梳理课内的重难点,并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省,总结经验、教训,这为学生将来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2. 作用:教师引入“活动的反思与整理型任务单”,有利于学生善于整理、发现知识点,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自身学习上的漏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了合理的自我评价。
3. 设计理念:在该任务单中,课内知识的传授和内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完成,为了避免在课上学生的讨论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通过任务单引导学生反思、梳理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其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
4. 应用过程:三年级学生并不能够系统、多方面地评价自己、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的反思与整理型任务单”时,应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活动反思,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信息技术导学载体的实践成效
(一)改变了教学方式
本文设计的各种任务单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单的实施,将学习目标细化到了学习过程中,打破了人机的局限性,将更多的自主权给到了学生。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思路,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
(二)增进了互动关系
任务单的实施,增强了课堂内师生、生生的互动性,使学生不再过多地关注人机对话,极大地丰富了学校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任务单能够根据学生真实的水平设计相对应的任务,不同形式的任务交流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后期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在真实的实践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转变了教师角色
任务单的实施,将教师的课堂变得更为丰满,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都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操作和实践,基于该学科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经常处于放手的状态,学生的实操操作结果怎么样、能否有效串联已有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均无法直观体现。而任务单的实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变得可视化,让教师的指导更加到位。
(四)提升了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较少,且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在任务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语言指导和文本指导相互结合,降低了学科操作的难度,这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课堂“填鸭式”的教學现状,本文将“任务单”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学载体,在“一般性任务单”的基础上,聚焦学生、课堂等情况,提出了“个人独立完成型任务单”“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型任务单”“延伸拓展型任务单”“活动的反思与整理型任务单”。这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信息意识、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炜.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单”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Z1):71-72.
[2] 勾晓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 读写算,2020(28):64-65.
[3] 庞志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 黑河教育,2022(0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