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乡镇建设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3-08-25吉燕宁吕晶
吉燕宁 吕晶
[摘 要]近十年来,产业学院在我国快速发展,通过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辽宁省乡镇建设产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多主体共建模式下,提出“七个一”的学科建设路径,多年来依托科研中心进行“一学期一类项目”“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真题真做的实践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又在人才培养中提高了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文章以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4课程为例,深入阐述“一学期一类项目”“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校企合作共建项目与教学经验,旨在促进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乡镇建设产业学院;建筑设计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6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2-0214-03
0 引 言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谋求深化教育改革,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人才培养逐渐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现代产业学院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产业联系紧密的特征成为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径[3]。
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集中在近十年,从2012—2017年的起步试点阶段到2017—2020年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的提质培优阶段,产业学院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由“数量”向“质量”转变[4]。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5]。
1 辽宁省乡镇建设产业学院“七个一”学科建设路径
辽宁省乡镇建设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乡镇建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多年乡镇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基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做好“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衔接。乡镇建设学院构建了与政府、行业、企业不同层面的合作平台,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发展新局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共同组建科研团队、人才互聘、项目共担、设备共用、成果共享,旨在谋求地方、企业、学院、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共赢。
乡镇建设学院以科研所为平台,提出“七个一”(一所、一专业、一企业、一项目、一课程、一竞赛、一社团)特色发展路径。“一所一企业”:科研所直接对接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一所一专业”:一个科研所对应一个学科专业,促进专业特色发展;“一所一学期一项目”:一个科研所一学期完成一类科研项目,促进科研发展;“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以一类项目为纽带,带动一类课程建设;“一个竞赛”: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师生专业能力;“一个社团”:建设学科专业社团,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竞赛可与社团结合,通过竞赛促进专业社团发展。
乡镇建设学院依托校企联盟模式,通过与合作企业签约,互聘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联合进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和教学实践,对照“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景育”的五实育人模式,逐步实现了教学的4个转变,转变一:由书本教学转为实践项目;转变二:由学生作业转为实际作品;转变三:由学生作业标准转为项目验收标准;转变四:由个人设计转为团队合作,达到了从单一学习到综合培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的目的,学生培养层面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全方位提升。
2 “一学期一类项目”“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的项目实践与教学改革
乡镇建设学院教师带领学生依托设计类课程,进行实际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建筑设计课程以往的设计任务可操作性不强,学生难以得到较好锻炼。多年来,乡镇建设学院与地方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课程实现全过程模拟,从任务书解读、现场踏勘调研、设计实践到最终的行业专家与业主共同评图,能够使学生得到真实的项目实践训练。同时,企业专家与乡镇建设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联合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以建筑设计4为例,深入阐述“一学期一类项目”“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的教学实践及问题研讨。
2.1 课程简介
建筑设计4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既有建筑的改造设计方法,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了解改造类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资料调研及案例分析,独立思考分析改造类型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一个题目的建筑设计,掌握处理好既有建筑改造的功能、造型、环境、细节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绘制成果图纸,掌握基本制图技巧、建筑图的表现技巧及模型的制作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确定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真题的选择既要符合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要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相匹配,这是不容易实现的。为了更好地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乡镇建设学院与地方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丰富课程真题资源,并依托科研所与各校企合作单位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人员互聘建立实时沟通,获取第一手课程真题信息。同时,每年寒暑假课程负责人均带领教学团队赴企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真实信息,在既满足企业项目需求又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况下,制定建筑设计课程任务书。
乡镇建设学院的教师积极了解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赴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古砬子村进行调研。古砬子村临近棋盘山风景区,一条蒲河东西贯穿整个村落,环境优美,但村子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多去城里定居,农房闲置较多。因此,古砬子村积极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力求带动村落经济发展,现有一处闲置村落需要改建为乡村旅游民宿。课程团队多次展开详细调研,将该项目作为建筑改造设计题目,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设计任务书。闲置村部为普通一层两坡顶房屋,部分屋顶已经塌落,建筑面积255平方米,村委会计划将其改扩建为755平方米的民宿,并保留原有村民活动广场。不到1 000平方米的民宿改建项目设计如果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存在建筑面积小、功能流线简单等问题。课程团队于是将真实项目作为建设一期,将相邻地块作为建设二期,总建筑面积达到4 400平方米。建设一期为真题真做,完全符合村委会委托项目要求,建设二期根据村落发展需求拟定两个改造方向,方向一为乡村康养综合体,方向二为村民活动中心。此教学任务书设计既满足了村委会的建设需求,又满足了课程大纲要求,同时还为村落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设思路。
2.3 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上,采用课程负责人制,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统筹课程建设。例如,假期时组织教师调研并集体备课,确定设计任务书,编制教学文件,组建立体教材库等,并不断融入教学改革新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乡镇建设学院根据教学团队教师的特点,即有的教学经验丰富,有的工程经验丰富,有的科研经验丰富,指定一个班两名指导教师互相搭配,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除此之外,还引进多名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外聘教师为学生授课,其中包含校企合作单位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作为课程顾问,为学生开设建筑改造设计案例讲座,确保学生培养与产业密切结合,学生作业不再“纸上谈兵”。
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采用项目法教学,以工作室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一个班级的20多名学生由两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5~7人项目团队,教师根据项目要求统筹学生设计工作,确定学生组长,为各学生分配工作内容,实现团队协同配合。将教学日历转变为项目进程表,学生按照项目进程节点完成阶段性作业,教师充当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不断深化修改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团队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任务进行划分,共分为项目解读、项目调研、设计策略分析与定位、方案生成、方案建构、方案完善和设计完稿。首先,教师根据业主需求拟定设计任务书,并为学生讲解建筑改造设计原理,解读项目要求。其次,带领学生赴古砬子村实地调研,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设计案例及相关设计资料。再次,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场地及闲置村部现状,结合村落发展特点形成建筑改造策划意向。最后,学生团队确定各自的改造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布局与形体构成,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下进行空间建构与组织,深化设计并完成设计表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发挥科学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建筑设计4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应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熏陶。课程中采用“3W”的教学方法导入思政元素,即利用what、why、how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中会引入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会通过“你的家乡在哪里?”“她是什么样子的?”“你要把她建设成什么样子”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程考核上,在传统考核方式下增加学生团队合作分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学生作业标准转变为项目验收标准,从“纸上谈兵”转变为真实有效的工程设计,切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学生作业考核人转变为由行业专家、特聘教授、业主与教师组成的考核团队,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作品。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每班选择1~2名优秀学生的作业进行公开联合评图,首先由学生阐述和解读自己的作品,专家分别给出意见和建议,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这种形式既起到了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又增加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与此同时,将学生草图和设计作品进行线上展示交流,促进学生间跨专业、跨年级交流学习,并将线上投票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种多元互动的考核方式既综合地考核了学生作业成果,又丰富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形式。
在建筑设计4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乡镇建设学院项目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将真题真做的实践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工作室模式进行项目法教学,既完成了真实工程项目的实践,又完成了理实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服务了乡村建设,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3 问题分析与反思
在乡镇建设学院课程建设中,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共建产教融合,“一学期一类项目”“一类项目带动一类课程”将地方政府、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实现了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乡镇建设学院学校“一头热”,其他主体积极性不高。乡镇建设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与企业合作,获取市场资源与市场信息,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因此热情很高。然而,企业较为关注经济利益,与高校合作虽有一定优势,但见效较慢,对于人才的共同培养热情一般。
第二,产业真题与课程契合度较低,融入难度大。首先,真实工程项目在建筑规模、功能流线复杂程度方面不能完全符合课程设置。其次,真实工程项目的实施时间与课程教学时间不一致,很难做到同步进行。
第三,课程教学实践对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对产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拖慢了课程教学实践的进度。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乡镇建设学院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方式,最终实现“高校—企业—人才”三方共赢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阎卫东,王素君,吕文浩.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分析和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1(6):44-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2022-12-04].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9/content_5248592.htm.
[3]王飞飞,谢丽明,时合生.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地方本科高校協同育人机制探索[J].科技视界,2022(6):151-152.
[4]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30):14-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30)[2022-12-0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