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上生画 掐出非遗”

2023-08-25张敏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敏

[ 关键词] 掐丝珐琅;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觉设计

一、掐丝珐琅由来历史介绍

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掐丝珐琅画”隶属于江苏省的南通市,是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在明代景泰年间,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在当时就很盛行,发展至1450—1456 年,掐丝珐琅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颜色上,常以蓝色为基本底色,因此命名为景泰珐琅或者是景泰琅,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多用宝石蓝或者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加上“琅”的发音与“蓝”的发音近似,最后演变成“景泰蓝”这个名字。后来,这个名字被广泛包括所有的铜胎掐丝珐琅。到了清代,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时期工艺明显有所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更加鲜艳,并且作品上没有砂眼,花纹和图案也复杂多样,不过图案上还是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是金色很漂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慢慢走向繁荣昌盛,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随之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也促进了设计领域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受教育范围扩大,景泰蓝的艺人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普遍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通过学习了解掐丝珐琅这项传统手艺,也有更多人对景泰蓝进行研究。艺人们对景泰蓝行业认真传承,吸收了传统景泰蓝在造型上稳重且丰富的形态,图案形态饱满,在色彩上具有明亮鲜艳且不艳俗的长处。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以及过去认为最美又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传统产品生產。是江苏南通一个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掐丝珐琅古法制作

掐丝珐琅发展至今,在经历时间的磨合与不同传承者手艺人的改良创新中,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精美有新意的作品,而在最早的掐丝珐琅出现时,它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与制作方法存在的呢?又有着什么样的虽说不完美却表现着当时手艺着的那种认真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呢?

这一传统工艺在制作上有着看似简单却实则不易的手法。在制作之前,将材料备齐,将想要的图案找到,确定图案后准备好需要绘制的铜体,准备好铜丝,将铜丝掐扁沿着图案上的花纹捏出形状。准备好釉料粉末,将釉料粉末在掐丝过后的轮廓中均匀地填充进去,再将填充好的釉料进行烧制。烧制完成后釉料变得有硬度,将烧制好的表面进行打磨,使得表面光滑平整,最后进行鎏金的工艺。

过程虽然不及许多特殊工艺的传统非遗那样步骤烦琐,但是里面却有大学问。在制作过程之中,有许多讲究,比如掐好细铜丝将图案固定在胎体上,需要经过高达九百摄氏度的温度进行烧制。后面进行釉料烧制时,需要将釉料由粉末这样的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控制在八百摄氏度以下,不然过高的温度会使铜丝从胎体上融化脱落。在釉料烧制过程中也需要多次进行填补与调整,釉料烧制出来原本填满铜丝轮廓的釉料粉末会变得低于铜丝的厚度,因此需要再次进行填补釉料进行烧制,直到釉料与掐丝的铜丝完美结合,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在掐丝制作过程中的难度非常之大。

有了这样精细的工艺才能磨合出如此让人一见难忘的精美作品,就更能体现出古代工匠那种一丝不苟、踏踏实实、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传播过程与传承中也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手艺者被吸引,为这种独一无二的手艺和精神来为之努力传承。

三、掐丝珐琅的工艺历程

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游历沉淀如此之久,终究少不了从文化萌芽时期开始之后的一步步改进与创新。据历史文献记载,掐丝珐琅这门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波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地区。在五至六世纪技术比较成熟,后来由波斯传到阿拉伯、东罗马等地。

真正传入中国是在元代。在元代,蒙古人比较看重工匠在当时的地位,在比较长期的战斗中捕获的俘虏被统治者作为工匠,在当时开设工厂来发展当时的手工业。而且,当时的重要人物也加入制作、研究与学习制作技艺之中。由此可见,当时这项技艺在元代非常受重视。并且当时生产出的掐丝珐琅器物多为皇家所有,加上烧制的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在元代生产规模比较小,没办法做到批量或大量生产,而且当时掐丝珐琅在十三世纪后期被称为“较难之艺术”。

在元代结束后,掐丝珐琅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明代时期,明代的掐丝珐琅虽然说在当时也比较受当代人的重视,不过据记载,真正引起文雅人士与各种社会上较上层人士注意时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情了。因为如此,真正生产的器物已经非常有限。因为发展时间并不久,所以在技艺上的手法都不算成熟。体现在生产出的掐丝珐琅之中。,在器物上胎体和釉层都比较厚重,并且掐丝比较厚,高出胎体许多,明代传出的器物种类比较多。

到了清朝,皇宫之内专门为了生产掐丝珐琅器物设立了珐琅作,专门用来研究发展掐丝珐琅的制作。当设备条件提升后,随之推动了掐丝珐琅的发展。因康熙皇帝将重点放在画珐琅的新技术上,导致在品种的发展上停滞不前,品种单一,并且以形状小巧的器物为主。到雍正时期,虽然当时重新对掐丝珐琅的技术进行研究与制作,但最终整体效果不佳,导致在那时并没有多少器物在世间流传。

真正达到巅峰是在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内府造办处,在数量提升的同时,也在质量上进行研究,除了仿制各种古器物外,还烧制出各种动物的造型,制出实用并且特别的器物。在技术上也更加娴熟,不仅种类多样,质感温润,在世间流传许多优秀独特的器物,为后来掐丝珐琅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乾隆统治时期以后,掐丝珐琅的制作开始没落,作品也较少,一直发展到如今,中间也有少量的器物流传,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有了如今较为成熟的掐丝珐琅。

四、分析如今市场上存在的掐丝珐琅

在经历这么多时代的沉淀与创新,在如今市场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掐丝珐琅器物与作品,可谓琳琅满目。并且在如今,已经不局限在器物上进行掐丝珐琅的制作,并且在技术的传承中,有越来越多的新血液融入掐丝珐琅传统文化传承中。掐丝珐琅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这门传统工艺包含了传统中国画元素,以及各种吉祥标志装饰,并且镶嵌了宝石等不同的技艺。由于掐丝珐琅快速的发展,这项传统工艺已经不仅只有专业传承者可以制作,如今市面发展出了供喜爱这项传统工艺的现代人易上手的材料包。将传统需要烧制的过程创新发展到现在只需要填色就能完成的画作。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思考,也衍生出了许多掐丝珐琅与新物品的结合。比如,在手机壳上画出图案,利用掐丝珐琅的技艺,制作出立体感图案的手机壳,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还有将掐丝珐琅做到美甲上,将原来需要在器物等较大的面上掐丝的做法创新,缩小作品的面,将经历上百年的传统浓缩到小小的指甲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周边产品。

五、分析如今市场上的传统非遗新设计

市场上能见到许多新中式或者偏传统的产品。例如,福建福州有位传承者,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发展创新。起初虽然茶文化“活”起来了,不过这位传承者总感觉是在逐浪,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一味追求传统。后来他将茉莉花茶与十二生肖结合起来,并且提取了茉莉花的香气,制作冰淇淋等,掀起了一股不一样的时尚浪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关注这一特别的传统非遗。从喝茶摇身一变成了吃茶,这一特别且有意思的说法,也给其他传承者带来灵感。当我们传承一项非遗传统文化时,传承古人技艺与精神很重要,不过在传承的同时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也非常重要。

六、其他非遗新设计与如今市场上的掐丝珐琅不同点与相同点

发展传承至今的非遗文化不在少数,各有不同,又略有相似。例如,将传统文化使用方法进行创新改变,有些将渠道进行了改变,也有在制作方法上进行了改良。就像掐丝珐琅这一传统文化,在传播时就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变,为了吸引人们关注,将制作方法简单化,难度降低,选择项更多,也更加丰富了。在制作和了解这项传统工艺时更加轻松,市面上更是出现了便利的材料包,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完成一幅美丽的掐丝珐琅画。除此之外,还在用途上进行了改良创新,从之前的观赏为主,发展到现在可以在手机壳等常用物品上,增加了实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

而有些非遗文化,由于自身材料的局限,在创新上可选择的面较少,传承创新的点虽说各有千秋,不过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传统文化不被渐渐遗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代人努力的结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些文化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或者一个技艺,更多的是代表了人类发展演进的过程,也是告诉现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在时刻提醒着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要了解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七、对传统文化掐丝珐琅新想法与计划

掐丝珐琅传承到如今,不论是文化还是技术上,都已经比较成熟,虽然有各种创新的产品,更多的还是追求传统技艺与还原那种精致的美,如今市场上的掐丝珐琅有许多便捷的制作方法。不过在技艺上与传统的手工还相差较远,传统手工在制作上难度较大。在追求还原那种艺术品类的制作时,可以在图案上进行创新,尝试不同风格,并且将掐丝珐琅的成品做出面积并不是很大的图案,将这些拼接到没有尝试过的材料上。例如,制作成新中式的服装。或者品牌的标志,将整体的画作创新成为小幅的,可放在不同材料物品上进行创作与组合。在图案上,从传统山水画上进行创新,融入当今的国潮风,尝试不同的画面。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块状拼接组合,可以使得风格多样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在传播新想法时,将计划与想法向外界传播分析,集合外界的新想法,增加参与感。将创新后的作品制作成各种产品,按照喜好进行组合,将设计变成大众都可以轻松参与进来的活动。

八、目标人群分析

如今的年轻消费人群的消费观逐渐偏向理性,更加注重物品的实用性。而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关注商品外观的美观度。其次,商品的价格、质量和潮流也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年轻消费者在购买东西时有个特点,就是好奇,有部分消费者会因为对一件商品好奇,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新鲜事物往往容易在平常生活中脱颖而出。在当下社会,大家普遍过着较单一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更需要创新,能引起大家好奇心的商品。而在潮流上,如今对传统文化创新的国潮,正是年轻消费者群中较为流行的潮流。对于掐丝珐琅的传承,可以根据消费者喜好,吸引消费者的同时,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九、结论

在传统文化上,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虽然对传统文化的創新可以吸引新力量,不过,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因为一味地创新而丢了最原本的技术。并且,不能把传统非遗只当作一个技艺或者一个技艺生产出的物品,而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物与人相结合,也要将非遗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为非遗文化注入灵魂,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发展,用非常宏大的知识面来发展文化,使非遗文化在发展中可以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文化也来源于生活,所以最终非遗传统文化也应回归到生活,回归于大众,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发展都是为了传统文化不会在浩瀚的时间中遗失。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