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段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2023-08-23孙琴惠
孙琴惠
[摘 要]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立足学情,关注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由于小学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融入课文情境,在识字、互动、解惑中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语文教学轻松有趣。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有效落实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5-0014-03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课堂上,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托课堂有效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合作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表达等是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学习要点,通过互动活动来落实语文要素,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实践,从而发展语文素养。
一、紧扣以生为本,彰显课堂趣味
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减少过多的、理性的、枯燥的解说,要强调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1.立足学生展开探讨
低年段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对事物的认识以主观、感性为主。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告诉我们在认识问题时不要受以往的经验所局限,更不能目光狭窄、自以为是。对故事的解读,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让学生扮演青蛙和小鸟,以对话的方式说一说青蛙说的有没有道理、小鸟说的有没有道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青蛙为什么说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和小鸟展开了三次对话,学习第一次对话,可以让学生关注动作表演,结合课文展开想象,积淀语感;学习第二次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的意义;学习第三次对话,可以从“笑”字进行剖析,引领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事实上,天空是很大的,青蛙一直蹲在井底,它的眼界就会变成井口那么大。
2.设计趣味课堂活动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而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坐井观天》一课中,对于“答”字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活动。首先,教师出示“答”字卡,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要回答问题,就要用什么来回答?”教师将手指向自己的嘴巴。学生心领神会,纷纷回答“嘴巴”。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答”字,发现其中有一个“口”字,这个“口”字就代表嘴巴。然后,让学生观察“答”字的其他部分。由于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教师给学生出示图片(见图1):“同学们,请观察图片中的小朋友,有哪些发现?”直观的图示信息比反复讲解更有效。学生将文字与图片结合,发现“答”字上面有“竹字头”,“竹字头”的撇、横代表眉毛,两个点代表眼睛,中间的“人”字代表脸蛋,“口”字上面的横代表鼻子。教师鼓励学生照着图示,自己用笔写一写、画一画,一边写一边说出“答”字各个部分所对应的面部特征。最后,教师强调:“‘答字中‘口上面的短横千万不能丢掉,丢掉了人就没有‘鼻子了。”学生笑起来,也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特征。在进行“答”字测试时,很多学生都能够快速、准确地写出完整的字,对“答”字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课堂参与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新鲜的事物,小学生充满热情。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顺应学生天性,运用创新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对字的讲解,要结合其音、形、义的特点来强化学生的识字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导入时可设计游戏化学习情境。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学生的名字,当看到这个名字时,对应的学生要迅速起立,并回答“到”,比一比谁的反应速度快。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于黑板上,个个跃跃欲试。
当教师测试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后,出其不意地在黑板上写出“雾”字,所有人都愣住了,没有人起立,也没有人回答“到”。这时,教师提问:“谁知道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帮老师说出来。”学生回答“雾”。由此,教师引出文本的学习内容“雾在哪里”。如此巧妙的课堂导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为后续高效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2.提升学生思维参与度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依赖于感性、直观、生动的情境。在识字环节,教师可以创设趣味的识字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字形、字音、字义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神州谣》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共分为四小节,前两节描述祖国壮丽的山川河流,后两节主要描写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这篇课文的生字较多,如“州”“涌”“湾”等。为了加强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教师设计猜字谜游戏。如“盲人失眠”——“民”;“三点一条河”——“州”;“前方四雁阵,纵横又偏斜”——“族”。设计猜字谜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易错字能够达到深入理解的目标。显然,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学生在情境的推动下,很快进入到活动中,展开有效学习,巩固了知识。
三、围绕单元目标,延展课后练习
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目标清晰、有序。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基于单元目标,依托课后练习来设计拓展性学习活动。
1.研读单元目标,设计课堂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以儿歌的体裁形式来展示识字内容,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从中感悟儿歌的文体特点。
如“歌”字是一类生字,需要学生理解、识记和正确书写。教学时,教师调整课文教学顺序,将《拍手歌》置于最后,并设计“比比谁的眼睛亮”的竞赛活动。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图,图中有几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在打哈欠。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小朋友有没有特别的?”很多学生都看到了打哈欠的小朋友。这时,教师出示“欠”字。接着,出示几个小朋友唱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唱歌”这个词,并在图中圈出“歌”字。教师再请学生对所圈画的“欠”字与“歌”字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了两个字都有“欠”字。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进行引导:“想一想,打哈欠时,我们的嘴巴会怎样?唱歌的时候,我们的嘴巴又会怎样?原来,都需要张大嘴巴。因为唱歌时需要张大嘴巴,所以在写‘歌字时,不要忘记‘欠字。”教师列出本单元所学内容,《场景歌》《树之歌》《田家四季歌》等题目,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何特点。学生发现,每个题目都有“歌”字,该单元的课文都是儿歌。最后,教学《拍手歌》,教师通过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儿歌的节奏与韵律。
对《拍手歌》的学习,学生跟着朗读音频,用拍手的方式来体会儿歌的韵律感,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欢乐。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让“歌”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快认识并理解了“歌”字的构成特点,做到了书写正确。同时,根据本单元“儿歌”的主题,教师以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对儿歌旋律的体认,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抓住课后练习,设计课堂活动
课后练习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根据课后练习来找准教学重难点,有助于突出单元主题,明晰语文要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的课后练习主要有:结合示意图讲故事、编故事。对该文的讲解,教师可以围绕故事来展开,而指导学生按照图示信息讲故事、编故事是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伊始,教师设置“听猜故事”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以声情并茂的方式讲故事:“有一只蜘蛛,在蛛网上闲得无聊。于是,它想开店。但是,它不知道该卖什么。它想到了口罩,因为口罩很好织。于是,在门外放一个招牌,为顾客织口罩,每位顾客一元钱。来了一位顾客,嘴巴非常大,蜘蛛用了一整天才帮它织完口罩。它发现织口罩很难,就打算織围巾。可是,又来了一位顾客,只见身子,不见头,脖子像大树一样高。蜘蛛织了一星期才织完围巾。蜘蛛感觉很累,又改变了主意,打算织袜子。可是,又来了一位顾客,长了四十二只脚……”学生边听,边猜想顾客是谁,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置绘画活动。如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想想这个故事哪里最好玩。有学生认为,蜘蛛最倒霉,原本想卖口罩,结果河马的嘴巴太大了;想卖围巾,顾客却是长颈鹿;想卖袜子,却来了一只有很多脚的蜈蚣。然后,教师设置“画故事简图”的活动,请学生用笔画出故事中的画面,以图示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结合学生的故事简图,师生共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体会。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故事简图投影到大屏幕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简笔画进行点评,从而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说故事活动,着重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画故事简图的活动,能够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变成形象的画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设置故事续编活动。“蜘蛛爱织网,它后来还想到了卖什么?还遇到了哪些顾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想一想、编一编,后续的故事还会更精彩。”考虑到学情需要,教师可以将续编活动以分组的方式开展,由各学习小组对后续的故事进行编写,看哪一组的故事续编得更有趣。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参照故事的结局,学生讲得兴趣盎然,各学习小组编故事的热情很高。
四、紧扣难点、重点,深化课堂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的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来推进,以活动为主线,化解学习疑难。
1.找准难点来设计活动
抓住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这一学习要求,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讲述了葫芦的生长过程,从长出叶子、开花到结果,看似很浅显,但要准确、规范地把握课文的逻辑顺序,还是有难度的。小葫芦生长的过程分为几个部分呢?教学时,可设计师生共同板画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循着故事发展的线索,对照课文内容,找到小葫芦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师生共同画出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读第一段,先从种葫芦开始,师生在黑板上种下葫芦,并在周围搭设葫芦架。相应的,教师也让学生在文中标出种葫芦的文字描写。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葫芦架上如何结出可爱的葫芦,并请学生帮忙共同完成葫芦架的绘画过程。结合课文来绘画,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葫芦架上还要画什么。由此展开藤、叶子、花、葫芦的延伸教学。对于“藤”字,教师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跟着正确发音多读几遍,并按照正确的笔顺写出“藤”字;对于“细长”这个词的学习,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让学生画出“又细又长”的藤。这样,师生一起将课文内容通过板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板画中,学生逐渐理解了葫芦的生长过程,也学会了“先……然后……最后……”的表达句式。
2.抓住重点来设计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例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属于寓言故事,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出深藏其中的哲学道理。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但在叶子长虫后,他却不管不顾。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在画葫芦、谈葫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的道理。葫芦的叶子能够为其提供水分、养料,没有了叶子,也就长不出葫芦了。
再如,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时,文中的“街”字难写、难记;而在前面学习《寒号鸟》时,“衔”字也是重点识记的生字。这两个字很相似,但又有不同。教师可以设置对比识字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街”字代表的是路,古代的路多为土路,所以“街”字的中间为两个“土”,表示用土铺成的路;而“衔”字中间为“钅”,因为“衔” 的本义是马嚼子,就是含在马口里的金属小棒,小棒和马缰绳相连,用来控制马的行走和停止,所以它中间用“金”字。结合字源分析,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学会了辨析相似的字,提升了识字效率。
总之,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灵活、多样。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紧扣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考[J].小学时代,2020(6):78-79.
[2] 倪振贤.浅析如何有效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活动[J].学周刊,2019(29):74.
[3] 刘华.关注小学语文改革 开展有序课堂活动[J].新课程(下),2013(11):5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