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的传统文化意蕴

2023-08-22张辉辉陈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初心

张辉辉 陈超

内容摘要:“良心本心”是孟子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良心本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是人的内在品质、品行以及精神追求,是人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动力和归宿。良心本心贯穿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因人有良心本心而后有仁义之行,有仁义之行而有仁义之政。在孟子“良心观”视域下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既是对孟子学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体现了“初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特色。

关键词:良心 初心 创新性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自提出“不忘初心”以来,学者从政治学、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视角解读“初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一.孟子的“良心”释读

“孟子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性善说的提出。”[1](p144)孟子通过“心”的活动来表达“性”的本质,由心之善,讨论性之善。但孟子从没有以“善”界定“心”,而是以“良”界定“心”,这就出现了我们日常说的“良心”一词。[2](p11-26)

孟子采用牛山之木的比喻,说明“良心”之于人的原本状态,就好比木材之于牛山的原本状态,说明“良心”人人先天固有,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人的本然心。朱熹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3](p331)朱熹将“良心”解释为本然之善心,强调良心的先天和本真之义,符合孟子思想旨意。孟子把良心限定在道德和善良范围之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孟子认为人人具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正是先天具有仁义礼智,所以人性本善。良心是关于善的道德意识,内在包含仁、义、礼、智,正是这种本然之善心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并成为一种文明的存在,即良心本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已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尽心上》),这里的“几希”之性,便是指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人即使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然保持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孟子以心言性,把与性善有关的心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之内,把性善论建立在善心的基础之上,良心是道德行为动机。[4](p33-50)牟宗三说:“孟子说性善,是就此道德心说吾人之本性,那就是说,是以每人皆有的那能自发仁义之理的道德本心为吾人之本性,此本性亦可以说是人本有的‘内在道德性”。[5](p138)这种内在的道德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思想动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朱熹解释说:“爱亲敬长,所谓良知良能者也”[3](p353),未经社会化的孩童所具有的良知、良能的道德情感是天赋的、本然的,也就是说生来具有的仁义观念以应然的形态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中,成为实践行为的动机,但又不限于主体意识之内,必然展开为道德实践活动,“爱亲敬长”只是孩童的一种本能、思想动机,而真正的爱敬,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良心本心决定了道德实践活动的方向,诚如牟宗三先生所云:“仁义之行就是善,这是实践法则所决定的。这种意义的善是纯德意义的善,丝毫无有私利的夹杂;亦曰无条件的善,不是为达到什么其他目的之工具。”[6](p140)

当应然的道德观念外化为实然的道德实践活动时,良心本心成了道德标准。孟子认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人具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是实践智慧的发端,这种实践智慧就是道德行标准。仁义之心是心灵最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心灵的本体。孟子坚持以“仁义内在”于心论性善,“孟季子问公都子:‘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敬也。”(《孟子·告子上》)朱熹注云:“所敬之人虽在外,然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则不在外也。”[3](p333)按照朱熹的注解,敬,是行内心之义,故义内在于人之本然的道德本心,仁义内在于心,心与之合二为一,心即仁义之心。是非之心并非在仁义之心之外而独立存在在,按照孟子的理解,当我们在感受实践事物是善是恶时,“‘仁义之心就转出一个‘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包含实践智慧(智之端),不需要通过思考去寻求”[7](p9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良心本心中固有道德观念,“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的行为与心中的道德观念不相符合,再美的羹尧也不受不屑。所以,良心本心固有仁义观念,有仁义观念,即能知是知非,自然知道行为是善是恶。

二.“良心”之践履

良心是道德本心,那么必然有所发用,便体现在知行关系上,就是知之必行。[8](p68)儒家内在的道德实践,总是归结于人伦。落实到现实上的成就,大体上从三个方面发展:一为家庭,二为政治(国家),三为“教化”(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出于人的本性,需要一种维持社会合理运转的道德规范。良心本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它既是个体社会存在的必然条件,又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因此孟子重视社会道德实践,而社会道德实践的核心就是仁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是人心中最重要的道德情感,义是社会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道路,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这与孔子强调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一脉相承,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孟子强调以孝悌为出发点,推己及人,把良心本心推广到周围的事物,“达之于天下”。孝悌作为原始自然关系的人化形式,构成了人类普遍交往的出发点,由亲子之手足之爱,到社会群体之爱,表现出一种合乎逻辑的进展,而仁义原则本身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规范。[9](p16-17)孟子的普遍規范并非僵化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在这里,仁义原则隐藏着人性的光辉,道德理想成为人生追求的归宿。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道德实践中,扩充存养良心,以至于尽心、尽性,知天。良心是包含仁义礼智的在内的人之本性的天然场所,失去了良心,则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孟子强调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又说:“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大者”指的是仁义礼智之良心本心,“小者”即耳目之官,在社会生活中,心要发挥“思”之作用,知是知非,以免被耳目之欲蒙蔽而沦为小者,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实践功夫,不断保存、扩充、彰显其自身本有的良心本心,从而尽其本心而知其善性,并在此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进而,孟子以“仁”为桥梁,将现实领域主体道德实践与作为公共政治意义的实践连接在一起。从个人向度看,“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良心本心与实然存在的个体彼此契合,可称之为道,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从社会向度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立乎民众之上的政治可称之为道,仁是现实政治存在的根据。孟子通过内圣开出外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仁即人心,即人皆有所不忍,而人心中的本然之善,就是不忍人之心。人有不忍人之心,君王有不忍人之心,“心之所同然者何也?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正因为人心“同然”,“政治行为因民众人人自有的不忍人之心而有,而又以民众生活的幸福为其权利运作的目的”。[10](p72)因此,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所谓“民贵”就是要重视人民,并使人民具备良好的物质生活。政治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其受众对象是人自身,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一起。孟子在政治上主张的“仁义”、不忍人之政。为民服务,与民同乐是孟子在政治上的价值诉求,只要重视人民,从民意、顺民心,与民同乐,使人民获得幸福生活,才能获的民心,国家才能长久存在。

基于“民贵”思想,孟子提出了“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看到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孟子将“恒产”看做“恒心”与行政的基础,民众与君子的差别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饮食男女问题,民众只有满足日常的物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养活父母,抚育儿女。在此基础上,才能“驱而之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仁义并非高悬于空,空洞抽象,而是植根物质生活之中,从属于人民现实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教育引导民众践行“仁义孝悌”的道理,为良心本心营造维持的客观环境,并于此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达到社会的美好风俗和普遍道德和谐。

三.“良心”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根本动力。从基本立场、实践原则和价值诉求三个方面实现对对孟子“良心本心”的继承与创新造性转化。

第一,基本立场的转化。孟子的“良心”是人先天固有,并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是道德实践活动的动力、原则和价值追求。“良心本心”的道德实践,注重人伦,在“家国同构”的思想体系中,对家庭负责,就是对国家政治负责。但是,仅从君主的政治立场来考虑,强调君主如何为民做主,而不是民本来就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人扬弃孟子贵民思想,依照人民的意愿、群众的期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根本上讲,初心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规定,而“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强调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联合体。可以说,共产党人把“为人类求解放”,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标,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这也是成为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初衷和动力源泉,深刻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和“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始终。

第二,实践原则的转变。在孟子看来,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国家的治理一定要保障百姓具有“恒产”和“恒心”,只有如此,方能保障人民生活富裕,政治统治稳定。但孟子过分夸大道德观念,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也不可能真正地反对现存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吸收“恒产恒心”思想精华,提出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实践原则。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鲜明导向。由此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稳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一手抓“物质需求”的同时,坚持抓“精神需求”不放松,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为了人民的实践原则正是将人民置于社会发展中心,将发展的目的落实到人民群众当中。

第三,价值诉求的转变。孟子认为只有从民意、顺民心、察民情方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的政治权利,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孟子深处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中,百姓权力意识衰微,从民意、顺民心、察民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主,与民同乐的价值诉求根本不能实现。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很好的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谁享有”和“发展成果由谁评价”的问题。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发展,做大“蛋糕”,更强调将“蛋糕”分好,由此,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切实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劳动价值的创造者,价值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人民在发展中以满意不满意、需不需要判断标准检验发展成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真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叶树勋.“心”何以是“良”——孟子以“良”界定“心”的意义追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牟宗三.牟宗三文集: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6]牟宗三.牟宗三文集:圆善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7]廖申白.知“道”的良知——对孟子良知论的实践理智的阐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

[8]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孟子实践哲学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2,(10).

[10]蓝法典.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逻辑[J].孔子研究,2016,(2).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9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治疆方略的历史演变(1949-2019)》(项目编号:19YB34)

2022年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新疆法治乡村建设中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初心
永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论“不忘初心”
秉守初心 砥砺前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