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扬弃·创新

2016-06-04陆信礼姚向丹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陆信礼 姚向丹

摘 要: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中包含了互为连贯的三层要义:一、按照“古为今用”原则自觉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二、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三、本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习总书记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当前及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3-0077-05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提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1]习近平提出的这一重大课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此问题,习近平在他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作出了全面回答,包含了环环相扣、互为连贯的三层要义。

一、传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从内容上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文化上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学者认为只有全盘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种试图以割断历史的方式实现文化发展的主张,是一种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并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因此在实践上是注定要失败的。对此问题的正确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不割断历史”的观点。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3~534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得失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总结。

习近平作为新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继承并发挥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主张。他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这是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强调了学习历史并继承前人的必要性。在2013年11月26日视察山东的讲话中,他又提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4]。无论是“继承前人”的主张,还是“古为今用”原则,都明确表达了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体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习近平近年参加的相关活动和所做的重要论述主要在如下两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

其一,对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性作出了更为深入的说明。在习近平看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血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赖以滋养的文化土壤。他还提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变成落后的东西,所以“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5]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中华民族就难以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习近平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定为“血脉”、“根”、“魂”、“精神根脉”,较之此前“历史文化遗产”的说法更利于说明其不能割断和抛弃的意义。人们在有的时候可以放弃自己的“遗产”,但其“基因”、“血脉”是根本无法丢掉的。习近平的这些说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其二,从实践方面大力推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工作。从习近平的系列讲话和著作可知,他身体力行,深入钻研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熟诵文本,理解深刻,引用文字信手拈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164这不仅指出了传承的方向,而且有针对性地指明应该继承的方面。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特别提出要让学生学习传统经典。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7]在我们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更是实践问题。习近平提出的社会践行和学校培养,就是要求领会文化传承的意义并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二、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习近平反复强调“不忘历史”、“不能数典忘祖”、“古为今用”等观点,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肯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习近平主张全盘肯定并整体性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8]这里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好的”、“有益的”东西,也有“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因此要进行“科学分析”,不能“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在《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中,他指出:“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6]156这种有分析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唯一正确的态度,用习近平的表述就是“科学态度”、“科学的扬弃”,“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习近平提出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去”有“取”的扬弃分析态度,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毛泽东在总结“五四”时期领导人思想观点上的缺点时,认为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方法,“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9]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体现了形式主义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则不然,它是要对其进行有分析的批判。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精神的这一含义,习总书记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一语道破:“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0]。从习总书记关于“科学的扬弃”的系列论述看,核心内容是“去粗取精”,这是对人们所熟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更为概括和凝练的表述。

习近平讲话中的“去粗取精”之后还有“去伪存真”,在笔者看来,“去伪存真”这四个字实际上是对“去粗取精”原则的重大补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态度可以说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事业的人坚持的基本原则,问题在于如何判别“精华”和“糟粕”。如果判断的依据或标准不同,结果往往会发生分歧。正因如此,有些人所发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非真的精华,例如一些儒学普世价值论者极力宣扬华夷之辨、为“三纲”正名等。习近平强调研究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到“去伪存真”,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科学的扬弃”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去伪存真”是理论层面对“去粗取精”原则的重大补充。

顾名思义,“去粗取精”包含了“去粗”(“弃糟粕”)和“取精”(“取精华”)两个方面。先看“弃糟粕”的一面。正像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过去的时代(主要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习近平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11]95“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12]。“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13]“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搞这种关系总有一天会出事!”[11]770这表明,在习总书记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仍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的“封建性的糟粕”。

再看“取精华”的一面,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借鉴。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6]164。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6]405“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6]164,要汲取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应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呢?习近平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161。这个标准就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但是,对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的扬弃原则,学界中一些致力复兴儒学的极端学者却提出不同认识。在他们看来,中央现在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八字原则,不论是“去粗取精”也好,还是“去伪存真”也好,都是中性的表述。这与此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有了根本性不同。这实际上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全盘地肯定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了。我们认为,这是对习近平讲话精神的一种严重误读。如上所述,习近平所讲“去粗取精”的涵义实际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是要在择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时有正确的认识。这与中国共产党此前反复强调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仍然是一致的。

三、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的扬弃”,使人们明确地认识到要继承什么,不要继承什么,这可以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然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是发展符合时代价值的现代文化,所以继承离不开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继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他还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164。这不仅揭示了发展创新在弘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还对如何创新提出一条带有指导性的原则,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人称之为“双创方针”[14]。

“创造性转化”,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先生最早提出的。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倡导推行“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林先生的解释是:“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15]324他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在大陆学术界引起过较大反响。习近平讲的“创造性转化”含义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6]101这与林先生的观点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更有根本性的区别。林先生作为一名自由主义的学者,倡导推动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合理、合乎人道的新中国”[15]327,因而他所说的“有利于变迁的种子……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15]324即以此为鹄的。习近平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领导人,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像他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

毛泽东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务实”传统和“经世实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并以中国传统术语“实事求是”概括,升华和发展为党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用“小康”这个古代人表达理想社会状态的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也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习近平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在创造性转化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提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而且是大德。他还以儒家典籍《大学》中的“八条目”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169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原则的含义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6]101这就是说,要结合时代的新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在此方面,习近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拿对“创新”的理解来说,他认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51,这是从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角度对“创新”赋予的新内涵。他还结合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对创新的涵义做了更具体的发挥,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求以更大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对外交往中,习总书记始终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在阐释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他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7]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从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例如孔子讲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言必信,行必果”等,他都结合目前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了很好的发挥。

综上可知,在习近平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中华民族继续发展所不能割断的文化血脉,必须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加以传承;在传承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采取“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的态度,而应当根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的扬弃”的原则,对其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在对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创新,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扬弃、创新,是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部曲”。习近平的这些思想观点,对当前及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4]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3:3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7]习近平.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去中国化很悲哀[EB/OL].[2014-09-10].http://news.sina.com.cn/c/2014-09-10/023930816145.shtml.

[8]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EB/OL].[2014-10-14].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4/c64094-25827156.html.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2.

[10]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EB/OL].[2013-11-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6/c_118301261.htm.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75.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12 -27 (002).

[14]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4-10-10(001).

[1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1.

[1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柏林)[N].人民日报,2014-03-30(002).

Abstract: Tre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General-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on this issue, including the mutual coherence of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 we should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sciously.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selecting the good and getting rid of the bad, sifting out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we can sele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bandon the bad. Thirdly, we can cre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the principl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Learning these ideas of General-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select the Good and get rid of the bad, sifting out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cre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平等价值观念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