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许渊冲《论语》英译研究

2023-08-22刘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翻译策略目的论

刘昌

内容摘要:通过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语用学、文化翻译等相关理论,探讨许渊冲的翻译思路、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认知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许渊冲在翻译《论语》时,充分考虑了英语语境中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认知背景,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维护英语语境下的语用效果和文化意义的再现。因此,翻译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目的论,注重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提高翻译质量和文化认知水平。

关键词:《论语》 翻译策略 语用效果 文化意义 目的论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道德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经典文化典籍,其在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论语》翻译成英语等外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对于《论语》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许渊冲所译《论语》英文版为研究对象,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翻译策略及其效果。目的论是一种功能性翻译理论,重视翻译的目的和读者需求,同时需要考虑诸如翻译目的、读者背景和文化认知等因素,以实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维护语用效果和文化意义的再现。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翻译的目的,即确保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翻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认知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不变的同时,将其传达给读者。这也是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许渊冲所译的《论语》英文版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目的论翻译理论,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认知等因素。在翻译策略方面,他采用了直译、意译和借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保证原文意思的传达和语用效果的维护。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语用学、文化翻译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研究:对《论语》的中英文原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翻译中使用目的论的译文和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基于目的论的理论框架,探讨许渊冲的翻译思路、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以语用学和文化翻译的理论为支撑,分析许渊冲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包括语用效果和文化意义的再现等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评价,提出翻译启示,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论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汉斯·威密尔等人依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手段[1]。翻译作为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旨在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以及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忠实传达原文意义的效果,即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2]。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对原作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译论的交融已成为当代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目的论视角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视角,它主张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和意义,以满足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的沟通和交流需求。诺德认为,若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或要求,可能出现功能性失误、文化性失误、文本性失误等翻译失误[5]。目的论视角强调翻译的主体是读者,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原文的信息和意义,达到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时,应用目的论视角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以达到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目的论视角的核心思想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因此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翻译。

在翻译《论语》时,翻译者需要注意许多方面。首先需要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包括理解和表达原文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如在翻译“君子不器”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中的“君子”和“器”的含义,并确保翻译传达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其次,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如中国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教师,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因此,在翻译“孝”时,翻译者需要在适当的情境中解释这个概念,以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其意义。最后,翻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风格来传达原文的情感。例如,在翻译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其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因此可以选择使用庄重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总之,目的论视角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以达到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风格来传达原文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译入语文化背景和语用效果的再现。在翻译中要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法、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将原文翻译成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翻译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考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的内容和思想深受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6],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传达给英语读者,以增强英語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在翻译中要注重语用效果的再现。语用效果是指在特定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效果。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中的语用效果,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相似或相同的语用效果。

总之,翻译的目的论视角提供了一种有助于有效传达原文信息和意义的方法,帮助翻译者更好地面对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需要采用目的论视角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许渊冲《论语》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1.词汇翻译

词汇翻译是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确地翻译词汇可以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在翻译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以求达到译文形式与原文内容的辩证统一[7]。

直译是一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将原文的词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词语。如“言而有信”被翻译为“keeping his words”(《论语》1.7)[8],“三省吾身”被翻译为“asked myself three questions”(《论语》1.4)[8]。直译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传达原文的意义。但是,直译也有其局限性。有些词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直译可能会导致意义的丢失或混淆。

释义是一种基于翻译者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将原文词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词语。如“子曰”被翻译为“Said the master”(《论语》1.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知也”被翻译为“that is knowledge.”(《论语》2.17)[8]其中“是知也”的“知”被翻译为knowledge解释为知识、学问;“子贡问友”被翻译为“Zi Gong asked how to make friends.”(《论语》12.23)[8],此处问友并非询问朋友,而是问如何交友。释义的优点在于能帮助读者理解语言难度大的词语和句子。《论语》中存在着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詞语和句子可能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释义可以翻译为较为简洁和易懂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语法翻译

语法翻译的正确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在翻译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调整语序是一种基于目标语言语法结构的翻译策略,通过改变原文语序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经常采用调整语序的策略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被翻译为“Could a large cart go without a yoke-bar or small cart without a cross-bar?”(《论语》2.22)[8]。翻译者将“其何以行之哉?”放在“大车无,小车无”之前进行翻译,构成条件状语从句,符合英文的语法习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被翻译为“Do not interfere into the matter you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论语》14.26)[8]。即先翻译的不谋其政,后翻译的不在其位。调整语序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但是,在使用调整语序的策略时需要注意不能破坏原文的语法结构,否则可能会导致意义的丢失或混淆。

合并句子是一种将原文中的多个句子合并成一个较长的句子来翻译的策略。中文惯用短句简单句,而英文则习惯用长句复杂句。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经常采用合并句子的策略来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样还是上面的例子,“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翻译者将其译为一句话,准确且简介的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并达到了符合译入语使用习惯的目的。合并句子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使得翻译更加简洁。但是,在使用合并句子的策略时需要注意不能破坏原文的语法结构和意义,否则可能会导致意义的丢失或混淆。

3.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化,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在翻译中考虑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尽力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原则性是指在翻译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使得翻译更加准确和精确。而灵活性则是指在翻译中要适当地调整翻译策略,使得翻译更加自然和易读。

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既考虑了原则性,又考虑了灵活性。例如,在翻译中,翻译者将“礼”翻译为“rites”[8],“仁”翻译为“benevolence”[8]等等,尽力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另外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障碍也对翻译造成了挑战,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克服了文化差异,尽力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如仁的翻译,在韦氏大学英语字典中对其的解释为“an act of kindness”[9],这与论语中的仁所要表达的文化是大致相同的,可见翻译者对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并在翻译时对文化因素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三.许渊冲《论语》英译本的语用效果

通过对翻译中涉及的语用因素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对语用效果的影响,包括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1.精准传达信息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要精准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义。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采用了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让读者可以轻松理解。例如,在原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说”和“乐”都是情感上的词语,翻译者将其分别翻译为“delight”和“pleasure”[8],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内涵。

2.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充分考虑了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提高了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原文中,“君子”是一个道德上的称呼,表示一个高尚的人。许渊冲将其翻译为“intelligentleman”[8],突出君子是intelligent并且gentle的人。这样,翻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适当地调整了翻译策略,使得翻译更加准确和精确。

3.增强读者体验感

翻译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感受到翻译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中,翻译者采用了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同时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增强了读者的体验感。例如,在原文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话中,“患”字表达了子思担忧的情感,翻译者将其翻译为“care less”[8],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内涵,同时也使得翻译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在翻译策略、文化内涵、语用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提高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读者的体验感,引导读者思考。并且在翻译中应当考虑原文的语境、文化内涵和独特韵味,适当运用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同时,翻译者会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得翻译更加准确和精确。

总之,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在传达原文意义、跨文化交际、增强读者的体验感和引导读者思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将为今后《论语》英译研究提供参考,并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前提下,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同时,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27(5),78-81.

[2]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8-50.

[3]郑淑明,周鸿雁.基于翻译目的论的景区牌示英译探析——以哈市中央大街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4),38-40.

[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Routledge, 2014.

[6]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8]许渊冲. Thus Spoke the Master[M].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9.

[9] Mish, Frederick C. 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M]. Merriam Webster, U.S. 2004.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