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战化背景下某新型医院船海上卫勤演练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17李蓉仇建国周淑蓉阮一鸣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演训伤病员卫勤

李蓉,仇建国,周淑蓉,阮一鸣

某新型医院船是我国自主研究设计的新型医院船,满载排水量4 000 余吨,配有内外、重症、烧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科室,拥有CT、腹腔镜、胃镜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配备3 张手术床。该医院船于2020 年入列,主要承担岛礁军民和海上舰船人员救治、人员输送、科研实验、应急救援等任务。自入列以来,该新型医院船多次进行远海训练,并参加了海上综合卫勤演练,提高了远海卫勤保障实战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通过复盘总结演训情况,笔者总结了新型医院船卫勤演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现报道如下。

1 医院船卫勤演练的特点和内容

医院船是移动的海上医院,是目前我军海上医疗救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最主要的职能是服务于海军卫勤保障[1]。远海作战条件下,医院船可以配属至相应的战术区域,不仅可以提供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进行确定性治疗,降低伤病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其主要功能是战时执行以损伤控制和外科复苏为主的救治任务,平时遂行海上突发事件、灾害医学救援及海上卫勤训练或教学[2]。新型医院船参加卫勤演练具有参演兵力多、带动范围广、科目覆盖全等特点,为开展海上伤病员救治与后送演练提供了难得的训练平台。笔者所在医院多次抽派卫勤人员,与岛礁医院、编队救护所和舰艇部队等在海上联合开展战伤救治训练,并针对大批量伤员救治、直升机伤员转运、舰艇靠帮转运等科目进行了专项演练。此次演练,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大批量伤员救治通过,3 批次共转运90 名伤病员,每批次均为30 名伤病员同时到达医院船,极大地考验了医院船的快速救治和通过能力,并且在伤情设置上,突出了海战伤和重症伤员的比例,达到了40%,检验了医院船在实战过程中的救治能力。

2 远海卫勤演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医院船医疗队海上救治能力与演训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对于新型医院船的海上救治层级的定位已经较为明晰,其是承上启下的海上救治机构。医院船医疗队不仅需要具备完成伤员战伤急救、重伤复苏和损伤控制性手术能力[3],还需承担部分专科手术的职能,当进行批量伤员的救治时,以紧急救治为主。在3 次远海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医疗队员不仅需具备以上救治能力,还应当具有海上适应能力、损管知识、舰艇管理相关规定等知识。

2.1.1 医疗队员海上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南海海域常年在3 级以上海况,秋季台风多,天气多变,对舰艇人员的适应性、抗眩晕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次远海训练均为5 级海况,80% 的队员出现晕船等症状,50% 的医疗队员出现非战斗减员,医疗救治能力大大下降。3 级海况时,仍然有20%的医疗队员海上适应能力较差,影响工作效率。

2.1.2 医疗队员能力素质不够全面 从医院船医疗队员能力要求来看,对战创伤外科技能、重症急症和损伤控制技术等要求较高,而对于普通常见内科疾病的处置能力要求较低。绝大多数医疗队员不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处置常见的海战伤的经验,如爆震伤、烧伤、海水浸泡伤等。

2.2 联演联训卫勤指挥链条不够完善

卫勤指挥作为卫勤演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承接来自海上分中心指挥所和船上指挥部的命令,下达至医院船内部各个组室,并且还需和各方兵力进行对接配合。但在实际的演练过程中,尤其是和多兵种、多要素医疗机构进行对接时,往往各自为政。现有的海上救治层级虽然已经明晰,但在协调过程中,经常出现舰艇救护所直接向医院船求救或岛礁医院与医院船直接联系的情况,联合指挥部与船上指挥部丧失其职能。对于联合卫勤演训怎样启动实施、由谁组织指挥、各部门如何协同配合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4]。建立一个良好、顺畅的指挥系统对于卫勤保障精准实施非常重要,目前在对多兵种力量、集成要素高的卫勤保障需求以及复杂的战伤救治流程等方面的研究不够透彻,对海战伤的分布特点和类型掌握不深刻,无法开展卫生减员分析,难以提供合理的卫勤力量配属建议,离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精准卫勤支援尚有距离。

2.3 医院船医疗队编组模式与演训不相适应

医院船医疗队的勤务定位、人员编制、医护比例等关键要素已经明确。在大批量伤员通过时,检伤分类组的人员不仅需要前接伤员,还需要进行详细检伤、后送,明显感觉人员数量不足。笔者在2 次到陆军军医大学卫勤训练基地参加基地化卫勤演训的跟训学习中发现,在批量伤员到达时,其他组室的医疗队员被加强到检伤分类区,使伤员快速通过检伤分类区,避免伤员挤压,有效避免了实际编制中检伤组人员过少的问题。医疗队指挥组在实际的指挥过程中,需要灵活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合理分配人员,切实提高医院船救治效率。

2.4 海上医疗后送转运安全风险高

2.4.1 海上伤病员后送转运制约因素明显 根据目前我军的海上分级救治理念,新型医院船处于救治链的第3 层级,承接来自战斗舰艇救护所以及编队救护所的伤员,甚至在许多时候,还需承接来自岛礁医院的伤员分流。不同于陆地后送转运,海上医疗后送转运目前仍然局限于直升机转运、舰艇靠帮、小艇转运、吊篮等几种方式。无论何种方式,海上医疗救治后送转运大大依赖于天气和海况,制约因素明显。演训中,由于天气因素,取消直升机转运和舰艇靠帮转运各1 次。在小艇转运过程中,由于风浪过大,小艇与医院船之间浮动大,担架重伤员转运极其困难,容易造成伤病员落水、碰伤等重大安全事故,海上伤员后送等重难点问题依然是海上救治的瓶颈[5]。

2.4.2 新型海上医疗后送转运工具缺乏 近年来,我国完善了医院船、救护艇、卫生运输船、救护直升机等骨干装备平台,以及海上落水人员搜索定位系统、救生浮台、救生浮锁装置、复温装置等专用后勤装备相配套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体系,涵盖了海上伤员搜、捞、救、送的关键环节,基本具备近海可同时救治数百名伤病员的能力[6]。但目前伤病员的转运仍是依靠直升机、小艇以及舰艇靠帮等方式,缺少新型装备,尤其在高海况下的担架伤病员后送转运上,缺乏相应的工具和能力。

2.5 海上救治演练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笔者在参加多次海上卫勤演练过程中发现,联合卫勤演练的导调机制不够真实。在多数情况下,联合指挥中心并不负责伤员的设置,医院船医疗队作为演训方,不仅需要当“运动员”,还需要当 “裁判员”。医疗队需要自己找伤员,设置伤情,自己进行救治。并且卫勤演练相对偏专业,其他专业的人员无法评价演训的好坏,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卫勤演训存在“自编自演”的窘境。如何将卫勤指挥、检伤分类、医疗救治与后送进行量化考核,全面、客观地对海上医院卫勤保障能力进行系统性研究,是未来演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伤员救治是卫勤演练的核心要义,伤员救治的时效评价对于考评军事演练中的卫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7]。如何在演练中客观反映伤员流和伤情的动态变化,如何灵活导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6 作战部队在卫勤演练中实际参与度不高

卫勤演练需要向实战化靠拢,脱离实战化的演练是空中楼阁。在2014 年某次实战化演练中,卫勤分队和作战部队进行了首次结合,完成了作战一体的实战化联演联训。演练将卫勤指挥系统、伤病员搜救系统和实兵对抗系统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作战行动与卫勤保障同步展开,真正实现了卫勤保障的实战化训练[8]。近年来,各军兵种演训也大大提高了卫勤模块在实战中的作用和地位,但在以作战为主体的演训中,实际情况是卫勤演训模块与作战分离,伤员并非来源于一线部队。卫勤模块并未有机地融入到整体的演训当中,成了独立的体系。在未来的演训中,需要加大作战部队在卫勤演练模块中的参与度,同时,卫勤演训人员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联合演训中去,真正做到演练的实战化。

3 医院船卫勤演练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确立高效统一联合的卫勤指挥系统

现有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由海上联合指挥部统一执行,海上联合指挥部应当设立明确的卫勤指挥席位,下属到各编队、船指、医院船的卫勤指挥部门等卫勤指挥链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德联合卫勤演练方法,在联合指挥部下设置伤病员后送协调单元(PECC),以PECC 指挥卫勤资源和伤病员的调度,合理化应用卫勤力量[9]。医院船卫勤指挥部门应当积极主动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加强与编队救护所、舰艇救护所、岛礁医院的协调对接,融入作战部署,主动将自身的演练设想向卫勤指挥席位和导演部汇报。卫勤部门要积极参与演练中各类作战方案推演和作战问题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特定战伤类型,结合既往相关数据,灵活开展卫生减员分析,探讨海上伤员后送方式,提出卫勤力量配属建议。

3.2 加强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全时网络化数据体系

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卫勤作为后勤保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卫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兵种联合作战中,卫勤保障信息来源多,数据大量交互,卫勤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应更注重高效灵活,兼有一定的应急能力。战时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以电子伤票和野战电子病历为载体的信息系统,精准运用信息化救援系统,加快伤员信息的流转速度,探索信息化层面的海上分级救治、时效救治,使卫勤保障更加高效快捷,确保赢得战场救治。新型医院船拥有以电子伤票为基础的内部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应用时,还需加强与上下层级的沟通互联,不能独立于体系之外。未来的卫勤指挥系统可以通过视频、图表和数据等实时信息,了解掌握伤员流动态以及手术救治等关键与重要环节的卫勤态势,实时干预和调整卫勤力量[10],合理分配卫勤资源,以为作战部门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建议。

3.3 科学灵活编组卫勤力量,强化一体化组织与协调

现有的医院船抽组是按照编制体制运行,每一个岗位必须细化岗位职责,在平时训练时,要按照相应的岗位职责进行练兵,熟练掌握本组需要掌握的相应技术,在训练中培养组员的团队配合精神。不仅如此,在平时的组训中,还应当轮岗轮训和交叉培训,使得每一个岗位确保3 人以上可以胜任。指挥组需要在平时训练时,灵活编组医院船内部力量,优化内部流程,以利于卫勤分队的专攻精炼和模块化管理。

3.4 依托医院卫勤训练中心,探索科学的卫勤训练方法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样式,各种新型武器的产生,使得战场形势变幻莫测,伤员的发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卫勤训练方法必须与战场环境和战争模式相适应,增大科技含量,使之成为推进训练发展的“放大器”。现有海军医院的组训模式,仍以过去旧的陆军模式为模板,停留在单兵急救技能、野战医疗救护所的训练等。新的机动卫勤分队部署以来,海军医院应以卫勤训练中心为基地,探索符合海上作战样式、海军军兵种建设的多样化组训方式,将单兵急救、舰艇救护、编队救护、医院船救治等卫勤训练纳入整体规划,实现三位一体的卫勤训练。以卫勤训练中心和医院船为载体,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动态感知,不断增强训练内容的时效性,创新实战化训练方法手段,推进部队训练向实战化转变,构建实战化训练方法体系[11]。卫勤训练中心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训练中完善运作机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在未来的建设中尤其要突出卫勤蓝军的建设,加强标准化伤员队伍的建立。通过红蓝对抗这种创新方式,检验卫勤训练的实战化水平,完善演训的评价体系。

3.5 创新及引进新型海上医疗后送转运装备,提升卫勤保障能力

近年来,军队加大了卫勤的投入,新型医院船内部所有医疗设备均为国产最新型号,这为未来的卫勤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在参与实际演练中发现,直升机是目前伤员转运最为快捷、高效的方式,并且可以携带相应的急救设备,是重症伤员的首选后送方式,但是其主要的缺点是受制于天气和海况,而且并不适合大批量伤员的转运。舰艇靠帮和救生小艇转运无疑成为大批量伤员转运的主要手段,创新及引进新型便携式的海上转运装备,增强其在高海况下的运行能力,提高批量伤员海上转运的时效性和安全性,以在未来形成坚强的保障能力。

随着海军转型步伐加速推进,尤其是各种大型舰船的投入使用,海上卫勤保障在组织指挥、救治层级、保障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医院船作为海上卫勤保障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组织海上卫勤训练时,岸基医院应当突出做好全员全装培训,组织全院军人、文职人员上船进行轮岗轮训,强化仪器设备使用、工作流程熟悉、战救技能训练等工作,强化一专多能,通过持续培训,培养一批能胜任医院船岗位职责的人员,不断提高医院船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能力。

猜你喜欢

演训伤病员卫勤
陆军重大演训活动首长保健工作做法与探索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太空演训导调控制体系研究
基于机动数据的摩托化机动演训组织效果评估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