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个性化护理联合冷沉淀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3-05-23孙青吴薇薇杨余华葛春霞
孙青,吴薇薇,杨余华,葛春霞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系统中发病率、致死率皆偏高的疾病之一。治疗后,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可能会留下残疾的后遗症。该病已引起国际医学研究者及人们的高度重视[1]。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积极有效的治疗控制至关重要。其中,静脉溶栓是首选治疗手段,通过对处于闭塞或狭窄状态的血管,进行疏通再造,可有效增加血管灌注,然而在溶栓过程中,常伴随管腔异常出血等风险事件,导致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2]。临床常采用冷沉淀输注治疗干预手段,及时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可有效止血[3]。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可促使患者机体得到进一步恢复。但由于在既往护理过程中,护理流程较为常规且方法单一笼统,增加了预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4]。因此,采取具体化、及时全面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ehlet 教授1997 年提出的加速康复护理理念,是指在早期干预前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并结合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采取超早期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尤其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恢复与并发症预防中起到了积极效果[5]。本研究对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患者实施冷沉淀治疗联合超早期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数字表法将海安市人民医院2019 年4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的122 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1 例。入组标准:(1)参考《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并结合颅脑CT、血生化、脑电图、磁共振等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6];(2)年龄35~80 岁者;(3)均采取冷沉淀治疗者;(4)临床资料无缺损,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2)近3 个月内曾有颅脑、胸腔等大型手术史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颅脑外部重创损伤出血者;(5)近10 d 内服用抗凝药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中西医类药物者;(6)中途死亡或退出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 组患者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偏瘫位置、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置于1 ℃~6 ℃的水中融化,当血液融化程度处于少量冰碴状态后,将上层血浆移除,得到溶解度偏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再置于50 ℃的冰箱内速冻,应用前将其放置于37 ℃的水中解冻,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注,剂量为10~20 U。
1.3 护理方法
组建康复护理小组,主要包括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护士长各1 名,科室责任护士3 名等。3~5 d 为1 个护理干预疗程,连续干预1~2 个疗程。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入院后动态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排出量及输入量等变化情况,遵医嘱常规吸氧。患者卧床24 h 后,给予其常规抗感染治疗干预,评估其神经认知状态,并给予相应的改善措施。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饮食计划,依照少食多餐原则,4~6 餐/d。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被动、主动四肢躯体康复活动,1 次/d,3~5 d 为1 个疗程,连续干预1~2 个疗程。
1.3.2 研究组给予超早期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 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超早期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1)入院12~24 h 内:护理人员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瞳孔、肌张力等指标加以严密监测。记录关注患者排便颜色、量、性质等,动态监测黏膜、牙龈或皮肤是否有瘀斑、瘀点等,一旦发现出血,立即联合医生实施抢救。同时,将其床头抬高15°~30°,以2 L/min 的速度持续低流量吸氧。(2)入院24 h 后: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护理人员给予其早期嗅觉、声音、视觉等刺激。应用无菌棉签蘸取盐水或柠檬水,点涂于舌尖,待口腔吞咽功能恢复后,给予梅子、橙子等含酸性水果口服,2~3 次/d;选取患者喜好的音频3~5 首,音量为35~40 db,3 次/d,每次聆听30~35 min;采用蓝、红、黄颜色照明工具,左右瞳孔反复照射15 次,每侧照射时间为8~10 s,2~3 次/d。(3)病情稳定6 h 后:给予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初始摄入量按照679 kJ:1 g 的热氮比计算,遵从医嘱给予患者持续输注18~20 h。输注的肠内膳食营养中蛋白质含量为15.2 g,脂肪含量为1.8 g,每100 g 膳食营养剂中含有76 g糖,总热量为1 600 kJ,连续输注3 d。在鼻饲输注前,应将鼻饲液加热至38~42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 ml,间隔时间不少于2 h。(4)入院72 h 后:加铺气垫床,指导患者家属遵循由下至上的原则,进行被动按摩活动。协助患者进行患侧卧、健侧卧、平卧等个性化良肢体位变化摆放,根据肌力评估等级,调整巡视频次与护理对策,每隔2 h 体位变换1 次。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主动锻炼,训练顺序为左手、左前臂、左上臂、右手、右前臂、右上臂、颈部、胸部、背部、肩部以及腹部肌肉等,肌肉收缩后保持10 s 紧张感,随后放松5~10 s,如此循环往复,2~3 次/d,每次30~35 min,3~5 d 为1 个疗程,连续锻炼1~2 个疗程。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借助1974 年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Teasdale 和Jennett 2 位教授首次提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言语反应(0~5 分)、睁眼反应(0~4 分)、运动反应(0~6 分)等3 个部分,共15 个条目,总得分为3~15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成正比。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7]。(2)责任护士于干预前、干预后使用量角器对患者内收、外展、前屈、后伸等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3)观察2 组患者脑水肿、失血性休克、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后,2 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言语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等综合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t1(P1)为2 组干预前比较;t2(P2)为2 组干预后比较
组别研究组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t1(P1)值t2(P2)值例数言语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总分61 61 2.31 ± 0.22 4.47 ± 0.33a 2.15 ± 0.21 3.46 ± 0.31 a 2.41 ± 0.32 5.49 ± 0.32 a 6.38 ± 1.22 12.21 ± 1.45 a 6.44 ± 1.33 11.42 ± 1.37 a 0.260(0.796)3.093(0.003)61 61 2.32 ± 0.31 4.25 ± 0.38 a 0.205(0.838)3.414(0.001)2.16 ± 0.33 3.29 ± 0.23 a 0.200(0.842)3.440(0.001)2.44 ± 0.29 5.26 ± 0.43 a 0.543(0.588)3.351(0.001)
2.2 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内收、外展、前屈、后伸等运动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表3 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61 61内收119.33 ± 5.41 116.53 ± 5.42 2.856 0.005外展169.28 ± 5.43 166.49 ± 5.41 2.845 0.005前屈165.23 ± 5.33 162.48 ± 5.39 2.833 0.005后伸52.33 ± 5.43 49.54 ± 5.42 2.738 0.007
2.3 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脑水肿、失血性休克、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时易发生异常出血并发症。针对此类患者,在积极采取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治疗干预的同时,联合早期、详细化护理干预必不可少[8]。本研究发现,实施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其神经、运动功能恢复较为显著[9]。可见,护理人员在给予凝血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临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可解除患者在治疗恢复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传统护理中刻板化、常规化护理造成的再次出血,而给颅脑组织带来伤害[10]。联合治疗干预提升凝血治疗临床效果,促使患者凝血功能得以早期恢复[11-12]。患者通过早期嗅觉、声音、视觉等多感官刺激,有助于颅脑皮层神经系统进行深层激发,调动自身机体感知觉与意识功能的同时,强化神经兴奋性与脑组织网状结构的灵活性,重建神经元突出与神经环路功能。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肌肉、肢体等康复训练与活动,加速患者神经认知、运动功能恢复与好转[13]。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早期给予患者膳食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机体营养均衡,可提高机体免疫与代谢功能[14]。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体位的变换摆放,克服异常肌痉挛,避免长期局部受压,加速外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回流灌注的同时,强化肢体肌肉及心肌功能,阻止静脉血栓形成,达到预后康复效果[15]。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患者,在冷沉淀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促使其神经认知、运动功能改善,并发症降低,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