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3-08-11宁枫丽周波
宁枫丽 周波
摘要 产教融合是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案例分析,结合广西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实践,基于产教融合视角,阐述了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剖析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政策的指引下,校企双方应以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共建“双导师”团队、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汇聚校企双方的资源,构建可行性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 产教融合;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17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層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医学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双重挑战,如何在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医疗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产教融合视角下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有独特的特点,主要重在科研,贵在实践,难在创新。面对现有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瓶颈和问题,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引入了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标志着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主题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探索。陈瑞鹏认为医学技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存在“产”与“教”脱节地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思路[1]。徐新洲认为可以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层面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全要素参与育人、全过程协同育人、全方位融合育人的“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2]。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农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研究较少,仍存在一定的缺漏。因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视角,对医学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探究,探讨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策略,有效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产教融合视角下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不足,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
随着国家对医疗教育的重视,相关产教融合的政策也不断推进,为医疗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政策仍停留在宏观层面,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制度的管理主体是政府,政府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改革[3]。政府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定者,更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领导者与协调者,在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于责、权、利的相关规定较为模糊。政府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政策遵循,无法落实相应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措施等,导致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利可循的依据[4]。目前,在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组织架构不完善、合作深度及广度不足等问题,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如何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广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如何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2.2产教融合培养动力不足
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及学生等,这些利益主体间的目标追求也难以得到平衡。就校企双方而言,高校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企业主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校企合作中由于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主体地位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导致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与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该问题,雒国胜等学者提出,利益是驱动校企合作的动力,而分配机制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之源[5]。
2.3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专业素养等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出具有过硬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聘请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表现出校企双方在主体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但部分高校主要停留在一般性地签协议、挂牌、参观考察、简单实习等,没有深入将产教融合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导致学校落实政策不严,企业参与程度不深的情况。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高校遴选校外导师仍处于探索阶段,科学有效的企业导师遴选和培训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导师主要以研发产品为主,没有接受专业的师资培训,缺乏专业的授课教育经验,缺乏系统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缺乏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等,指导效果一般较差[6]。校内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研究表明,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程度较低,导师指导处于“形式融合”阶段[7]。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能动性,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是目前落实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重点。
2.5课程体系尚未健全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内在体现,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8]。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缺乏对企业真实需求的分析,缺乏与对口企业的沟通论证,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比例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导致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不足,学生实操能力弱,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致培养的研究生难以符合企业的需求,与产业需求脱轨。
3产教融合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3.1加强政策的指引
在国家深入贯彻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组织领导,规范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多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完善产教融合的法律体系,制定认定办法、配套支持、资助政策、绩效考评等政策制度,促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法可依,为研究生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地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统一认定符合产教融合机制的企业,积极投入财政资金支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多方合作平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协调促进多主体间的互利共赢。
3.2共建校企研合作平台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搭建多元化创新科研平台,充分利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科研基地、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方式,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打造集教学、生产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创业孵化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上海医药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张江实训平台项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运用真实的药物科研和生产项目实践等培训方式和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满足生物医药行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3共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高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结合企业提出合理性建议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实践模式等,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与综合能力[9]。协同创新中心以基础研究、产品研发、转化应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为任务导向,与协同单位资源共享、任务共担、利益共赢,持续增强协同效果,不断反馈优化协同目标,逐步提升协同维度,形成有目标、有导向、能评价、能反馈的创新运行机制。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各方利益,学习各方的先进之处,建立长期有效的共享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实践、创新创业的机会,把学生的科技实践经历与满足企业的实践技术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科技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以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4共建“双导师”团队
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形成校内、校外双导师团队。校内导师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突出专业知识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将基础知识引入科研创新过程,充分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外导师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职业规划等。校内外导师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共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行“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實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不同层次师资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方式,校内导师去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园授课讲座,实现师资队伍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质量。采用校外聘用、校内培养导师的方式,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10]。联合打造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和职业发展导师,逐步形成一支校企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3.5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是产业需求与课程体系建设一致,促进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包含专业研究方向的课程,而且要适当增加学科交叉性课程和实践应用性课程,构建“课程、科研、实训及孵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特色乃至学校办学特色,推动行业的发展。通过走访企业,主动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内容、进度等,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安排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发展潜能的高层次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共建协同育人联合培养基地
中心汇聚企业、科研院所、国外高校等社会多方资源,共同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包括专家学者的前沿论坛,知名企业的专业实践,中心课题的科研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合研究生培养。联合校内外导师,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导研究生学习国际最新文献,及时帮助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调整研究计划,鼓励研究生申报科研课题。以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并对学生创业团队实行项目管理制,组织开展“创业沙龙”“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引进企业家作为创业实践导师,同时申请政府支持建设学生创业园,从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场地等方面入手,鼓励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4培养成效
4.1创新培养模式
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作为核心共建单位,紧紧围绕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应用、艾滋病、地中海贫血、心血管疾病等区域高发特色疾病的防治需求,汇聚企业、科研院所、国外高校等社会多方资源,共同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和引领地方医用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国际创新机构等单位联合组建的非法人实体组织,在研究生培养上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
4.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自2013年起独立招收培养研究生,近10年,围绕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中心联合协同单位开展创新研发,取得了以下突破性成果:中心累计获得科研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62项,省部级56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其中特别贡献类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2篇,其中SCI收录261篇,总影响因子860.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6项,授权18项。主编著作、教材等7部。
5结语
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研究生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获益的同时,也在校企之间搭建了重要的桥梁,为医药卫生领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实现了互利共赢。然而,医学院校中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表面合作的阶段,如何将研究生培养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产业鏈全方位深度融合仍任重而道远。
*通讯作者:周波
基金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广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GY2022072)。
参考文献
[1]陈瑞鹏.产教融合视角下医学技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创新[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9):172-174.
[2]徐新洲.以“两融合”驱动“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70-72.
[3]顾永东,刘兆星,陆颖.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4):105-113.
[4]刘周,徐本川,吴向宾.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实然之思与应然之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9(S1):67-69.
[5]雒国胜,熊浩然.促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7):10-11+18.
[6]张桂荣.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德育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36-39.
[7]刘润泽,马万里,樊文强.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3):89-94.
[8]陈川.产教融合工作新思路——以厦门医学院为例[J].厦门科技, 2019(2):40-43.
[9]张春庆,侯志波,王钧,等.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1):83-86.
[10]覃琴,陈名松.导师制下“产教融合”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