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理论课教材《艺术学概论》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2023-08-1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象限教学效果重要性

唐 灿 灿

(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广东 珠海 519087)

然而该教材理论庞杂,对高校艺术概论教学带来一定挑战。通过教学观察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普遍对抽象理论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马工程”教材《艺术学概论》出版于2019年1月,近三年来关于艺术概论教学的研究成果,尚未触及该教材的相关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授课学生的实际感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该教材授课方式构成维度的重要性及学生满意度;通过“重要性-绩效”即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有效识别不同维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该教材的教学要求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IPA分析法是一种对产品或服务满意度进行分析的方法,1977年由Martilla等[1]提出,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的数据,通过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均值构建IPA象限图。IPA象限图是以重要性为横轴,满意度为纵轴,以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交叉点构建,通过横纵维度的对比分析得出改进策略。四象限分别是:重要性和满意度都高的优势区、重要性低满意度高的适度调控区、重要性和满意度都低的积极拓展区与重要性高满意度低的急需改进区[2]。将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相结合分析,可以为有效改善受众满意度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与珠海校区近三年来上过艺术概论课的学生(“马工程”教材2019年出版后,该课程改用此教材)。艺术概论课程是北师大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设计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珠海分校与珠海校区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珠海分校上艺术概论课的学生包括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学生为二本生源。珠海校区上艺术概论课的学生为非艺术类一本生源。

3.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两部分:①教学指标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此部分有25项指标,每一项分别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判断。此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按照自己对教学重要性的理解,分为“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非常重要”,按照自己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感知满意度,分为“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中立、4满意、5非常满意”;②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艺术类/非艺术类)、课程属性、学校等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教学效果的文献进行梳理,本研究量表借鉴了Cladera[3]、Rayyani[4]、Turkyilmaz等[5],McLeay等[6]、Sembiring等[7]、邢磊等[8]、马宏斌[9]、周强等[10]诸多文献中已验证过的成熟量表,整理出针对教材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现有成果,将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分为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技能、教材讲解、能力培养、考评方式六个维度。通过小范围预测试,筛选确立了25项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调查问卷。

4.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

调研小组于2022年4月6日至5月27日通过随堂与线上方式,对本学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学生,以及2020年以来上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随堂发放纸质问卷473份,回收473份;线上问卷发放到22个艺术概论课程微信群,回收问卷1 123份。线上线下共计回收问卷1 596份,剔除选项高度一致、单选问题勾选多项答案等无效问卷433份,有效问卷1 163份,有效回收率为72.9%。并对有效的1 163份问卷运用SPSS 21.0进行了数据分析。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

1.调研样本基本信息

通过问卷样本信息整理,运用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现将样本数据整理如表1。

表1 受访学生描述性统计

从1 163份有效问卷可以看出,受访学生中以女性居多,共有765人,占比为65.8%,体现出艺术类专业与师范院校的生源特点。年级方面,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学生人数,占比分别为34.6%、35.3%、22.0%与8.1%。专业方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比为39.9%,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比为60.1%。课程属性方面,艺术概论课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这些学生人数占比为62.2%,艺术概论课是学生的通识选修课,这些学生人数占比为37.8%。学校生源方面,珠海分校(二本)学生人数占比为73.2%,珠海校区(一本)学生人数占比为26.8%。

我当然想有一个女人。男人如果不去想女人,那他就不是他妈的标准男人。有一个女人和你厮混生活在一起,那是和没有大不一样的。你们这些常常和自己的女人吵吵嘴或者打打架什么的男人们,都是我羡慕呆了的人。你们幸福啊。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真是这样认为的。

2.信效度分析

(1)信度检验。信度分析通常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对重要性与满意度量表分别利用SPSS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教材教学效果重要性评价量表α系数为0.913,通常认为α系数在0.9以上,表明量表信度很高[11]。其中“E1按照课程章节授课”“E15对比了各种理论的含义”“E16 在课堂上介绍理论概念发展的背景或起源”,三题项的“项已删除Cronbach’sα值”分别为0.918、0.921、0.924,明显高于α系数为0.913,表明该题项与其余题项的内部一致性低,故将其删除。删除三题项对应的满意度题项后,教学满意度量表α系数为0.932,表明该量表信度很高。

(2)效度检验与量表评价指标筛选。基于上述结果,将对剩余22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检验该量表效度,即探索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成维度。经主成分分析后,KMO值为0.931,Bartlett的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表明各因子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好,适合做因子分析。经降维两次旋转后,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5的“E13教学方法合理、E22该课程的考评数量是适当的”两个题项。最终20个评价指标因子载荷值在0.490至0.798之间。经过方差最大旋转后,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4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率为65.083%。根据旋转后归类因子特征,将公因子重命名为“教学内容讲解”“教学技能”“能力培养”“考评方式”四个维度,旋转后因子载荷归类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教材教学效果评价维度因子分析结果汇总

3.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感知分析

经上述分析可知,鉴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技能、教材讲解、能力培养、考评方式六个维度,在此次实证中被归类为教材内容讲解、教学技能、能力培养、考评方式四个维度,即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级指标。如表3所示,运用描述性统计分别计算出四项一级指标重要性(I)与满意度(P)的平均值,以考查学生对该教材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一级指标的均值是基于表4各维度下二级指标的均值而来。由表3可知,四个维度的重要性均值(MI)为4.31,表明学生对该教材教学效果重要性仍有较高期待;综合满意度均值(MP)为3.59,低于4.31,MI-MP值为0.72,表现为不满意。MI-MP值代表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实际绩效,当MI-MP值>0时,表明重要性高于实际满意度,即为不满意。当MI-MP值=0时,表明实际感知与重要性相符,即为基本满意。当MI-MP值<0时,表明实际满意绩效高于重要性,即为满意。就该课程教学的一级评价指标而言,并未达到学生期望中的理想效果,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表3 教材教学效果一级评价维度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表4 教材教学效果二级评价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为进一步发现教学不足,表4以描述性统计分别呈现出的四个维度下各评价指标重要性与实际满意度的均值、标准差与排名情况。由重要性均值可知,在20项中,重要性均值在3.99~4.55之间,19项重要性均为4.15以上,占比95%,表明学生对该课程有较高期待。重要性指标排名前五的分别为“A8教学目标与教材的教学目标一致”(4.55)、“B3多种教学手段结合”(4.51)、“A6以教材为本增加深度和广度”(4.48)、“A4补充生动作品来讲解教材内容”(4.39)、“B5讲课条理清楚”(4.39),表明教师以教材为本,以多元化手段吸引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以广博的知识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并通俗有趣地呈现是学生对本门课的重点期待。在所有选项中,仅“D1课程考试的相关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清晰讲解”,重要性均值为3.99,体现了学生对考查能力的要求,不都是要考查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

就20项指标的满意度而言,均值在2.29~4.29之间,普遍低于重要性均值。满意度在4分以上的为“C2实践有助于理解和体验该学科”(4.29)、“A4补充生动作品来讲解教材内容”(4.05)、“B5讲课条理清楚”(4.05)、“B2解释得很仔细”(4.03)、“A2能突出教材中的重点”(4.01)五项,占比25%,且满意度分值普遍不高,表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较多不足。在4分以上的满意项中,仅C2为满意度最高值4.29,其余均为刚达标值4。而在所有二级指标中,仅C2的MI-MP值为负数,学生认为满意,表明学生对实践检验部分,仍有较大的兴趣与期待。

4.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IPA 象限分析

为更好地将重要性和满意度指标以散点形式放在象限中比较,故运用SPSS绘制IPA散点象限图。由数据可知,教学效果重要性评价的20项指标均值为4.321,满意度评价的20项指标均值为3.614,故选择重要性横轴4.321和满意度纵轴3.614为象限垂直相交点。再依据20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和满意度均值将其在图中依次定位,形成如图1所示的IPA象限图。

图1 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的IPA象限图

第Ⅰ象限为优势区,表示该教材的教学效果重要性指标和学生满意度双高。该区域表明可继续改善提升,在今后应发展为重点施教手段,充分应用延展学生的期待效能。落在该象限的指标有:“A8教学目标与教材的教学目标一致”“A4能够补充生动作品来讲解教材内容”“B5讲课条理清楚”“B3善于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A3能将教材中的难点讲解清楚”“A6授课能以教材为本增加深度和广度”“D3我认为该课程的考试方法适合该课程”“A1能将教材理论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虽此8项为双高优势区,但从各项均值可以看出,满意度仍低于重要性,表明教师的教法仍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间,且这一改进在教学效果方面呈现出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Ⅱ象限为适度调控区,表示学生认为该类指标在教学中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但教师教学安排效果还可以,因此学生满意度高,老师稍加关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落在该象限的指标有:“C2实践有助于理解和体验该学科”“B2解释得很仔细”“A7该课程与教材的相符程度”“A2讲课能突出教材中的重点”,表明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属性有较清晰的认知。艺术概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实践不是教学重点,因此C2的重要性不高。但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去落实理论教学内容,可以获得学生较高程度的认可。B2体现为学生对老师教学技能的期待,老师应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且能细致地诠释。A7、A2体现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期待,结合该课程的属性与开课时间,体现出学生对该教材内容的重视。

第Ⅲ象限为积极拓展区,表示学生认为该类指标在教学中不是很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也不满意,重要性和满意度双低。在教学中,该象限指标可不作重点关注。落在该象限的指标有:“B4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D1课程考试的相关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清晰讲解”“D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考试”“A5充分讨论了该领域的当前发展”“B6课堂进度合理”。该象限指标恰好映证了I象限的指标需求。第Ⅰ象限的指标表明学生对该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有明确期待,期望能够学有所获。因此,Ⅲ象限中的形式要求并不那么重要。D1、D2的双低,是因为该课程为开卷考试,繁复的客观知识点可能在书本上不容易找到,所以学生不满意限定于书本客观知识的这部分考试内容。A5与B6互为映证,由于该教材理论内容较多,加上绪论共有11章27节内容,教师可能无法在一学期17周的教学周中完成所有的内容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内容安排进行适度调整。

第Ⅳ象限为急需改进区, 该象限指标表示学生认为在教学中很重要, 但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感知中非常不满意。该象限指标应为改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点突破口, 亟待重点改进。该类指标对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有着直接影响。落在该象限的指标有: “C1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B1富于启发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C3授课内容对个人实践有帮助”。该象限指标集中体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技巧的期待。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成为该门课程教学的短板, 学生的反馈提醒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论与改进措施

1.研究结论

(1)通过信效度检验,衡量该教材教学效果的一级指标最终落为4项:教材内容讲解、教学技能、能力培养、考评方式。其中教材内容讲解最为重要,方差贡献率为41.656%(表2)。就各指标“I”“P”均值来看,MI-MP值均大于0(表3),表现为不满意。表明该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改进必要性。

(2)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出各维度下有效的二级评价指标,共20项(表2)。就各指标“I”“P”均值来看,MI-MP值19项均大于0(表3),表现为不满意。仅“实践有助于理解和体验该学”获得学生的满意认可,MI-MP值为-0.02(表3),表明结合教学内容的实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认为“教学目标与教材教学目标一致”“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以教材为本增加深度和广度”“补充生动作品来讲解教材内容”“讲课条理清楚”,非常重要(表4)。对“实践有助于理解和体验该学科”“补充生动作品来讲解教材内容”“讲课条理清楚”“解释得很仔细”“能突出教材中的重点”比较满意(表4)。但总体上都未能达到教学的预期,仍有很大空间亟待改进。最不满意的为“课堂进度”问题,P=2.29(表4),表明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协调各章节教学内容。

(3)从IPA象限分析看,学生目前感觉较好的是“上课条理清楚”“能补充生动作品”,且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教材中难点解释清楚”,能够“以教材为本增加教材广度和深度”“能将理论联系社会实际”,且上课目标与“教材目标一致”。在考试方式上认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仍未达到学生理想预期,今后需要重点加强完善。该课程亟待重点改进的是教师理论教学的内容组织与方式问题。应有意识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C1),在理论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B1),且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授课内容对实践的帮助(C3)。教师稍加关注,可以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C2),教师对问题解释的清晰度(B2),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相符程度(A7),且能够有效地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A2)。教师不必刻意关注生硬的互动设计(B4),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查(D1、D2),以及在某个问题上过多的发挥(A5、B6)。

2.改进措施

(1)教材为本的教学形式创新。该教材的特点是艺术理论覆盖全面,理论体系复杂。研究发现,学生对教材内容讲解有着特别明晰的需求(第I象限和第 II 象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多元化地提供多类别经典艺术作品,将枯燥理论融入不同作品。作品类别依托学生专业属性,各类别应体现出差异化比例。艺术生可多引用各专业经典作品,以提高艺术生对理论的关注度。非艺术生可多列举历史经典作品,或当下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作品,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兴趣;②理论应回归生活,以人为本。艺术理论本身来源于生活,于艺术理论本质而言,最终都可回归生活。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无论列举何种作品,最终也应回归学生心灵,即该理论的效用性。如艺术创作理论,最终应回归到人人都可以运用创作的灵感、素材、情感、语言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如艺术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表现说等,最终可回归到艺术于生活的实际作用;③多元手段诠释理论。在现阶段教学中,教师基本可以做到以图片作品呈现并诠释艺术理论。然而,大量的图片例证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在内容组织中,可充分考虑调动多种形式,满足多种感官需求。如影视片段、音乐、舞蹈、情境表演、实物展示等。在90分钟教学中提供2~3种不同刺激方式,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课堂理论内容的关注,以更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④在情境中适时互动,增强理论内核的凝聚力。研究发现,生硬的一问一答式互动,并不能真正有效吸引学生对内容的关注,也无法获得学生的满意(第Ⅲ象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的主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适时适当加入互动,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被动回答转变为“我要说”“我想说”,方能增加课堂的理论黏性。

(2)专业赋能的实践创新。研究发现,学生对实践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可和期待(第Ⅳ象限和第Ⅱ象限)。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设计能够与重点艺术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内容,同时实践需立足学生的专业属性与主体属性。结合学生个人主客观条件,布置学生有可行性且能够施展专业性的艺术实践,并提供学生展演汇报环节。如传播、设计专业可布置城市旅游文创品的设计,并赏析;电影学专业可布置主题性微电影或宣传片的制作,并赏析;舞蹈学专业可布置主题性肢体动作的表达,并赏析;非艺术生可布置主题性手工艺品制作,并赏析。让学生立足各自专业与兴趣点尝试艺术表达,引导学生以不同类别艺术语言阐释各自作品的主题性,从选题到构思,再到创作到表达的全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艺术理论,从而增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对各自作品艺术性的阐释,本身也是对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认可与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的作品展演汇报,可以更好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激发对艺术理论的兴趣,进而激发对课程的兴趣。实践创新在于区分学生主体性的任务创新,让学生可以更自由发挥各自主体性。为学生提供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力、艺术构思、创造力,让学生围绕主题自由表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3)有趣有效的考评创新。考评方式会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教学效果。“有趣”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学生喜爱的考评方式。“有效”指考评方式充分融入教材教学重难点。研究发现,学生并不认为单纯考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多么重要,反而认为实践对该学科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第Ⅲ象限和第Ⅳ象限)。就目前艺术概论课程的考评方式看,期中考试为实践作品汇报,期末考试为笔试开卷,以书本为主。该种考试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可,D3位于IPA第Ⅰ象限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更好的将有趣的实践方式与艺术理论重难点相结合,让学生在以考核为目标的实践准备中,更好地融入体验艺术理论。如考查学生对艺术思维与艺术语言的运用,在做与讲中贯穿始终。将映现理论的艺术实践作为期中考评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的艺术爱好、对作品的鉴赏思维能力,激发以考核为目标的参与态度,能够增加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关注度,体验到艺术理论的指导性。当然,实践的内容设置同样离不开学生的专业属性与就业诉求。实践的内容依学生的主体性不同应呈现不同的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艺术理论的兴趣。期末开卷考试的方式,基于“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教材知识点的复杂细密属性,到书本中找答案,对于不认真读书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难度(第Ⅲ象限)。研究发现,期末考试应注重主客观题型考查的比例,除了书本的客观知识以外,基于书本理论的主观能力考查会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考评方式的满意度。

四、结 语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是目前艺术概论领域较具权威的教材,是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艺术概论课程的规定教材,也是国内众多高校艺术类考研科目的指定教材。该教材理论性较强,体系深广复杂,给采用其进行教学的教师带来一定难度和挑战。本研究基于IPA象限分析,指出采用该教材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考评方式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今后更好地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该实证方法也能为艺术类其他理论课程的实证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象限教学效果重要性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