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2023-08-10马宁

高教学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思政课程农业院校

马宁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培训,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多样化实现途径;创新评教机制,将价值引领纳入任课教师评教体系中来;实现内外联动,在全校范围内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36-05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standing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well as the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form a joint force in educating people, deepen teaching reform and encourage secondary colleges to explore ways to diversify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novat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orporate value guidance into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realiz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and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roughout the school.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form in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振兴和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知农、爱农、学农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像重视思政课程一样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提高思想站位,认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早起源于上海。早在2005 年,上海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教育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责任。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并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充分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此后学术界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的高潮。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成为指导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二是不同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而课程思政并非特指某类课程,指的是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过去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包括农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来说,由于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在实践中导致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孤岛”困境,思政课因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而陷于空转境地,专业课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引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非常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航向,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才能发挥思政课在价值观引导中“群舞中领舞”作用,同时凸显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在价值观培养中“共舞中共振”效应,从而提升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要处理好不同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3]”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设置大部分都围绕农学展开,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借鉴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经验,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符合农业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独特路径。

二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校所有课程,单靠教务处一家之力很难推动,只有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才能有效整合全校力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有必要在学校层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可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兼任,副组长可由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组员构成包括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研工处、团委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秘书处可以设在教务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类高校,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综合性大学或文科类大学那样强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撑,因而应特别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辅助作用,吸收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负责人进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并动员全体思政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来。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所谓全方位,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覆盖全校所有课程,教学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覆盖,全课程覆盖,最终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大好局面。所谓多层次,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尤其要针对主体学科的农学专业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做到农与非农不一样,本科与研究生不一样,大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立体化,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要聚焦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两大载体巩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覆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有方、组织有序、行动有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三  通过教育培训,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必须要使全体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而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政治责任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但其局限也很明显,即缺乏对授课对象专業的深入了解,即使是出身农村的思政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对农学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无法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与此相对应的是,专业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缺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的理论功底,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即使想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很难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切入点。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工作部、党校有必要联合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研修班,邀请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全校专业课教师分批次进行集体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使之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共建,深化与各学院的联系,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定期邀请农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工作部也可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青年学者论坛、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为了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高等农业院校可以探索开设联合课程与联合课堂。所谓联合课程是指思政课教师联合专业课教师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通识类课程,思政课教师从宏观角度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专业课教师则从中观和微观视角阐述行业领域的变迁与成就,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振效应。上海作为课程思政的发祥地,自2014年起,就酝酿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和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通识类课程,均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切,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4]。所谓联合课堂,是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围绕同一专题,通过分工协作,从各自学科视角分别进行讲解和对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如江南大学思政课教师在给该校食品学院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专门邀请食品学院教师进入思政课堂,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形势,使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了辩证法的精髓。

四  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多样化实现途径

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这三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分属不同教学单位,因课程定位和性质不同,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各类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学校应通过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多样化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是“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大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产生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程是否贴近自身思想实际,是否能够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求。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有必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可是面对动辄上百人的班级规模,去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农业院校的背景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就可显著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在讲授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时,一般喜欢以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为例,这种宏大叙事对于农学专业大学生来讲很难有吸引力,而教师如果以种子-植株-种子演进为例进行讲解,则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将党的“三农”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设大国农业、乡村振兴等思政选修课,都可以引起涉农专业学生的广泛共鸣,从而显著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负责综合素养课与专业课的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出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力争每个学院都能拿出几门课进行课程思政的试点,以点带面,最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覆盖每一门课。如外语课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可以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外访问时的英文演讲稿和新闻报道作为阅读材料,使大学生在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些重要片段翻译成外文,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体育课教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体育课中。艺术类课程可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声乐课可多多教唱红色主旋律歌曲。专业课程可将职业道德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如法学、食品等相关专业通过举办新生入学宣誓,增强大学生维护法律尊严和食品安全的职业使命感;植保、动科等专业可通过将动植物检疫与生物安全相联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专业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言传身教本身对大学生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

五  创新评教机制,将价值引领纳入到任课教师评教体系中来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学生评教。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感性阶段,即教师上课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是否通俗易懂、课程考核要求是否严格等,很少关注课程对自身价值观养成是否有帮助。二是督导评教。农业院校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教学督导都是由农学相关专业退休教师充任,由于专业局限,他们无法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传达的理论观点做出专业性的评判,对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评价大多聚焦于师生课堂表现,较少关注价值引领的问题。三是领导评教。高校领导干部大多数是教师出身,不仅业务水平高,而且政治素质比较过硬,领导评教对于督促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领导评教的局限在于无法覆盖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评价结果应用较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领导,对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1次课。校领导听思政课已经纳入各种评估检查范围,因而引起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对于听思政课之外的课程,教育部并没有相关明确的規定。虽然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都有关于领导干部听课的规定,但是由于日常行政事务繁忙,特别是对于“双肩挑”干部,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听课频次普遍较少,这就使得领导评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四是同行评教。专业相近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对于改进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也正是因为专业相近,大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大体上处于同一层次,难以相互启发。更为关键的是,与前三种评教形式相比,同行评教目前还停留在倡导阶段,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尚未就同行评教做出类似前者的硬性制度规定,由于相互利益的关联性,同行评教很容易落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俗套,难以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有必要创新评教机制,将价值引领纳入任课教师评教体系中来。高等农业院校应就领导干部听课出台明确的制度性文件,利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机,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研,加大听课频次,现场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务处可以出台文件,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编订教学大纲和教案时,应将价值情感目标加入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中。学校督导组要切实发挥课程教学的督导作用,将价值引领作为评价专业课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通过定期发布教学质量公报,督促全体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应重点安排具有思政专业背景的督导听课,重点考察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是否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督导在听自然科学课程时,应重点考察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是否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是否充分挖掘本学科领域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学有榜样、学有所获。校内各教学单位通过定期发布调查问卷和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并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  实现内外联动,在全校范圍内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协作努力,更需要内外联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主阵地。主阵地离不开主渠道,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和依托,主阵地就很难守得住。反过来讲,主渠道也离不开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通过日常教育来巩固,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来检验。主渠道通向主阵地,主阵地依托主渠道。只有把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确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进社团、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验,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打造成可以抵御任何错误思想侵袭的钢铁长城。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分批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并将入选课程纳入到优质本科课程统一管理。同时,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纳入到学校教改重点选题,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向全社会公开展示课程思政改革的最新成果。学校可以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先进典型表彰大会,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就高等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同时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教师工作部可以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定期举办专题研修班,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培训,还可以组织教师前往兄弟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此外,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高等农业院校的宣传部门应会同各二级学院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平台加以宣传报道,为其他院系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

[4]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思政课程农业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