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在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10冯文华李颖吉
冯文华 李颖吉
摘 要: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急需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人才。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与博物馆强强联合,在课程建设、教学环节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形成高职院校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系列举措,满足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馆校合作;高职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66-04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xposition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m. Taking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through strong cooperation with museums,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practices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lin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products, and forms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compou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museum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Keywords: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ersonnel training; museum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加快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满足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需求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新兴学科,普遍面临人才供求关系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突出问题,急需探索和培育满足文博事业和产业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通过与博物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需求的人才更具现实意义。依托浙江当地优质的文博资源,本文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力推进馆校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环节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高职院校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系列举措,满足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一 馆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一) 文化政策背景
早在2010年,文化部就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抓好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对艺术生产和艺术市场需求的预见分析决策能力、运用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指导发展的能力、开拓市场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培养一支精通文化工作、熟悉国际国内文化市场规则,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2019年底,司法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并在公开征求意见中明确提出,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国家鼓励从事文化产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参与相关人才培养,并为师生实践实习提供岗位[3]。国家从政策方针上对社会层面参与人才培养的鼓励和支持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浙江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大省,在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上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文化强省的新目标[4]。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对于推进浙江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浙江省在推进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方案,如2015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5]。2016年《浙江省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强调,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基于“文化创意+”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6]。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前博物馆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馆校合作夯实了政策基础。
(二) 博物馆职能深化与馆校合作
在诸多的社会文化力量中,博物馆毫无疑问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迅猛发展,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日益凸顯,教育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备受重视。2015年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7]。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强调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设计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8]。
浙江是著名的“文物大省”和“非遗之邦”,拥有非常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据浙江省文物局统计,截至2021年浙江省拥有420家博物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不仅为文物的收藏、展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近几年来,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育资源范畴加以开发和利用已逐步成为共识。2018年12 月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成立,参会高校博物馆最终达成“杭州共识”,标志着“校馆合作”的全面启动。
二 馆校合作高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浙江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因势而动,紧跟产业和时代的步伐。下文主要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浙经院”)为例,介绍其在馆校合作背景下,所开展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浙经院地处省会杭州,最早由世界 500 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创办,目前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也是首批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
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浙江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浙经院于2002年率先开设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下设艺术品经营与非遗文创两个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和创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浙江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随着文博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日益凸显,该专业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博物馆+产学研”的理念注入人才培养模式中,遴选当地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如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良渚博物院、杭州工艺美术馆和浙江恒庐美术馆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培养学生的文创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文创产品设计等有机贯穿起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举措。
(一) 利用文博资源,推动特色课程建设和教学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博物馆拥有藏品资源、展览资源、建筑资源和文创资源等特色资源。如果能合理地将这些资源融入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实操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浙经院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博资源,积极推动特色课程教学与建设。通过馆校合作,建设独具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和职教特色的系列课程,开展特色教学。
1)注重深挖和提炼独具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识课程宋韵之美,就是以最具浙江地域标识的宋韵文化为切入点,从宋韵的“绘画之美”“书法之美”“文学之美”“瓷器之美”“风物之美”“风范之美”等方面为学生讲授内涵丰富的宋韵文化,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2)对标社会新需求,聚焦产业新业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如与浙江恒庐美术馆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画廊管理与实务;与杭州工艺美术馆合作,共建博物馆文创策划与实务等,将课堂理论授课与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相结合,指导学生亲身体验瓷器、印染、雕刻等制作工艺,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文化体验有机融入教学,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立德树人。
(二) 以项目为导向,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除了开展必要的课堂理论教学外,将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实践项目导入课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除了本校教师参与外,还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或展馆负责人给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上的指导。实践项目下达具体任务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人不等,要求在规定时间(以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时数为准)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任课教师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辅导或线上答疑。
以植物染技艺与文创课程为例,在学期初课程将参加杭州科技交流馆举办的“迎亚运·展芳华”2023民间美术作品展的真实创作任务引入课程。以展促教、以展带学,邀请杭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红芳老师进行实践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按照参展的要求,组织学生精心选题、设计、画蜡、染色,最终文管专业师生共有八幅作品成功入选,得到杭州科技交流馆策展人的好评。学生在参展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提升了创意实践技能。
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会展创意思维、掌握文化会展创意技能,会展策划与实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同样注重与展馆实践项目和任务的对接。如对接浙江美术馆2022年举办的“红船女儿”特展,本课程通过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策展工作任务流程,涵盖了从展览策划与设计到施工布展以及后期资料的整理等各个阶段,这种“现场参与式”的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展览策划活动和执行的全过程,也让学生对展览策划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 其充满活力、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展呈设计和互动设计上展现出了“零零后”一代的特点,出现了很多广受好评的设计概念,如线上线下联动打卡、盲盒竞猜等游戏互动,巧妙提升了展陈的整体效果。
(三) 以文创产品和比赛为依托,提升创新创意技能
创新创意产品開发是馆校合作落实落地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专业设计方面的人才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又需要借助博物馆相关专家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根据教学计划导入课程教学。
以盘纸与文创课程为例,通过聘请杭州工艺美术馆内的盘纸非遗大师严美娟老师授课主讲,不仅传授学生盘纸的非遗技艺,而且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盘纸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产生了一系列以工艺美术馆藏品为创意来源的优秀盘纸作品。这一过程既宣传和推广了美术馆的藏品文化,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专业师生还积极参加博物馆组织的文创设计大赛以及策划方案征集活动,如参加杭州工艺美术馆承办的“宋韵迹忆”文创设计大赛、浙江博物馆“宋韵展览”提供策划方案等,这些创意实践活动,拓宽了高职专业教学的实施路径,训练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强化了实操能力,同时也为博物馆带去更多的创意资源和创新构想,从而使馆校合作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三 结束语
在馆校合作方面,浙经院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和文创策划有机串联起来,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浙江省大学生互联网+”以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等比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就业能力与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馆校合作起步晚、时间短,在合作目标、职责分工以及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建设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优化。一方面,馆校双方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职责,开展针对性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搭建对接的沟通机制,签署合作文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进行活动时间与空间规划,以便双方为教学实践活动做好准备,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互助互补的联动机制。博物馆除了向高校推介展览和专家讲座外,也可以尝试向合作高校开放博物馆部分陈列展览的智慧应用平台,实现博物馆在展览信息以及知识方面的共享,如苏州博物馆与当地的高校就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9]。此外,同时,合作双方还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在馆校合作的机制下,教学评价和反馈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也是检验馆校合作育人成效的关键。
总之,馆校合作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博资源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之路的一次有益探索,也将对我国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7-04-21).https://www.gov.cn/xinwen/2017-04/21/content_5187654.htm.
[2] 毛璐璐.馆校协同文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3):1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EB/OL].(2019-12-13).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12/e9c9d9677e44
4915af5a945a11cdf728.shtml.
[4] 省发展改革委 省委宣传部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2021-06-30).https://www.zj.gov.cn/art/2021/6/30/art_1229540815_4673572.html.
[5]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5-04-27).http://tzcj.hangzhou.gov.cn/art/2015/4/27/art_1603992_29627060.html.
[6]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10-11).https://www.zj.gov.cn/art/2016/10/11/art_1229540818_4667129.html.
[7] 博物馆条例[EB/OL].(2015-03-02).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3/02/content_2823823.htm
[8]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1-05-24). http://wwj.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bwgzwj/202105/t20210524_2176661.html.
[9] 王振,王文藜.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创意,2016(3):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