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汉英交替传译»教学改革

2023-08-09

现代英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译英口译黄河流域

徐 洋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 引言

根据时代发展,“翻译”可以重新定义为“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1]。 依托项目的学习(简称“PBLI 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验式学习、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模式[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基于此的«汉英交替传译»教学改革,旨在将翻译项目引入翻译课堂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翻译能力。

二、 课程文化自信资源挖掘

«汉译英交替传译»,为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三年级专业课。 翻译学科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综合能力,又要求学生对本国国情、价值观、公序良俗和传统文化了然于胸。 文化自信对培养汉译英翻译人才而言,不能说非常重要,只能说必不可少。 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实现品德塑造与专业学习的无缝对接是当代翻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通过文化自信资源挖掘和要素融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有望在新时代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力军。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程旨在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国策与区情解读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汉译英翻译项目实践。 本课程特别依托“项目式教学”,设计“国策与区情”模块,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和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资料作为教学资源,采用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9 次翻译项目,构建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真实口译活动。 通过译前准备,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话题知识,内容涵盖“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等,对学生具有显性引导和隐性塑造的功能,引导学生关心重大国家战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塑造、专业学习与回报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 课程品德育人目标

(一)培根铸魂

通过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公序良俗的学习,尤其是黄河文明,让学生讨论中华民族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价值塑造

通过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材料,结合«理解当代中国»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部分章节中英资料,掌握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同时,加强政治导向,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

(三)和谐共生

一方面,通过学习外文材料,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 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模块学习,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服务社会

通过学习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大产业”,旨在加强对本地区区情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地方,回报社会。

四、 教学内容和环节

本课程既注重专业育人效果,又强调德育教育、品德塑造。 从专业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就是把汉译英交替传译的口译技能传授给学生,配合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环保、文化、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口译词汇和方法。 从德育教学内容来看,本课程依托“项目式教学”,通过选取合适的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达到品德锤炼的效果。 教学内容与环节安排详见表1、表2。

表1 进度安排

五、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了“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此教学模式,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模块教学法。 本学期共设计8 个模块,涵盖汉译英交替传译的知识和技能等,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口译主题,并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文化自信融入。

第二,情境教学法。 构建真实口译项目场景,设计真实情景,还原口译前、中、后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真实口译活动。

第三,项目教学法。 既利用“项目式教学”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大量案例素材,又通过课堂上形成的案例素材进一步研究教学实效。

第四,自主学习法。 学生需要在每次翻译项目展示前进行自主译前准备,项目展示结束后自学专业术语和重要词块,并体现在最终的«翻译项目总结书»中。

第五,合作学习法。 设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翻译项目,提高学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全班同学分成9 组,1 人为组长,根据翻译项目不同程序进行分工和全过程项目跟踪,体验口译前、中、后全过程。

六、 考核方式

(一)课程总成绩考核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检测和阶段性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更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日常学习效果。 本课程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小测、作业(口译录音、词汇积累)及课堂表现、翻译项目、校园翻译实践活动等。

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的有效评价和考核,目的是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做结论性评价。本课程期末采取现场口译的考试形式,以了解学生对口译技巧的掌握情况和汉译英能力。

课程总成绩: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中过程性评价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具体构成如下(表3):

表3 考核成绩表

(二)翻译项目考核

翻译项目考核采取“三位一体”考核法,即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项目报告三项共同构成,满分100 分,占平时成绩的50%。 具体如下:首先,小组课堂展示时,教师将根据小组现场口译效果进行打分,并在课堂进行点评,占该项成绩40%;其次,教师将打分表及参考答案分发给其余小组,每组一张,核算平均分后为学生互评成绩,占该项成绩40%;最后,在展示结束一周内,小组提交项目总结书,教师将根据资料准备情况和学生反思情况打分,占该项成绩20%。 打分表(表4)格式如下:

表4 口译活动现场打分表(第 组)

七、 结论

服务学术,回归课堂。 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语言基础和语言素养,能准确进行双语表达;了解英汉语言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中心。 教师在顶层设计阶段,通过严谨的设置和巧妙的构思,设计教学大纲和实施细则,涵盖教学育人全过程。 同时,“项目式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以小组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专业学习,德育融入。 «汉英交替传译»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交替传译的使用场合、基本流程、职业规范、训练技巧以及汉译英的难点和突破方法等。 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国策与区情、环境保护、教育历史、旅游文化等翻译主题,每个主题对应相应的技巧训练,如听辨、笔记、综述、数字等。 同时,翻译项目的选材均来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关心重大国家战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加强学生服务地方、奉献国家意识,在强化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融入文化自信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汉译英口译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汉译英参考译文】The Inner World of a Great Man (Excerpt)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On Home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浅谈汉译英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