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空间介词的语义关联性研究
——以under 和below 比较为例
2023-08-09梁彬
梁 彬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一、 引言
“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使用频率很高”(王勃然,2007:4)[1]。 但是介词的语义网络十分的复杂,各义项之间零散而没有系统,规律性不强。因此,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水平学习者,要想完全掌握多义介词并非易事(蔡金亭、朱立霞,2010:1)[2]。屈琼、刘云飞、卢东阳(2017)在梳理2000~2014 年国内介词研究时发现,介词语义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研究介词语义的多义现象、空间结构和隐喻发生的机制。 介词研究缺少从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研究介词习得和教学的文献[3]。
心智哲学的领军人物塞尔(2007)指出:“语言的认知是从心智的认知中导出的。”[4]因此,“在我们能够阐明语言的性质之前,必须将先于语言的心智能力搞清楚”(邱慧丽,2006:46)[5]。 由此可见,通过研究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来理解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心智哲学为人们理解介词语义,特别是近义介词区分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广阔的思路。
鉴于此,文章尝试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对近义介词under 和below 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两个词语义的关联及其背后的心智解释,并希望以此为介词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 语料收集及分析
文章所有数据和实例都来自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 文本中检索到14108 条含有under 的语句,107442 条含有below 的语句,并按频次列出两词100 个常见名词搭配。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under 比below 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主要是因为其语义更为广泛。
(一)介词under 和below 空间域的关联性
1.空间域的相似性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介词under 和below 在空间域存在相似性。 两者在静态上都体现为射体处于比界标低的位置;在动态上都体现为射体处在比界标低的位置运动。 两者在用法上具有一致性,可以互换使用。
2.空间域的差异性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介词under 的定义为“something that is under something else has that thing directly above it or covering it”而below 指的是“in lower position than something else, though not always directly under it”。
(1)She had a T-shirt on under her sweater.
(2)His apartment is below ours on the left.
例(1)、(2)证实under 所指位置更为接近界标,甚至和界标直接接触,多指垂直下方,有覆盖之意,而below 则强调斜下方。 因此,介词below 和under 在表达空间距离上有差异。 就“低于”这一概念,below 比under 有着更低、更大的范围。
此外,under 和below 在空间域中另一个重要差异体现在,under 可以描述射体与界标接触的状态,当界标为三维平面时,under 体现了“覆盖”之意。
under 和below 在空间域中都可以体现出射体比界标低的位置或在比界标低的位置运动。 但是below 和under 在表达空间距离上有细微差异。under 指正下方,而below 有着更低、更大的范围。
(二)介词under 和below 抽象域中的关联性
1.抽象域中的相似性
(1)数量域
空间域中的“低”与数量域中的“少”联系起来,形成了“数量少为下”的隐喻映射。 在本研究语料中,两者都可以在人数、比例、价格等方面表示射体“低于”界标。
(2)时间域
空间范畴是时间范畴存在的基础,因为空间关系最容易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借助空间关系这一载体,人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 因此,空间方位介词通常可以表达时间概念。
(3)社会域
根据语料统计结果,介词under 和below 都可以表达射体在级别、地位或条件上“低于”或者“劣于”界标。
2. 抽象域中的差异
空间域是各种抽象经验得以概念化的基础,因此,当从空间域向抽象域隐射时,under 和below 在空间域中的差别使得两个介词显示出不同的语义拓展路径。 under 可以表达“控制”“影响”“承受”和“隐藏”的概念,而below 则强调“分离”。
(1)控制
在分析under 后常见的100 个名词搭配时发现,排名第一位的是control,其频次达到5855 次,其次是oath(频次1550),leadership(频次1241),rule(频次1191),supervision(频次1065),contract(频次1003);而below 一词却没有类似的控制概念搭配。
(2)影响
影响是强度更弱一些的控制。 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分析under 的常见名词搭配,本研究发现under 体现的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比如pressure(频次6885),stress(频次1550)等。
(3)承受
通过分析常见名词搭配,under 一词后常跟fire(频次2136),weight(频次1938),attack(频次1138),threat(频次754)。 因为under 一词在空间域中有“覆盖”之意,因此在语义拓展时,under 可以引申出“承受”的意义。 这些抽象名词被赋予了重量,“覆盖”到主语身上,由此主语要“承受”争议、重量、攻击或威胁。
(4)隐藏
隐藏这一概念也来源于under 空间域的“覆盖”之意,当界标被描述为一种可以覆盖射体的平面时,界标便被隐藏在射体之下。
(5)分离
介词under 的空间意义体现了射体低于界标,并有可能覆盖界标,因此在其词义拓展上便可以表达与“控制”相关的意义。 与此相反,介词below 所体现的射体距离界标较远,它的隐喻拓展有着不同的特色。
在数量域中,介词below 比under 有着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 本研究分析了介词below 和under后100 个常见的名词搭配,从而发现below 后接的数量概念词汇更为丰富和多样。 其原因在于below所体现的射体与界标较远的距离蕴含了分离的概念,因此更适合描述垂直方向上的差距。
通过隐喻映射,under 与below 在空间域中的关联性拓展到了抽象域。 under 和below 都可以表示射体数目“少于”,时长“短于”或者地位“低于”界标。 同时,两者也存在差异性。 under 可以表述控制、影响、承受和隐藏的概念;而below 则体现出分离的概念。
三、 语义关联性的意向性解释
(一)相似性:最初意识与反思意识
李恒威指出,人的意识包括身体的一切级别、一切类型的体验,意识可分为原(最)初意识体验和反思意识体验。 介词的空间意义可看作感觉或最初意识,抽象意义可以看作为感受或反思意识。 语言就是对以意象为形式的反思意识体验内容的表征[6]。
基于两个物体的垂直相对位置,语言主体获得关于under 和below 的最初意识体验,如两者都描述“处于下方”的位置,语言主体将空间垂直相对位置与时间域中的少于,数量域的少于,社会域的低于相结合,找出了两者相对位置的联系,通过反思,得到了under 和below 两词在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的反思意识体验CE2,从而完成了空间域向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的映射。
under 与below 有相似的垂直空间感觉(在下方),在时间域、数量域、社会域中,语言主体注意力定位到垂直空间的上下关系,根据已知的上下关系选择时间短、数量少、地位低为下,由此,在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中相似的感受形成。
(二)差异性:意向性
意向性一词源于哲学领域,是刻画心智状态的基本概念。 意向性由两部分组成,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 意象态度细分为三个次范畴:心理状态、心理估量和心理取向。 语言主体表达相同或相近、相似的内容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差异势必也在语言的表征上留下烙印。 因此,under、below 在抽象域中的差异性要从意象态度上找原因。
1.控制与影响
当控制、影响、压力、威胁、争议等出现并被人感知时,意向内容就已经产生。 意向内容受到主体的意向态度处理。 具体表现如下:
从心理状态分析,根据不断重复发生的身体经验,“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体力上影响某人或某事的能力,有赖于人们比所要控制的事物位置高而且客观上比较接近所要控制的事物。 因此主体会感受到压迫感、害怕、无法挣脱等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低于对象,且位于正下方,接近于对象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常态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当压力、影响、控制、威胁争议出现后,主体参与其中,关注到压迫感、害怕、无法挣脱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位于对象正下方的心理估量,因此主体找到了这一系列意向态度与under 的空间意义“相似性”。 在空间关系上,介词under 比below 指示的空间距离更近更直接,under 的空间意义强调射体处于参照物的正下方。 与below 相比,距参照物的距离也较近,压迫感强,活动范围较小,相对固定。两者所处的情景、状态、境况的相似性导致了主体选取under 这一空间介词,形象地表述主体对控制、影响、压力、威胁的感知,刻画出感知所引发的心里感受。
2.承受
当争议、威胁等意向内容出现并被人感知后,主体产生如下意向态度:
从心理状态分析,主体会感受到被笼罩于争议、威胁之下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被覆盖在对象下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形象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联系到under 与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under 的“覆盖”之意,从而选取under 表达主体的“饱受争议、胁迫”的意义。
3.隐藏
意向内容产生后,主体(whites, Americans,they)出现以下的意向态度:
从心理状态分析,主体感受到不被人所知,被掩盖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完全覆盖于对象之下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责备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联系到under 与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under 的“覆盖”之意。 最终选取了under 表达出“在法律的掩盖下”“在思想的伪装下”和“台面下的交易”的意义。
4.分离
从心理状态分析,主体感受到疏离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远低于,分隔于对象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常态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联系到under 与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below 的空间距离远于under。 最终选取了below 表达垂直方向上的差距,体现了远离、分离的意义。
四、 结论
文章从under 和below 两个近义介词的关联性入手,首先利用语料库描述与分析两者在空间域和抽象域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表1 所示);然后,利用心智哲学对两者在抽象域中的关联性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强调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重要机制。 心智哲学语言观强调语言主体的感知和感受是语言形成的前提。 under、below 有相似的垂直空间感觉(在下方),两词通过隐喻映射,在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中形成了相似的感受。 同时,心智哲学提出要将研究主体意向性的认识纳入隐喻的研究。 通过意向性分析,相对below、under 可以更形象地表述主体对控制、影响、压力、威胁的感知,刻画出感知所引发的无法抗拒的心理感受;同时,在表达“在法律的掩盖下”“在思想的伪装下”和“台面下的交易”的意义时,under 可以刻画出主体不被人所知,被掩盖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below因其强调疏离的心理状态,是表达分离概念的不二人选。
表1 under below 语义关联性及其心智哲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