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傈僳族村庄三厂局

2023-08-05刘春花

大理文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刀杆傈僳族布衣

●刘春花 文/图

在苍山西坡、漾濞江东岸的深山中,有一个原始而神秘的傈僳族村庄,名叫三厂局。金盏河从三厂局穿流而过,河的两岸,绿树丛中,掩映着一户又一户傈僳族人家。

据说,三厂局因曾有三个盐厂、一个保盐局而得名。走在村庄里,还能看到一堵堵残缺的、布满青苔长着杂草的古老石墙,一块块垒起的或倒下的石头,正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繁荣与沧桑。

过去,三厂局山高路远,当地人生活在交通阻隔、人烟稀少的村子。传统的农耕文化一代又一代在三厂局延续着,古老的婚丧嫁娶习俗,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在这里保留着,令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十分向往,想亲抵三厂局,体验原始而神秘的生活方式,感受傈僳族坚韧、勇敢、奔放的民族气质。

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帮扶下,通往三厂局的道路变宽了,原先的土路全程进行了硬化,三厂局不再是难以抵达的远方。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每年都会浏览和挑选着一些记者和摄影师关于漾濞的照片。其中,三厂局的石头房子、火草布衣、爬刀杆、金盏河,还有能歌善舞的傈僳族女子……这些美好的画面,无数次映入我的眼帘,钻进我的心底。以至于第一次踏上三厂局的土地,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石桥、溪水,还有那最为独特的石屋,都充满着无限诗意,又不失人间烟火。小溪边上开满花儿的百年山楂树,见证了多少美丽的爱情。今夜,或许就有一个青涩的姑娘,身着火草布衣,在山楂树旁等待着她心仪的阿哥,上演一场“山楂树之恋”。

村子里每户人家的房子,主要的建筑材料都是金盏河两岸的大青石。石头砌的住房,石头砌的圈,石头砌的柴房,石头砌的菜园。听村里人介绍,他们居住的房子用石头垒砌的原因是因为当地的泥土是泡土,不粘黏,用来垒土墙不牢固,于是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随处可见的石头来垒墙。既解决了建盖房子的主要材料来源,又为平整耕地清除了障碍。这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石头垒砌在一起,每一面石墙都是独特而不重复的。石墙、青瓦、木门木窗,浑然一体,古朴而自然。

我尤其钟爱其中一户人家地边上高高垒起的一大溜石地埂,前面是一块小菜园,菜园周围拦着的篱笆上爬满已经干枯的藤蔓,错落有致,成了天然的装饰。石埂在篱笆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鸡鸭在林间啄虫子。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它们正在高山草甸上悠闲地晒太阳、吃青草。核桃树下,老人蹲坐在那儿抽着旱烟,摆着“龙门阵”,我们也凑过去,听老人们讲述三厂局的前世今生。

核桃树旁有一个老旧的碓臼,布满了岁月刻下的印痕。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上一块圆锥形的石头,这块石头就是碓锥,碓锥的下边是碓窝,又叫石臼,上粗下细,由大青石雕凿而成。用脚不断踩另一端,碓锥连续起落,碓窝里的食材就在一起一落中打成了。村民们用碓臼舂糙米、杂粮和面粉,也用来打糍粑。每到春节前夕,是碓臼最忙碌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碓臼上打糍粑。不把每家的糍粑打完,它是不会消停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取代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碓臼,农耕时代老百姓常用的一种生活用具,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消失在了时光里。

说到三厂局,最有名气的要数火草布衣了。火草布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农耕文化遗存,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火草布的原材料来自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子,叶子能做成衣服,听着就觉得神奇。以往就我的认知,天然的材料只有棉、麻、蚕丝之类的可以织成布做成衣服。这种能将叶子纺成线织成布的材料叫火草,火草在中草药书中称为牛耳朵火草,有解毒和清肺的作用。火草叶片和根部长满了白色的绒毛,采摘下来晒干后制成打火用的火绒,古代用燧石取火时,用它作为引火的易燃物,因此起名为“火草”。

编织火草布衣

三厂局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7%以上,夏秋季雨水多,气候湿润。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同胞,身穿火草布衣,不仅冬暖夏凉,还能驱寒除湿,消灾减病,延年益寿。有专家研究发现,火草纤维含有蜡质,使得火草布具有光滑的表面和不浸润水的特殊性能。舒适透气、冬暖夏凉,这得益于火草纤维的中空结构和不浸润性,使得火草布对空气中的水分子吸附能力较差,保持了纤维内部较好的透气效果。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人来说,火草布衣是最为珍贵和高级的服饰,是其他材质的服饰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当地的传统习俗中,婚丧嫁娶、重要节庆活动都要穿火草布衣。傈僳族人一辈子至少要有三套火草布衣,一套小时候穿,一套结婚的时候穿,一套死后穿。

在三厂局,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织布机,每个傈僳族妇女都会制作火草布衣。女孩子十几岁就开始织火草布衣,准备自己的嫁衣,成家后为老人、孩子和丈夫织火草布衣。在傈僳族村寨一直流传着“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穿”的谚语。

除了三厂局,在中国西南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传承着祖先留下的纺织火草布技艺。据文献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已有500 多年。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令世人震惊和称奇的火草布。

火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西南地区海拔1800—3200 米的沟箐和松林间最常见。三厂局附近没有火草,村民们要翻越苍山,到苍山的东面,大理和洱源地界采摘火草。每年的农历六七月份是火草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也是采摘火草的最佳时节。每年这个季节,三厂局的傈僳族男女相约成对,翻山越岭去摘火草。

眼看他们把采摘回来的火草漂洗过后,撕下火草叶面上的白色绒衣,边撕边搓捻成线。洗好的火草叶半小时后必须开始抽线。抽线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技术活。火草叶背面有一层白色的绒毛,掐去叶尖就会露出绒毛线头,轻轻一搓,绒毛就裹成了线,再一搓一拧,主叶脉一边的绒毛全抽成了线,接着抽主叶脉另一边的绒毛。把抽出来的线绕到线锤上。每个线团重2—3公两是最佳大小,线团再大就不便于纺织。抽线、绕线是一项十分费时的活计,即便是熟练的傈僳妇女,一天也只能绕出两卷火草线。绕好的火草线放在梅子水里浸泡一夜,然后把线团挂在通风处晾干,晾干后的火草线放在梭子里,妇女坐上织布机,用脚踩动脚下的圆木,圆木带动架机一上一下把穿好的线平均地进行分配,排得整整齐齐,织布者把火草线放到中间,然后再踩一下脚下的圆木。来来回回之间,一根根绒线慢慢编成了一块柔韧的火草布。等日后再用织好的火草布缝制成衣服、褂子、腰带、挎包等,成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的展示。用火草缝制的物品还会越洗越白且厚实严密。

亲眼看到从采火草、抽线到织成布,最后做成衣物,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件织品都倾注着织布者的心血。傈僳族妇女平时要干农活,做家务,只有在下雨天和晚上做火草布衣。一个人一年能织出一两件火草布衣算是手脚麻利、技艺娴熟的。伴随着媒体的宣传和旅游业的发展,三厂局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火草布衣不再只属于傈僳族男女的盛装,一些外地游客对火草布衣也情有独钟,与傈僳族女子定制火草布衣。如今,一件火草布衣价格在1000 到3000 元之间。然而,看似价格昂贵的火草布衣与她们的劳动付出是成正比的。

农历二月初八,在三厂局刚好遇到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这一天,傈僳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三厂局村民小组的活动广场,举行盛大的爬刀杆活动。前来观看爬刀杆活动的还有十里八村的乡亲,现场人山人海,无比热闹。会场中央,矗立着一架高3 丈6 的刀杆,象征着一年360 天平安吉祥,刀杆上绑有36 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凡在有3 或6 的地方,两刀交叉成“X”形,形成一架让人毛骨悚然的刀梯,刀梯顶端拴上绳子向两侧地面拉直固定,确保刀杆稳定。两根刀杆都用红纸包裹,刀杆周围绑有松毛,插着香,刀杆顶端插着两面红旗。

上刀杆前,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穿着火草布开衫的傈僳族男子光着脚,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在进行祭祀,祈求平安。随后,男子纵身跃起,赤脚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一步一步往上攀爬。每上一层,他们都口念祝福语:“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看着他们双脚踩在寒光闪闪的刀刃上,现场观众仰首观望,看得胆战心惊,他们却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当爬到“刀山”顶时,现场观众为他们高声喝彩,掌声持续响起。看着一个个傈僳族男子毫无畏惧地爬刀杆,他们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人们对傈僳族男子叹服之时,接下来的一幕简直让人惊讶到目瞪口呆:一名女子也爬上了刀杆,动作娴熟地成功登上刀杆顶,又轻快地返回到地面,皮肉无一损伤。女子获得了比男子们更加响亮和长久的掌声和欢呼声。

上刀山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绝技表演,通过上刀山下火海和祭祀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五谷丰登,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

岁月的车轮碾过一个个春夏秋冬,流年的轮回送走了无数晨起暮落。任时光如何变幻,在三厂局,傈僳族女子的勤劳和质朴依旧,傈僳族男子的勇敢和执着不变。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留存着历史的痕迹,延续着祖先的习俗,传承着祖辈的技艺。男耕女织,牧羊种地,过着属于他们的自在日子。

刀杆节

猜你喜欢

刀杆傈僳族布衣
布衣发明家毕昇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布衣”陈琮英
轧辊车床刀杆支撑系统的结构改进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立式铣床直齿铣刀固有频率研究*
热装加长刀杆/刀具系统轴向夹持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