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结伴养老模式探析

2023-08-04袁樱麦嘉淇陈杼航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

袁樱 麦嘉淇 陈杼航

摘要: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家庭养老压力增加,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都希望老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但他们面临着结伴养老保障体系缺乏、结伴养老信息不对称、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等问题。本文结合广东省M市的养老模式,基于活动理论对结伴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结合老年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掘广东省M市结伴养老模式本土化的平衡点。

关键词:结伴养老;活动理论;养老模式

目前,中国步入加速人口老龄化阶段,且基数巨大,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大国之一。中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中,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解疑释惑。因此,需要切合时宜地拓展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辅助传统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养老条件和养老服务。在缺乏市场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供给的地区,结伴养老作为一种符合中国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低成本社会养老模式悄然诞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特别是留守、独居、寡居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结伴养老是指生活在一个城市或社區的志趣相同的老年人从自身意愿出发自愿组成结伴养老群体,彼此照顾、互相联系,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点融会贯通、合二为一的一种结伴不离家的养老模式。白华(2016)认为未来城镇养老的重点不是解决老年人生活费用的问题,而是解决失能、空巢老人的照料和临终关怀这一养老的本源问题,老人需要的不是子女给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子女在身边的陪伴,解决老人空虚孤独的问题。[1]这种情况下,结伴养老成为继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之外的第三大养老模式,成为当下大家积极尝试、探索的热门话题。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M市的结伴养老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分析,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活动理论为基础,从M市的结伴养老模式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为老年人在结伴养老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鼓励老年人踊跃参加团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社会生活,为缓解M市养老压力提供新思路。

一、M市结伴养老现状

据统计,广东省M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0.04%,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14.41%。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足,也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将因退休或丧偶而失去的角色换成新的角色,从而最大限度地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2]如活动理论的理论假设所述,让老年人保持高活跃度,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对于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是广东省M市结伴养老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睦邻友好,多模式发展

目前,在广东省M市常见的结伴养老模式有趣缘式结伴养老和地缘式结伴养老两种类型。趣缘式结伴养老和地缘式结伴养老具有有效缓解养老压力、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等优点。这种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符合客家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适应M市未来养老的新方向,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3]

(二)颐养天年,多元化养老

老年人在脱离工作生活后常常会感到空虚,老年人希望有能够聊得来的人常在一起聊天、娱乐等。走访发现,在M市公园活动的大部分老年人是在一起下棋、唱歌、运动等。每天都会去公园“赴约” 的杨阿姨讲述了对于养老的看法,她说:“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但是各种电子产品老年人看多了对眼睛、对腰腿都不好。之前整天在家和老伴四目相对闷坐着,做什么都不顺心。现在我每天按时出门和这些兴趣相投的朋友聊聊天,在公园打打扑克透透气,心情也就舒畅多了。” 通过访谈发现,老年人希望继续回归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缓解老年人养老与社会发展不相容心理的产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项目,让老年人更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三)邻里相助,传承文化基因

广东省M市是世界客都,客家人保留较为传统的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客家地区标志性的围龙屋,造就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文化特点,使居住在围龙屋中的老年人客观上形成了结伴养老模式。客家伦理文化为结伴养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使得结伴养老在M市得以生根发芽。结伴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多了亲近的人,让生活多了一份保障。在对广东省M市的颐爱养老院院长进行采访时,梁院长说:“M市的养老水平发展空间比较大,但发展模式存在较多弊端,不利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此结伴养老成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不仅满足了传统居家养老老人的愿望,而且缓解了居家养老的不足。[4]

二、M市结伴养老的发展困境

结伴养老作为尚在探索中的养老模式,其具有运作成本低、养老服务供给效率高等特点。充分利用新模式解决老年人困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结伴养老模式的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在各地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保障体系缺乏,易引发养老责任风险

结伴养老作为理想的养老模式,需要本土化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由于广东省M市的结伴养老现阶段仍处于摸索阶段,其运作与发展的保障体系还未完善。结伴养老保障体系和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结伴养老模式的社会价值因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障而无法完美呈现,会给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带来现实问题的困扰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使得不少老年人难以维权,个人权利缺乏保障。因此,结伴养老在一定程度需要健全结伴养老保障体系,规避易引发的养老责任风险,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有法可依的结伴养老环境。

(二)信息不对称,易导致助老资源浪费

结伴养老规模目前较小,大多数为三五成群自发组成结伴养老队伍。这部分成员占结伴养老比例中较少的一部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大部分老年人对结伴养老这一模式一无所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交际圈的缩小,获得外界信息的能力下降,了解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形成了老年人养老信息不对称、认知较为薄弱。在对老年人进行采访时询问:“您了解M市的长者食堂吗?” 退休教师吴老师说:“长者食堂并没有听说过,不了解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在哪里,也没有去过。” 采访中吴老师表示愿意去看看,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看出,M市老年人养老信息不对称、信息渠道缺乏以及政府养老政策宣传不全面,容易造成助老资源的浪费,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5]

(三)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社会养老服务支持对结伴养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结伴养老社会支持系统会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M市养老环境保障方面,存在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老旧小区缺乏养老设施、新建社区场地不配套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在老年人发展扶持方面,需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缓解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结构参差不齐、队伍摇摆不定的局面。某养老院院长表示:“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没有资金支持,部分老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观念为不病不来,不老不来(病:老年性疾病。老:八九十岁)。”M市老年人养老社会支持较薄弱,老年人养老服务资源匮乏,易于导致养老服务失衡。

三、M市结伴养老的实施路径

结伴养老是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人相互依存,达到自助、互助、他助相融合的经济型养老,结合活动理论对结伴养老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为广东省M市老年人养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議。

(一)完善法规,增进保障体系化

对于老人来讲,合适的养老模式才是最好的。结伴养老逐渐成为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完善结伴养老的法规是结伴养老的保障和基础,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政策和严密的立法保障,完善养老产业的市场准入机制、运行机制、退出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通过多方协调发展,使养老服务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结伴养老道路。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让结伴养老有法可依,引导老年人跟从社会发展,形成老年人结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既保证了广东省M市传统养老不受冲击,又体现了国家对于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具有开放性指导,鼓励老年人积极养老,促成乐龄养老社会。[6]

(二)拓展沟通渠道,促进社会融合

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改变,老年人对于信息时代的知识和信息难以掌握,因此生活节奏跟不上年轻人的脚步,与年轻人的沟通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代际隔阂。退出工作岗位或失去学习能力的老年人,人际关系慢慢缺失,使得老年人沟通渠道严重削弱,甚至由于缺乏接触社会导致社会隔离严重。由于老年人信息不对称,结伴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广东省M市大部分老年人表示不了解。结伴养老要想有所发展,必须促进老年人群体与社会融合,鼓励同辈老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理解,增强老年人沟通交流发展,形成结伴养老共同体。

(三)建设专业队伍,推进方法专业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大家向小家发展,传统的邻里互助精神消失殆尽。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脱离了工作岗位,与同事、朋友等会少离多,人际关系问题接踵而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层出迭见。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不参加社交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广东省M市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以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满足其沟通交流和社会参与的需要。通过发展专业的老年人个案工作、小组活动,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专业方法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生活。在对老年人进行个案辅导时,充分尊敬并接受老年人,与老年人建立专业信赖关系,有耐心、多鼓励,明确每一个老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让老年人自我选择与自我决定,使老年人有养老意识,为结伴养老奠定基础;在举行小组活动时,使老年人主动融入集体活动中,鼓励老年人勇敢走出家门,缓解老年人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使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尊重、接纳、包容和分享、支持的氛围,会让老年人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增强他们对社会群体的信任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同时鼓励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强化老年人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慰藉,促进老年人健康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最终组成结伴养老群体,在晚年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养老提供了无尽的可能,结伴养老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结伴模式来源于生活,一方面,发挥了互助即自助的功能,给予老人更多社会支持和社交活动的机会,调动老年人积极融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用其所长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展现生命的无限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陶情养性,塑造乐观的积极人格,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有利于最终实现“六个老有”,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创新养老模式奠定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养老格局。

参考文献:

[1] 白华.互助式养老:破解城镇养老难题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6(06):83-87.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209.

[3] 张志雄,孙建娥.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5,3(05):33-41.

[4] M市统计局.M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市常住人口情况[EB/OL].[2021-5-18].https://www.meizhou.gov.cn/zwgk/sjfb/tjgb/content/post_2175945.html.

[5] 王进.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及对策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1):98-101.

[6] 曹文霞.对完善“结伴养老”模式的思考:以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模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1):30-31.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创建新型体育养老模式可行性探索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