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群体文化反哺现象中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2023-08-04陈屹超徐腾寅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人口老龄化

陈屹超 徐腾寅

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议题逐渐被学者热议,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学者们旨在厘清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探寻合适抓手,缓解社会矛盾。本研究选择深刻分析“文化反哺”这一逐渐突出的差异点,探究当下社会老年群体的文化矛盾,从社会组织实践层面寻找可能的破局点,指出当前社会组织介入此类问题的弊端及困境,进而推动我国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发展,为缓解我国老龄化社会文化问题贡献力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化反哺;社会组织

一、文化反哺:介入代际困境的可能路径

(一)概念界定

文化反哺[1]或被称为反向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年长一代反向从青年一代开展文化吸纳,这对自古而在的代际联系而言,是一种重大性颠覆,它将我们社会中的教育角色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进行对调,完成了对文化传承这一传统模式的革命化的转变。

周晓虹于1988年正式创用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即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青年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2]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变迁,社会文化的参与者也会同时不停更迭,新的文化参与者将会替代原有文化参与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因而,在未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整体将会呈现出明显的代际更替特征。同时,青年一代对于年长一代的思想文化影响将会越发深刻。美国学者米德以文化传递为抓手,以文化传播作定义,最后确定为三种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式[3]: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对我国学者产生重要影响的即是“后喻文化”—一种老年群体反过来向青年群体学习的文化传递方式。由此,在针对代沟关系的研究中,文化反哺这一概念经常被引入,学者结合其社会意义得出结论:文化反哺或是弥合代际鸿沟的唯一可行途径。

(二)生发动因

文化反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首要根源性动因就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内外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与转型。二战后,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在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变迁中,当时两代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性受到巨大挑战。新旧文化体系在思想、规则面前发生激烈冲突,使接受能力较弱的年长一代陷入无可避免的矛盾之中。年长一代原本所拥有的经验道理、价值观念等,逐渐失去统治地位;而青年一代则有机会“反哺” 年长一代。

文化反哺这一现象的产生亦与两代人之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如次要根源性动因之一是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对于中国而言,同辈群体文化早已在1966年之后的各项运动中奠定了基础。上述社会的急速变迁所带来的文化与思想,不仅冲击了年长一代,更对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际中心的倾斜转移、大学教育的普及、社会流动的频繁使得同辈群体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同辈群体的力量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中,“反哺” 的思想得以加固,能力也得以提升。而作为次要根源性动因之二的大众传播媒介力量,也同样不容小觑。理斯曼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与同辈群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同时,在这种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同辈群体得以相互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则具有传播和推广的功能。

(三)價值意义

文化反哺提高了青年一代的话语权与代际地位,同时提高了年长一代的社会变迁适应能力。“文化反哺” 的深层社会意义在于其给整个社会文化传承方向带来的改变。在整个社会逐渐开始关注其对传统代际关系改造的革命性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文化反哺所带来的文化传递方向的逆转,为年长一代与青年一代走向“共生与契洽” 搭建了便捷畅通的桥梁,成为重新构建积极和谐代际关系的路径。基于此,“文化反哺” 的积极推进就成为缓解数字隔阂弥合代际鸿沟的必由路径。

二、社会组织:推动文化反哺的必要单元

(一)实证研究情况概述

笔者为了解文化反哺之于青年、老年群体的接受度及普适性,组织调研团队进行实证调研,以求获取最前沿的信息资料。团队最终选取了南京市江宁区等地的代表性地区作为研究场域,选取其中相关街道和社区的老年人口作为样本,发放“社区老年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共计500份。再由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各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最后共收回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1.6%。

团队选择将三类青年群体代表作为观测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详见图1)。绝大多数老年群体希望由个人实际亲友类青年群体完成文化反哺工作,对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第三方及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代表的政府代理人员需求较少,这为确立“青年群体是文化反哺的介入关键” 提供了依据。分开来看,接受文化反哺的老年群体对亲友类青年群体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青年群体;而不接受文化反哺的老年群体,其更希望由第三方机构及政府代理人员中的青年角色对其进行服务。

本调研结论与文化反哺在学理性层面的理论分析相契合,从侧面证明了在现阶段开展文化反哺类服务极具必要性和正向价值。而选择排斥文化反哺的老年群体,在对这部分老年群体开展深入访谈后发现,这类群体普遍建立了“养老是政府的义务” 的认知,且多半认为自己的子女不应当牺牲自身生活工作时间陪同其开展活动。

以表1为例,在满意度方面,共有339人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但表示对服务提供方“不清楚” 的人数排名第二。这表明在当前高举“五社联动” 大旗的浪潮下,作为实际利益既得者的老年群体,并无法确定服务的来源。来源的不确定便说明需求的表达通道闭塞,这值得每一个服务提供主体深思。

(二)争取服务媒介青年化

当前社会组织无法在老年服务对象的更深层面开展介入。社会组织作为当前“五社联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性和本土适配性是当前社区所欠缺的。社会组织可以系统了解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也有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去制定和创新更加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服务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可以挖掘这一类介入媒介。

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挖掘的介入媒介,即能够作为“中间人” 帮助社会组织开展前期介入工作的,正是与这类老年服务对象相关的青年一代。社会组织开展如[4]人际交往、社会参与、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发挥与老年服务对象相关青年一代的文化反哺力量,加之以社会组织的专业化项目设计,便能使服务效果和作用最大化。

不仅如此,在社会组织的专业引导下,青年一代可以更为科学地介入到老年群体的服务中,从而保持整体服务的延续性和延展性,这对提高老年服务对象的自助、互助能力,挖掘自身优势,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再社会化具有极大正向意义。

(三)定位社会网络核心

作为专业力量,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可以将重点放在与家庭养老有关的社会网络上,通过剖析家庭养老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提出破解家庭养老困境的思路。社会网络的学理性分析基于弱关系和强关系,将老年群体的社会网络分为“弱网” 和“强网”,且从“强网” 向“弱网” 的过渡和转变是未来老年服务革新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政府提供的正式制度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老人社會网络具备保障功能,可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保障资源,配合和补充正式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

笔者调研后发现,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中,尤其是在老年群体面对非紧急性困境时,作为社会网络非正式资源之首的老年服务对象子女常常出现缺位现象。社会组织也期望通过调动青年群体去帮助老年服务对象重构生活资本,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社会组织如何调动这类青年一代,夯实老年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破解老年群体社会网络使用成效浮于表面问题的必由之路。社会组织若可以探索一条足够吸引青年群体注意、满足青年群体需求的服务路径,青年群体便有可能性加入到老年群体的社会网络建构之中。文化反哺可以搭建“共生与契洽” 的桥梁,若以此为顶层设计完成项目打造,或许便可解决上述困境。

三、结束语

如何通过界定文化反哺的存在形式及其衍生形式并探寻文化反哺现象的生发动因,最终梳理价值意义,是极具学理性正向价值意义的。研究运用文化反哺定位“人口老龄化” 产生社会文化矛盾的阻抗因素,并以此来“武装” 社会组织,增加其介入弥合代际困境的实务能力,助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面对我国老年服务对象时,可以有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让社会组织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 问题时开拓新的实务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 2017(05):78-87.

[2] 陈方红,袁小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与批判[J].青年探索,2005(02):29-31.

[3]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4] 彭赵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调研[J].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2, 5(06):54-63.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