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与实施路径探究

2023-08-04任红亮

大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任红亮

[摘 要]在高校校园中,文化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在高校校园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隐性课程的视角来强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其途径或方式应重在突出“隐”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不同类型文化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与路径,把隐性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机统一与融合。

[关键词]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26-05

高校的隐性课程建设不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在本质上都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如何把高校的隐性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等工作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从整体上综合提升育人效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隐性课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性

(一)什么是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或潜课程)这一概念在教育学领域早有所研究,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1]。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潜课程概念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类“隐性”课程体系,在有些著作中也称其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未研究的课程”“未预期的课程”等。尽管说法稍有差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隐性课程之所以被命名为“课程”, 更多的是由于其在育人实效方面不亚于显性课程,只是不具备具体的课程形态,这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一类特殊形态的课程。由此可见,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实际上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从课程系统建设严格而规范的意义上讲,所谓隐性课程,其实不能算作规范的课程形态。

2.隐性课程的特性

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较为丰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隐性课程的重视和认同。其实,早在上世纪初,隐性课程的相关思想就已经体现在杜威、克伯屈等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但在当时,由于人们认识受限的原因,故未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重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杰克逊(P.W.Jackson)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意或无意间习得的,蕴含在校园生活中的,以及在显性课程中隐含的、没有明示的能够影响学生的文化形态序列。这种文化既可以是广义的大的文化层与文化圈,也可以是较小的亚文化,这是具有多种存在形态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隐性课程不仅是一种课程形式,更是一种蕴含在校园之中的特殊文化形态,具有多样、不易觉察、影响潜在、效果,持久、易于接受等基本特性。

(二)大學校园文化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的联系

高校的校园文化以隐性课程的特殊形态展现在大学校园中,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其作用是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声处;其特点是潜移默化,持久浸润,在效果上具有绵长持久性[2]。校园文化的内容虽不像社会文化那样包罗万象,但同样是形式多样、内容万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建设效果对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以及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从狭义的视角出发而言,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活动,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通过文化进行传递、更新和延续,文化几乎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景观文化等校园内的所有文化形态皆是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及表现形式。 换言之,在高校校园中,文化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二、大学生树立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3]。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由此可见,从个体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个人对其所属国家、民族已经形成的和正在孕育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态度,是对自身文化所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心理认同和情感维护,是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后沉淀的稳定文化心态,是一种与公民性质相类似的精神归属。对个体而言,只有形成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建立充分而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识、认可和尊重本民族文化。

(二)大学生树立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迈入新时代,树立并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人们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这是首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足见树立个体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且种类众多,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建设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可以兴邦;对于个体而言,可以立世。文化自信是凝聚民族自信的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和强大底气。唯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激荡起发展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才能在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碰撞、价值观冲击中站稳脚跟而不迷失本心、不忘初心。当今的高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危机和民族认同挑战。通过激发大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确认自身的民族同一性。大学教育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引导当代大学生逐渐走向文化自觉,形成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既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诉求,又是高等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定。

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个体的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狭隘思潮不断抬头,其受追捧的极端自我保护主义倾向局部泛滥。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文化渗透,均与文化侵入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有关。少数霸权国家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输出、传播和渗透其自身所谓的“优势文化”,用无形的“文化手术刀”一步一步地肢解他国的“落后文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陷入了“破碎化”和“崩塌危机”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7]。在当下中国,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了我们国家悠久、丰富、先进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程度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程度,这些都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8]。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与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不仅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而且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三、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教育实施路径

价值取向是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方向为特征的,是文化自信之基[9]。这三种文化形态与表现形式都是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发展而来的,是中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当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从隐性课程的视角来强化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其途径或方式应重在突出“隐”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不同类型文化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与路径,从而让大学生受教于无形之中,产生“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的校徽、校训、校牌、毕业纪念牌、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是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高校的特色文化,应该被师生所熟悉。建议采取长久而静态的展示方式,将校园文化标识展示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和教职工能够随时、随地观察到,以此加深学生和教职工对学校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使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之中,从而增强对学校的亲近与热爱。例如,在每天校园广播前,播放校歌的旋律,组织师生开展歌咏比赛时,把校歌作为必选歌曲;在学校礼堂、大型会议中心以醒目的字样把学校的校风、教风、校训展示出来;学校的校车上不仅有校名,而且有校徽、校训;凡是学生和教職工代表学校对外参加大型且重要的活动时,身穿带有学校标识文化的服装;可以在升国旗后再进行升校旗仪式;学校有统一的PPT背景页,供每位师生制作PPT时使用;在学校的网站首页上不间断滚动播出学校的校园文化标识。通过这些校园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增强学校师生对学校历史与发展的认识与认同,增强学生热爱并维护母校声誉的情感。有很多校友在毕业后很长时间内不仅没有淡化对母校的情感,反而在很多场合都因见到校友而倍感亲切,这主要归因于母校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大型而隆重的校庆仪式与校友交流活动,也有助于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

(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了勤劳朴实、助人为乐、仁义宽厚、艰苦奋斗、不畏强权、自尊自强的优秀品格。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专题讲座、专题交流等专项活动,并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宣传栏,长久展示这些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家国文化时常闪现在其眼前、映入其脑海,使得这些文化的影响力像涓涓细流一样浸润大学生的心田,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基础上形成对家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领域不断横加干涉、野蛮打压,企图分裂和破坏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的情况下,高校要强化、重温、学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宣扬民族自立、无畏抗争、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革命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心与奋斗志。当部分西方媒体罔顾基本事实,刻意歪曲、污蔑中国共产党时,要引导学生坚定跟党走,做到“两个确立”“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自觉运用代表时代潮流与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斗争,从而展现我们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可在有条件的大学校园里放映广场电影,这些电影可以是反映旧中国苦难农村生活的《激流三部曲》,可以是反映国家与民族解放的《列火金钢》《大决战》《上甘岭战役》,可以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的《南泥湾》《我们走在大路上》,还可以是反映国家综合国力、军队建设、经济发展的《冲出亚马逊》《战狼2》等优秀影片。通过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

(三)开展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关的文化教育

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持久的坚持,并在实践中反思与自我约束,否则可能会导致“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结果。比如,在大学的食堂中显眼的位置(高墙上、餐具回收处、餐桌上等)张贴随处可见的宣传语,例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此处无声胜有声”等,不仅能时常提醒学生要节约粮食、尊重劳动,而且能够提醒学生注重就餐礼仪,并文明用餐。让学生在有水龙头的地方看见有关节约用水的标语,在楼道过道处看到提醒他们上下楼梯靠右行内容的标语,在厕所里看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友好提示等等,诸如此类与个人文明行为养成有关的文化,就是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展示出来。此类文明宣传标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静态展示中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修养,久而久之使这种良好的行为转化为自觉习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谁在犯罪》一书中多次明确指出,个体出现不良行为、失德失范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绝大多数与不良诱因有关[10]。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本就应该是一个崇尚礼仪、展示文明的地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应是文明礼仪的使者。当个体的良好行为没有形成或离不开约束之时,那么,文化的约束与引导机制就会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四)打造校园景观文化与建筑文化

在高校校园里还有另一种文化元素,那就是景观文化与建筑文化。大学之所以“大”,其表现形式之一在于大学校园相对于中小学校园来说有更多、更高大的建筑景观。再加之高等学校因专业众多,建筑、场馆、景观等都体现出一定的专业特色。比如,体育馆的设计具有更多的运动气息,图书馆设计得富含“书香”气息,美术设计馆能彰显艺术美与形塑美,音乐馆中出现跳动的音符,等等。在高校校园里,这类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往往是特色鲜明的地标,甚至成为一所大学的“名片”。如说起北京大学让人联想到未名湖,提起武汉大学让人联想到樱花园。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样式往往体现着这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及办学理念。高校校园的建筑文化或景观文化同样是一种隐性课程,特别是那些集文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于一体的别样建筑、别样景观,如雕塑、绿化、地标等,同样具有感染、陶冶大学生心灵与情操的功能。所以,高校校园的景观文化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以人为本的实用理念,突出与学科专业相一致的设计特色;要坚持蕴涵大学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原则,坚持彰显大学精神和反映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创设景观文化与打造建筑文化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创造人工景观与保留自然景观相和谐等原则[11]。

(五)开展大学生的主题行为文化活动

大学生的主题行为文化在高校校园内非常普遍,很多都有专门的计划与活动方案,往往称之为社会实践或主题日活动,这类主题活动从实质上讲就是隐性课程。如每年九月份的普通话推广宣传周,旨在大力提倡全社会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交流,从而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每年六月份的禁毒日活动,旨在帮助人们认识毒品的危害,自觉远离并珍爱生命;每年的地球日活动旨在警醒人们要爱护地球家园,還有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定期与不定期的志愿者活动、防火防灾演练、“九·一八”纪念日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正是通过这些主题文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其认知、培养其情感、磨炼其意志、提升其修养、丰富其阅历、塑造其人格,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六)铲除校园文化中的文化毒瘤

高校的文化建设有“立”也得有“破”。“破”,主要是破除不洁、不净、不雅之类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面文化”“网络文化”,等等。不可否认,如今高校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本应当是高雅的“象牙之塔”。然而,近些年,在网络开放而快速的传播下,高校校园中,厕所里、课桌上、文化墙上、朋友圈中时常出现各类消极负面的语句或非法小广告。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文化毒瘤时刻侵蚀着年轻而不成熟的大学生的心灵,应及时予以铲除。青年学生若长期被情色暴力、不劳而获、追求享乐、自私冷漠等负能量精神毒瘤所侵蚀,很可能会泯灭良知、混淆是非、麻木不仁、丧失信念、意志颓废。

四、结语

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有三个指向,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在高校校园里,把隐性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机统一与融合,不仅是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是落实“五育”渗透、综合育人的具体表现,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晓文,白钧溢.“隐性课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3):80-90.

[2] 陆挺.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知及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25-127.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71.

[4] 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43-47.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1(3):4-13.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7]新华社.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综述(5)[EB/OL].(2021-07-03)[2021-10-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203910005736810

&wfr=spider&for=pc.

[8] 新华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当代广西,2014(5):10.

[9] 林迎熹.校园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53-156.

[10] 李玫瑾.谁在犯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9:103.

[11] 黄发友,古慧敏.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问题和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1-86.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