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探究
2023-08-04戴亚虹
[摘 要]学科范式下以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忽视知识整合能力培养、非技术因素培养,缺乏真实项目资源、产品全生命周期体验等。文章提出了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原则:课内与课外融合、科学与人文融合、教学与研究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构建了“三能力四模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多边合作的“五维”工程实践平台,采用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基于“虚拟企业”的耦合式训练模式,为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创业型工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耦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37-04
随着“双一流”“双万计划”建设的推进,高校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推广CDID、CO-OP、OBE等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1-4] ,提出建立理论—实践—探究的教学链条,设计多层次多阶段实践环节[5],尝试以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开展专业教育、工程教育、创业教育融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学践研创”一体化训练促进具有专业知识、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专创型复合人才培养[6]。
一、基于融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背景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毕业生跟踪调查网、问卷星网站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用人單位跟踪反馈,学科范式下以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1)传统“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下课程体系质同。部分高校忽视非技术因素培养,缺乏市场思维训练,无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手段。(2)实践环节弱化。受限于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等资源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单一、没有梯层,认证性实验居多,“蹭实验”“放羊式”实习现象频出,用于融合性训练的综合项目资源缺乏,项目化学习得不到落实。(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呈现重包装轻能力现象。有的专业教师将此类现象评价为PPT比赛,为比赛而比赛。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参与度、认同度低。(4)部分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有些教师拥有高学历却从未接触过企业一线,对行业技术变更、企业运行管理模式缺乏了解,将主要精力用于论文科研,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5)部分高校忽视知识整合。专业知识、创业知识自成体系,呈碎片化,没有实施持续的融合性综合训练使知识集成、内化,并“迭代递进”产生1+1>2的 “能力叠加效应”[7] 。
内创业(即岗位创业)的培养理念下[8] ,只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的工科毕业生将不能满足面向创新的未来工程师的要求。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性培养的根基。为此,宁波大学在2016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按专业设立了10个校级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充分利用学校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统筹资源,构建第二课堂融入第一课堂的实践训练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在此背景下设立,在“面向行业、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的原则下,建立了专业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式培养试点,为高校的内涵式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基于融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原则
(一)课内与课外融合
改革课内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9],构建成果导向的研学体系,使本科生参与研究制度化。“学践研创”是知识探索的重要方法。可采用研讨班、对话课、讲座形式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到实验室、研究所、企业开展实践。可提供本领域知名企业 、研究院、学术期刊的网址,帮助学生拓宽求知渠道。可设立 “导读”制度,由学科带头人、企业高层管理者引导学生掌握开展学科研究的方法、了解行业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实现“第一课堂实践化、第二课堂学分化”,使课外学习不再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
传统工科教育重专业轻人文,而科学与科学的思考方式源于能力叠加,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化,人们应像接受科学教育一样接受人文和社会教育,否则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多学科的知识习得是实现知识集成、应用的基础,有利于能力叠加衍生出复合型人才必备的素养。应以工程项目为纽带,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整合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反思,并具备批判精神。应引导学生多视角认识世界、跨越传统学术边界、享受终身学习。
(三)教学与研究融合
建立理论—实践—探究的教学链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实习、实践验证原理,运用原理解决自主构思、设计、规划、实施项目中的问题,而在实践环节融入创业研究,便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和能力的提升。
(四)校内与校外融合
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校企共育落地、培养方案修订、实践实培各环节全程参与。具体来讲就是,企业能提供更多适用于全生命周期教学的真实项目,并提供多元化指导,这样利于学生进行行业认知、形成职业定位,也利于学术型教师提升工程素养。
三、基于融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路径
宁波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叠加为目标,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路径,实现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叠加。
(一)以能力导向构建“三能力四模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宁波大学以能力为导向,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改革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基础+应用+综合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
基础层。通过基础实验平台课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认识元器件、使用实验仪器、掌握电路安装与调试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等。通过导读课、创业论坛、沙龙、分享会等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
应用层。通过方向模块课程的实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应用、设计的能力,如嵌入式方向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嵌入式芯片设计、制作、调试简单嵌入式系统的能力。通过融入企业真实项目,依托多元指导,进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商务能力的培养。
综合创新层。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竞赛、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能力的培养可拆分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实践环节,由知识点、能力要求组成的实践要素集成“动手操作+创新+创业+能力叠加”四个训练模块,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不同。动手操作模块的知识点包括仪器原理、实验规范、加工方法、测试方法、软件使用、文献检索、报告撰写等;能力要求包括操作仪器能力、调试能力、检索能力、材料器件选取能力、加工方法选择能力、协作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创新模块的知识点包括创意创造技能、扩散思维、项目申请、设计;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选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创业模块的知识点包括创业理论、计划书制作、财务知识、管理用工、知识产权等;能力要求包括企划能力、融资能力、团队意识等。能力叠加模块是由前三个模块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作用、叠加产生的,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全局意识、社会价值意识、服务意识等高层次能力和素养。
(二) 聚合优势资源,搭建多边合作的“五维”工程實践平台
搭建实验平台、科研平台、科创平台、行业平台、网络平台“五维”协同工程实践综合大平台,以创新创业生态链构建为目标,集竞赛培训、科技制作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创新创业教育、初创企业培育为一体。
实验平台。采用“平台+模块”形式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平台层包含电工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软件与仿真等实验室,为电类各专业和其他专业提供基础实验环境。模块层包含23个专业实验室,根据各专业实验室的技术相关性,通过实验室融合、改造、新建等途径构建了嵌入式技术、控制技术、电气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7个实验室模块组合。模块化促进了实验室硬件资源的整合,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了融合模块内各实验室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综合性实验,加强了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各主流技术方向上的综合性、系统性、设计性能力的培养。
科研平台。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发挥学科、科研优势,实行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度,本科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还可以申请共享专业科研平台的人力和设备资源。让学生早参与科研、早接触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
科创平台。建立“宁波大学1986创梦园”,为学生提供融资、注册、财务等一站式服务。学院层面在建成省实践教学基地、示范中心、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基础上,又建设了软件实训基地、电子设计创新基地、机器人实训基地、光电设计实训基地、物联网实训基地、E创空间等8个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有专业技术指导教师、教辅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解决了专业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问题,对洽谈室、会议室、培训教室、实验室等实行共享开放,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库、导师库、创新创业基金、创客讲堂等,为学生开展科创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行业平台。引导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全过程参与育人。学校与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TI公司、北京合众达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0余家电子信息类行业学会和支柱企业开展了“校企共育”计划[10]。企业还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实行“双师制”,将最新的工程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各环节,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网络平台。“互联网+”实验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实验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践行“4A”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实验教学理念,建设网络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优化电子讲稿,开发系列CAI课件,开展线上教学、线上指导等。
(三)以项目、竞赛为主导,构建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不是独立的培养方案,而是在培养计划外设计 “一体化”工程活动, 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教学结束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应鼓励学生参加短期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验室和企业课堂进行课程、项目、竞赛、创新创业等后课程实践,其成果可计入“创新学分”或获得行业认证。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采用 “6425计划”分层培养,即超过60%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超过40%的学生参与项目、学科竞赛,超过20%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创业率达到5%。
短期课程。短期课程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以双休日、假期集训为主,分为网络课程和线下培训两部分。课程内容由学生根据后续项目自主选择,拓展知识点包括专业知识、产品设计、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
项目训练。启动“未来E星——IT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层级。项目来源于学科开放基金、创新实验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分离课题、企业分离课题、学生自立科研课题等,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依个人兴趣自由申报参与。设立学科经费和企业资助经费,择优遴选资助。
竞赛开展。建立开放式、低门槛、多方位、全参与竞赛体系,以赛学、赛练、赛训、赛孵、赛创选拔人才、培育成果。竞赛分学科、创业计划、科技作品三大类,由院级、校级、省级、国家(国际)级四层次组成,是增强团队合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载体。
创新创业训练。以创新带动创业,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选拔有创业实践经历、有创新项目或专利技术、创业意愿强烈且具备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依据“俱乐部式管理、实践导向、滚动开放”的原则专设创业培养模块,实行双导师和个性化培养。以 “四平台拓展性创业实训项目”为培养特色组织开展创业实践训练,辅助已进行工商注册的创业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營销模式构建等创业实践,同时提供创业孵化基金和一站式服务。
(四) 基于“虚拟企业”的耦合式训练模式
基于“虚拟企业”的耦合式训练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遵循融合性、探究性、职业导向、多元指导原则,选取来源于合作企业处于早期阶段的IT产品研发真实工程、学生自主创意、教师建议项目,按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模拟投标、组织实践、交付验收五个阶段实施。
需求分析即通过调研市场、访谈客户、走访行业企业、查阅文献资料等途径多角度进行客户需求、市场应用、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并形成报告;方案设计即形成完整项目研发框架,设定关键技术要素,设备、材料、场地要求,实施项目成本控制等;模拟投标即撰写投标文书,内容涉及市场应用分析、项目实施计划、技术方案,突出项目系统设计,功能、优势分析企划方案,商业模式,制作PPT;组织实践即在导师团队通过方案后可申请元器件、材料及开放实验室,落实技术指标、算法,编写程序,组装硬件等;交付验收即通过功能测试提交产品、形成测试报告,由学院组织评审会,各团队展示项目成果,专家针对技术参数、组织管理模式、企业运营机制、成本核算等进行提问并评分[11]。
训练过程中重点解决实践、创新、创业“二层皮”问题,将商业模式训练融入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可引导优秀项目组参加竞赛、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等,以获取高水平成果,甚至进行创业孵化培育。
四、结语
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是利用实践要素对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经过实践,学生创新创业成绩高位运行,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如《高性能量子点荧光太阳集光器设计与制备》获“三大”赛事金奖;学生徐毅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的接见;徐洪斌创立的宁波酷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校期间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拥有专利100余项。宁波大学被列为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初步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融合式实训模式是一种值得探究的育人模式,对各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2017-02-23)[2021-07-22].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3]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5]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6] 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89-195.
[7] 孙康宁,李爱民,张景德,等.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一体化训练模式与能力叠加效应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3):74-79.
[8] 徐小洲,臧玲玲.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03-107.
[9] 郑家茂,潘晓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7.
[10] 陈芬,王晓东,章联军,等.IT类专业多段进阶式毕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80-184.
[11] 戴亚虹,陈芬,王晓东. 基于虚拟企业的创业与专业教育耦合模式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2018,40(3):65-6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