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23-08-04时丹黄航
时丹 黄航
[摘 要]文章围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探究。首先,阐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并就其价值和意义展开论述。其次,对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驾驭能力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高等。最后,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33-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轴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依托算法实现了更精准对接用户的需求,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对高校思政教育从以传统课堂为主阵地向网络多元化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掌握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特征及优化策略,对实现网络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全民网络的不断深化,“指尖生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顺势而为,才能借势而上。因此,积极主动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了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
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并能够促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流核心价值观。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催生出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表征不同,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去中心化、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范围广等特点。一般来说,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更多源于社会热点,如教育、就业、住房、卫生、医疗、治安等领域,因此,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的关注、热议和情感共振。而大学生恰恰是网民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参与事件讨论的积极性高,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比如近年来,国内有关高校新冠疫情管控问题的新闻屡屡登上网络社交平台热搜。其中,部分事件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和利用,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打造一套完整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创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矩阵,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表达情绪的网络空间,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网络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延伸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堂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实时、开放和流动都精准对接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借势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拓展思政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首先,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多元和内容丰富等特点,尤其是各种移动平台的普及,使高校宣传工作获得了裂变式拓展。通过网络,传统思政课程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可通过网络获得更广阔的施教空间、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与教师进行双向平等的“对话”。其次,新媒体内容的融合性,使思政教育教學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线上精品慕课、微课和微电影等,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创新。如近几年推出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开展了疫情防控、“四史”学习、粮食安全、奥运征程等系列网络讲堂,将思政课堂通过网络途径突破了校园时空局限,打造成为社会课堂。最后,互联网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适用性和便捷性,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还提供了更为简易方便的操作平台。尤其是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快了思政教育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极大提高了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和网络思政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薄弱环节。2017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印发,网络育人已经被列为高校一体化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通过网络育人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能力,使他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要顺应建设网络强国的形势,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驾驭能力。当前互联网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社会生活出现了现实与虚拟两个场域。网络的虚拟场域使人与人的界线和身份变为模糊,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作为与网络紧密相连的大学生,更是在虚拟场域中不断凸显主体性地位,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主动传播。因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自由自主地获取信息、表达意愿和交流思想的诉求,为大学生提供了彰显个性的平台。而网络思政教育也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甚至政治态度。高校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建设,主动打造和拓展本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以“接地气”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并在平台中活跃表达,将使之成为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主阵地。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网络育人的中心工作,也是实现网络强校的重要保障。尽管当前全国各高校在网络育人方面频出优秀典型和创新案例,如北京大学“网络新青年”和华中师范大学“智慧课堂”等,但作为促进大思政教育环境的新媒体技术,其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又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各高校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要求,在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上任重道远。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不足
尽管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网络环境的千变万化,使网络传播中舆情监管和安全预警等环节的执行困难重重。加上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教师在网络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互联网的自主性、去中心化和多样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在育人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使很多教师出现“自说自话”和“曲高和寡”等尴尬局面。在个性化突出的当代大学生面前,教师如果简单粗暴地将传统育人模式嫁接在网络思政教育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成必然,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育人优势,还需要高校的专兼职思政教育队伍具备媒介素养和信息化技术能力,做到主动开展创造性的网络育人工作。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思政队伍的网络育人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在行动力上却略显缺乏,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一部分教师新媒体技术及各类信息化能力的掌握程度不高,普遍缺乏对抖音、视频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也无法“放下身段”理解和尊重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偏好,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进行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效参差不齐。一些高校的“官方”网络平台吸引力不足,并未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难以形成裂变式的宣传效应。这些都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需要思政教育队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欠缺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网络思政教育,但在网络育人上氛围不足,在创新方面底气不够。特别是对网络育人方面投入有限,缺乏成熟且创新的软硬件支撑,无论是新媒体载体搭建,还是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和手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式单一、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群体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网络育人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一般来说,高校能给予必要的软硬件配备是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开展的基础。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化技术的投入、开发与应用,如开发符合学校自身实情和特色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系统或课堂管理系统的思政教育智能化移动终端产品,和具有技术革新的网络安全设施等,但这些硬件产品在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上都具有较高的门槛。在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网络育人氛围上,如学校的思政体系建设和搭建的文化环境、机制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大多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都还在发展初期,未形成全员参与的网络育人格局,配套制度尤其是标准和评价体系比较欠缺,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越来越呈现出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但挑战的同时伴随着机遇,高校要主动跟进和适应新态势、新变化,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积极打造适应当代大学生个性需求和成长期待的新媒体矩阵,推动网络育人工作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理论引领,营造网络大思政环境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智慧。开展网络育人工作首先要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如网络强国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网信为民”。高校网络育人要牢牢把握以上原则,做到设身处地思考如何使学生有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再如,网络强国建设中安全与发展、自由与秩序、开放与自主、管理与服务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深刻揭示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內在逻辑,也对形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发展观、安全观、治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论述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结合学校实际、借助新媒体平台,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学校大思政工作矩阵,进而推动网络育人新格局。
网络育人离不开网络,更离不开新媒体。在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环境创建时,关键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推动新媒体矩阵建设,并把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放到学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一要通过新媒体矩阵打造网络大思政环境。网络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个部门或教学单位,也不能局限于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等单个领域的教师。应该由学校所有部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实施,每个层级之间互相联动,师生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要坚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正能量的主旋律,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高校在打造正能量内容时,要特别注重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匠人精神教育等元素,把学校特色、历史沿革和优秀校友放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不断优化传播效果。三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特别要重视网络尤其是社交平台中体现的交互性,主动抢占舆论阵地,积极做好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态度。要及时跟进学生的言论,把握学生舆论的动向,对于个别师生出现的错误言论,要及时清理并做好引导工作。
(二)革新观念,强化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网络思政育人说到底就是以人育人,从组织、策划、实施到决策、管理、监督等各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具体落实。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源上突破网络育人的难点,实现将教师队伍的示范引导转变为学生队伍的模仿塑型,真正实现以人育人的良性循环。网络思政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和过硬的作风品格,还需要具备网信业务能力和新媒体运营能力。最主要的是要革新观念,学校管理层形成网络管理观念,教师创新网络内容建设理念,学生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等。
首先,学校管理层要形成网络管理观念。一是要做好学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定期分析研究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在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和网络安全等工作上形成专项制度文件,并将相关工作成效列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二是要整合和拓展学校网络思政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积极打造“学校—学院(部门)—学生”三级一体的新媒体传播体系,并在尊重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鼓励各学院(部门)及师生使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同频共振讲好师生好事、学校故事、中国故事。三是要做好校内各级新媒体平台的实时审核与监管,将网信业务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规定动作”当中。
其次,教师要活用新媒体,不断创新网络内容建设理念,在学校营造优秀新媒体作品创作的良好生态环境。这要求教师除了要形成信息化意识和善用网络以外,还要能够使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要主动学习文案撰写、图片处理、短视频摄制、H5制作等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依托当前短视频热播趋势,创作出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优秀原创视频作品,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只有贴近学生群体,才能理解学生所想,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出成效。
最后,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努力培养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在网络时代,由于社交媒体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信息的最终传递其实就是意见领袖的选择、重组、解析和传播。大学生中总有一些在网络中特别活跃的人,因为频繁发布观点和引导舆论,成为同辈甚至更广泛的某一类群体中的权威,部分人的言论甚至超越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高校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时代,有效实现话语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挖掘、引导和培养出一支有担当使命意识的网络意见领袖学生干部队伍。
(三)“软硬”协同,创新搭建网络思政育人载体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离不开有效的网络载体,从微博、微信、微视频到官方网站,再到新媒体矩阵,媒介平台已经成为营造网络大思政环境的前提。可以说,优化新媒体矩阵,实施智媒体战略,营造网络育人氛围,确保网络安全,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载体的重要举措。
优化新媒体矩阵是指充分利用学校的各方力量,打造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互动更频繁的移动媒介生态。这不仅包含要建立多种平台共同发展的横向矩阵,也包括了从学校、部门(学院)、专业到师生个人协同打造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纵向矩阵。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慕课网、云课堂、在线精品课程、第二课堂互动平台和能提供各类校园便捷服务的微平台的建设。通过形成新媒体矩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内容、资源和服务,不断扩大传播面,增加用户黏性,建立起学校和学生的话语互动体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高校在网络育人载体硬件设施建设上要主动推进智媒体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大数据战略。通过对学校新媒体矩阵中的学生浏览、学习、发布、点赞、评论等数值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算,得出细分的学生画像,用于分析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人工智能战略。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国内外、区域、行业形态及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全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育人内容供给和精准的个性化教育订制分发体系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三是虚拟现实技术战略。当前,借助VR和AR技术建设虚拟实训室已经成为高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共识。在建设虚拟思政实训室时,要抓住社会热点,紧贴校园文化,探索建立系统性的沉浸式叙事和游戏模式,才能打破学生对思政教育“枯燥”的刻板印象,不断提高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耦合。
四是基于物联网的数据库建设战略。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数据库和素材库等,打通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的壁垒,逐步完善数据积累,为网络育人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数据参照。
此外,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数字硬件载体搭建的同时,一方面,高校要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不断完善网络育人相关制度,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重要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营造网络育人氛围。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营造网络育人氛围和网络治理等软件载体建设上实现协同提高。同时,还要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依靠大数据、可视化、威胁情报等技术研发系统,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建设,并通过宣讲不断加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四、结论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和育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价值塑造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在网络信息传播主流化的今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网络育人的时代命题,各高校应积极通过理论储备、机制完善和队伍建设推动网络思政育人软实力,不断提高新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和网络思政安全系统建设等硬实力,建立起具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的创新型网络育人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 林扬千,赵本燕.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的现实难题与解题之策[J].现代教育科学,2021(1):45-49.
[3] 李厚锐.智能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22(7):96-101.
[4] 张楠.基于融媒体矩阵的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21(52):9-12.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