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3-08-03陈瑜

西部学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

摘要:列宁晚年《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三封书信和《日记摘录》等五篇文章,统称为“列宁政治遗嘱”,其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系统归纳,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这些思想包括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升干部文化素质等。实践证明,这些思想具有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不仅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列宁政治遗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030-04

Lenins Thought on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Based on Lenins “Political Testament”

Chen Yu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In the last three letters and five articles in his later years, Lenin deeply pondered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elaborating on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related to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se theories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s of the founder of Marxism, but also serve as the theoretical crystallization of Lenins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during his time. These ideas include improving the cultural level of peasants and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moting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teachers;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cadres, and so on.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these ideas have profound historical insights, which not only had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ussia at that time, but also had a certain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Lenin s Political Testament”;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中國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先进文化的拥护者和推动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工作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汲取经验。列宁在晚年对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思考,从而系统阐释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

一、“列宁政治遗嘱”简介

十月革命后,俄国人民在列宁的带领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难竭蹶的探索。列宁深入地思考了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难题。经过持续的思考和实践,列宁认识到,尽管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但是由于沙皇长期的专制统治,奴化思想早已在人民心中积重难返,加之战时共产主义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且随时间流逝,此种形势越来越严峻,历经千难万险才诞生的新政权受到严重威胁。

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由于长时间受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使得其文化水平处在一个极其落后的地位。极度落后的文化水平,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在此种情况下,列宁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见解,推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文化建设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22年冬季至1923年春季,列宁以口授的形式,将自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考予以阐释,形成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共计3封书信,和《日记摘录》《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共5篇文章[1]。以上3封书信和5篇文章统称为“列宁政治遗嘱”,蕴含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归纳和深思,收录了他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其中《日记摘录》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想愈加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其当代价值也益发得到关注。

二、“列宁政治遗嘱”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缘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列宁政治遗嘱”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有一个逐渐蕴蓄、持续升华的过程。其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对文化建设实践中所映射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的成果。因此,解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缘起,应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文化建设思想的维度。二是,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实状况的维度,而这两个维度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息息相关。社会文明程度是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所勾勒的“高度文明”社会,不仅需要实现经济和政治的高度文明,更要实现文化的高度文明。马克思晚年的研究重点从经济制度及其经济规律,转向对从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文化视角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他的《人类学笔记》中着重阐述了文化建设相关思想,而恩格斯晚年也已意料到人才在工人阶级解放的过程中的正面影响。《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及了对青年的培养问题:“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2]307,对此列宁给予了高度肯定。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见解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俄国的文化落后首先反映在文盲的比例上。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成年居民有四分之三以上既不能阅读,也不能书写。根据莫斯科中央统计局国民教育统计处出版的《俄罗斯识字状况》可知,1897年每1 000人口中仅有223人识字,到1920年增至319人,但仍不足40%。依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识字人口在俄国总人口中的占比较低,文盲人口庞大。同时,虽历经20多年的努力,但是识字人数的占比却并未得到大幅度提升。列宁甚至用“一个最野蛮的、中世纪式的、丢人的落后的亚洲国家”[3]来形容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俄国文化状况的落后与社会主義建设任务极不相称。列宁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提纲》中指出了这种不相称[4],即“提出和业已开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与物质贫困、文化贫困之间的脱节”[5]。列宁晚年在这一大背景下,也逐渐把工作中心转向文化建设。而这些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实状况和列宁对文化建设所做的工作也成为了“列宁政治遗嘱”里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素材。

三、“列宁政治遗嘱”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重点阐述了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基本措施,从而系统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问题。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升干部文化素质等方面。

(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从历史角度看,农民一直占俄国总人口的大多数,俄国在先后经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后,国内文化建设受到了较大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差距显著[6]。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及,“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2]185,由此可见,缩小城乡文化层次的鸿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列宁提出了相应对策。

首先,积极建立城乡之间友好的交往互助形式。列宁强调要确保城市工人和农村雇工之间的畅通交流,定期在城市工人中选取先进工人代表组成工人团体,并加强工人团体与农村间的学习和互助,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7]765。通过这种交往互助形式,将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传播到广大农村。其次,充分发挥城市工人党支部对农村农民党支部的“辐射”作用。列宁提出将所有的城市党支部都“分配”给各农村党支部,各城市党支部要承担起“帮扶”农村党支部的责任,尽可能满足农村支部的文化需求。通过城乡支部之间的帮扶实现提升农村支部文化水平的作用。最后,列宁明确指出,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反对急躁冒进的文化建设方式,“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7]784,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二)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师社会地位

提升国民受教育程度对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国民教育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于物质资源有限的苏维埃政府来说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列宁认识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一方面,削减其他部门经费以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受到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苏俄国家机构的设置存在些许问题,这导致了国家经费的浪费。因此列宁认为,在国家经费极度匮乏的状况下,应削减其他政府部门的经费,将节省出的经费用于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内部也应进行改革。列宁认为某些部门的结构冗杂、编制臃肿,这将很大程度上占用国家财政支出,应当进行精简。列宁指出了以职业教育总局和国家出版总局为代表的一系列臃肿机构,这些臃肿机构内部编制庞大,且存在众多形同虚设的子机构。因此,撤销此类机构可以节省相当数额的教育资金。

列宁晚年极其重视教师对于提升国民文化教育的关键作用,教师是国民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列宁指出,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7]764。首先,在物质上教师应得到充分的保障。作为教师生存最根本保障的物质生活,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其次,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党和政府也要助力于教师理想信念的树立,使得教师能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升干部文化素质

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力量,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是“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关键内容。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文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治国理政效果的优劣,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对此,列宁意识到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党和政府机关内部推行文化革命。对于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等旧思想予以坚决打击,同时清除内部的异己分子,对于出身资本主义但仍为苏维埃政权积极工作的知识分子进行重点考察。除此之外,列宁意识到党和政府机关还需要持续吸纳文化素质过硬、思想觉悟较高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而持续净化党和政府机关内部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列宁强调:“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7]786。与此同时,列宁点明,这种学习不应是浅显的,应当是深刻的。不应当学时髦的词句,应当学对日后学习和工作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运用至工作,在工作中也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四、“列宁政治遗嘱”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宁在晚年的书信和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实践和时间也不断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这些思想对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助力文化强国

列宁“平衡城乡文化差距”的思想,对中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文化落后的情况,非社会主义文化盛行。为解决此类问题,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一系列工作,以推进农村文化的建设,且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当前,整体而言,农村地区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洼地”,同时也是共同富裕中的“薄弱环节”。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正确看待城乡间文化水平的差异,加固农村文化“薄板”。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8]。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需要“从文化价值上植入立志脱贫、克服精神贫乏的尊严意识之根”[9]。乡村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乡村能否实现文化振兴,事关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政策,将教育事业置于突出位置,重点做好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对农村给予政策方面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积极改善乡村地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不断健全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持续完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

(二)高度重視教育事业以培养理想人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文化视作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其发展的实现则需依靠现实个人的实践。列宁晚年也深刻意识到,“人”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同样需要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0]。而确保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应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教育经费的充足应当从受教育者和教师两个维度理解。第一个维度,应当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不让受教育者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或放弃深造,应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学生的资助力度。第二个维度,应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社会地位。特别应当重点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待遇问题,从而调动广大人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在文化软实力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重视各类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一环。青年一代是我国的未来,应当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培育和选拔机制,为培育真正树立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拥有真才实学的理想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党的文化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文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应当从众多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抓起,尤其应重点关注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所指的“文化”并不拘泥于字面意义的文化。“文化”泛指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应钻研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系统地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真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要条件。其次,应学习党史国史相关知识。从先辈“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壮丽创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树立理想信念并坚定理想信念。最后,应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各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柯.略论“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廉政思想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2(12):24-2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7.

[4]韦定广.列宁政治文化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2008(1):64-72,189.

[5]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

[6]宫玉涛,李晶晶.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当代价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7-43.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吴晓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任务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前线,2018(4):46-48.

[9]范玉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意义[J].红旗文稿,2021(6):41-4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作者简介:陈瑜(1999—),男,汉族,湖南岳阳人,单位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爱泼斯坦对新中国外宣工作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