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口变化导向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23-08-03张军以邓广山

西部学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重庆市

张军以 邓广山

摘要:基础教育的普惠性特征,使人口变化成为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重庆大都市区、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城镇群人口外流明显,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显著高于大都市区。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城镇群在中小学数量、在校师生数量、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以及教育投入等方面与大都市区存在显著差距。人口流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造成重庆市“一区两群”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应从完善制度支持,提高资源投入,提升中学师生比;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等在线新模式,建立常态化师生交流机制,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口变化;教育投入;教育协调;对策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017-04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Demographic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Zhang Junyi1,2Deng Guangshan3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2. Chongq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1331;

3. Schoo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inclusive nature of basic education makes Demographic Chang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s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northeast Chongqing and southeast Chongqing town clusters. The population outflow is obvious in these town clusters and the ratio of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in these area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etropolitan area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chool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the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Chongqing town clus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Population outflow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ongqings “one district and two clusters”. In order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increase resource input,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ratio in secondary schools; increase education input and improve “school-family-socie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vigorously develop new online models such a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normalized teacher-student exchange mechanism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Demographic Change; education input; education coordin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hongqing

教育發展的规模除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之外,也受区域人口规模结构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规模受人口变化影响更为显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城乡要素交互流动加速,乡村地区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导致城乡常住人口规模、结构等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城镇常住人口显著增加,城乡人口都出现了结构转向。在城乡人口结构转向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日益显著。实现城乡发展差异显著地区的教育平衡,就成为实现教育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国外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较国内起步早,注重体制建设,尤其是构建产学研平台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经济和基础研究的协调发展,如美国洲际高等教育横向协调发展[1];英国通过完善教育协调机制,推动地方性大学积极构建区域协调机制[2]。国内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与经济、不同教育类别间、区域城乡教育及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3-5],如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6]、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7]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等方面。研究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9-10],分别代表了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两大主要类型。整体上,中观微观层面、同一行政区内不同地区教育协调发展及其关联问题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重庆市城乡发展区域差距大,区内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突出,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重庆市为例,从人口规模、师生比、学生占常住人口比例、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等方面分析了2014—2020年重庆“一区两群”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重庆“一区两群”社会经济、人口规模与中小学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盆地东部边缘,面积约8.24万平方千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耕地占比高。2014年,重庆提出“一区两群”城镇空间格局,即以主城核心区与城市发展新区构成大都市区,由渝东北11个区县组成的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6个区县组成的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重庆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显著,2020年重庆GDP产值为25 002.8亿元,其中,大都市区GDP产值19 267.4亿元,占全市GDP的77%。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GDP产值分别为4 347.5亿元、1 388.0亿元。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受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差异等因素影响,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重庆大都市区、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城镇群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见表1)。

二、重庆“一区两群”人口规模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变化分析

(一)师生比变化分析

2014—2020年重庆“一区两群”普通中学数量变化不大,但大都市区师生比呈降低趋势,由1∶13.1降低至1∶14.0;渝东北城市群与渝东南城市群师生比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由1∶16.0、1∶15.3增长到1∶15.1、1∶13.8。但小学数量分别减少298所、1 163所与371所,小学专任教师、在校生变化量分别为1.28万、0.12万、0.016万,12.98万、-10.88万、-3.06万。小学师生比逐渐提高,重庆“一区两群”师生比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由1∶17.7、1∶17.9、1∶15.9增长到1∶16.4、1∶14.5、1∶14.0。整体上,2014—2020年全市由于中学、小学撤并等原因,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渝东北城市群与渝东南城市群小学数量减少显著,但师生比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全市一区两群中小学在校生占同期常住人口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2014年国家将乡镇和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师生比标准提高至1∶19、1∶13.5、1∶12.5的城市标准。2020年重庆“一区两群”小学师生比均高于国家标准的1∶19。由于普通中学将初中、高中合并统计,故取国家标准平均值1∶13作为普通中学师生比国家标准。2020年重庆“一区两群”普通中学师生比均低于国家标准,大都市区、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分别为国家标准的93%、86%、94%,其中渝东北城市群差距较为显著。重庆“一区两群”师生比差异不明显,在教学质量、教学资源质量方面,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明显的差距。

(二)人口规模与学生占比分析

2014—2020年重庆大都市区常住人口增长了178.5万,渝东北城市群常住人口减少16.4万,渝东南城市群常住人口稳定在286万左右。2014—2020年重庆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占同期常住人口的比例显著高于大都市区(表2),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分别为14.55%、16.48%,高于大都市区的10.14%。重庆“一区两群”同期普通中学在校生占比分别为4.36%、6.78%、7.38%,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显著高于大都市区。分析認为大都市区属于人口净流入区,拥有大量乡村进城务工人员,但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绝大部分在户籍所在地,也就是乡村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与我们实际调研的情况相符。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乡村家庭教育相对缺乏。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重庆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区。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支出

2014—2020年重庆“一区两群”经济发展与教育支出差距显著(表3)。2020年按常住人口计算,重庆“一区两群”人均GDP分比为9.11万元、5.39万元与4.84万元,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显著。2014—2020年大都市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变化不大,在2.0%—2.17%间波动。渝东北城市群波动较大,在4.0%—5.6%间波动,仅2017年占比超过5.0%,达5.6%。渝东南城市群波动也较大,在5.5%—7.1%间波动。教育支出占GDP比值,渝东北、渝东南城市群高于大都市区约两倍,大都市区占比比同期国家平均水平低4.22%。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因为教育支出包括大中专学生,而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因此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分析缺乏客观性。从总量对比可发现,重庆“一区两群”在中小学投入方面存在差距。以2020年为例,重庆“一区两群”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221.1万人、113.1万人与45.9万人,大都市区在校生分别是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在校生的2.0倍、4.8倍,同期教育支出分别是2.24倍、5.02倍。在经济发展与教育支出方面,重庆“一区两群”也存在差距,经济发展不足限制了教育的投入支出,造成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竞争。教育质量不足导致的劳动力素质问题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重庆“一区两群”教育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支持,提升资源投入与师生比

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产品,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政府政策对教育供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中小学教育,优秀的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流动受市场化的薪资待遇等影响明显,大都市区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镇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政府引导多方面筹集资金,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进入中小学基础教学领域,提升教育投入水平,改善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等,尤其是中小学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偏远地区的乡镇中小学,完善其教师编制,在教育资源方面实施制度化的倾斜支出,提高教师福利,吸引本地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生源毕业回乡任教,提升师生比。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

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中小学在校生占常住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大都市区,表明很多中小学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后将其留在原籍。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自我意识、思想认知、价值观与观察力等迅速发展并逐步成型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相对较差,仅依靠在校教育很难保障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对不足是导致“一区两群”中小学教育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的教育投入,在持续提升在校教育的同时,通过线上教育、云教育解决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对不足的问题,并建设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线学习新模式,缩小区域教学质量差距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整体上均与大都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能很好消除地域空间的影响和各校间师资力量不均衡问题,在缺少优质教师的情况下,让乡镇中小学学生获得同样的优质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依托“网课”、云课堂等方式,可将大都市区高水平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教学资源数字化,与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资源共享,尤其是乡镇中小学。通过在线“云课堂”等方式进行相互观摩学习,缩小“一区两群”间教学质量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展。

(四)建立常态化的师生交流机制,缩小区域教育质量差距

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大都市区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在生源质量、教师质量与校舍等教育资源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持续加强大都市区与渝东北城市群、渝东南城市群中小学教育的联系,实现帮扶带,提升不同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层次学校间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师生交流機制,每学期互派部分师生进行交流学习。重点中小学与相对落后中小学间建立制度化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实施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及时进行推广,帮助相对落后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桂梅,何振海.美国公立高等教育协调机制探析:以华盛顿州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0-84.

[2]武剑,冯秋菊.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5(9):117-119.

[3]邢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综述[J].甘肃教育研究,2022(7):16-19.

[4]魏丽华,李瀚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对比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8):119-123.

[5]彭说龙,吴明扬.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9):109-112.

[6]黄贞贞.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物价,2014(4):32-34,46.

[7]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102-107.

[8]韩笑,朱德全.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时代特征与治理路径: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8(4):73-79.

[9]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70-75.

[10]鲁静.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16-19.

作者简介:张军以(1985—),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户生计与乡村转型发展、地理教育。

邓广山(1985—),男,汉族,山东阳谷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重庆市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