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研究
2023-08-03徐可睿方晓田
徐可睿 方晓田
摘要: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重庆X县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行为形成“多重拉力”,包括东部教师市场拉力、城市吸引力、政府权力,其直接影响义务教育乡村教师配置质量和教师流失;影响其配置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进修培训、教育制度、教师专业、职业认同、教育理念、教师保障;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呈现出“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的特征。改进建议:(一)规范和优化区县政府的乡村教师配置行为;(二)创新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模式;(三)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质量。
关键词:重庆乡村教师;配置问题;扎根理论;乡村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013-04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ongqing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Xu KeruiFang Xiaotia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 allocation in X counties of Chongqing, and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pulls”, including the market pull of teachers in Eastern China, urban attraction, and government power, which direct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eacher allocation and teacher attrition; the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allocation quality were further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eacher protection; finally, the loss of teachers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ongqing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mping pool” and “central collap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made in this paper: (1) Standardizing and optimizing rural teacher allocation by district and county governments; (2) Innovating teacher allocation model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ongqing; (3)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Keywords: rural teachers in Chongqing; allocation; grounded theory;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近些年來,随着国家对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乡村教育整体有较大改观,但乡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重庆城乡差距较大,乡村地区不论是办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远比城镇差和艰苦。尤其是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优质教师流失严重。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问题是重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难点,也是重庆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短板。推动重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重点在乡村,关键在教师。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重庆X县为个案,对其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指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抽象出概念和范畴,然后上升到理论[1]。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以重庆X县为个案开展田野调查,厘清重庆X县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从中发现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的深层机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了重庆X县乡村教师的32份样本,其中乡村学校领导2人、专任教师30人。从学校领导层面看,当地中心校校长1人,驻村第一书记1人;从教师层面看,中学教师17人、小学教师15人,覆盖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等学科。通过对不同主体的访谈,多维度地了解乡村教师配置情况,扎根乡村本土化教师配置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程序
1.原始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个人访谈的形式展开。在重庆X县开展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根据不同学历、职称、任教学段等情况,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了解采访的32位教师对乡村教师配置问题的看法。本次研究,访谈过程均在访谈对象同意下进行录音,以确保访谈材料的准确与完整,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转录,共形成了10万字左右的文本。
2.开放式编码
本研究将32份原始访谈资料导入Nvivo12软件,通过对访谈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开放式编码,初步形成了78个类属概念。在此基础上,将78个类属概念进一步提炼,形成了25个“次类属”。其中,出现频率在30次以上的类属概念有4个,即“城市吸引力”“教师流失”“教师保障”“进修培训”。
3.主轴式编码
根据斯特劳斯(STRAUSS)编码范式模型,即(A)因果条件—(B)现象—(C)—情境—(D)—中介条件—(E)行动策略—(F)结果[2],把开放式编码后得出的相对独立且关系不明确的78个类属概念重新组合,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经过主轴式编码,最终形成了12个概念类属。
4.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的关键为确定核心范畴,以发现范畴或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推理。本研究的核心是重庆乡村教师配置问题,通过资料的连续比较与反复核对后,将具备不同的概念特征的类属归纳为“乡村教师配置行为失范”“乡村教师配置质量”“乡村教师流失特征”,并将所有范畴与核心类属有机联结,构建出重庆乡村教师配置问题结构模型。
二、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问题结构模型与分析
(一)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行为失范形成“多重拉力”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将其归纳、提炼,抽象概念化为“多重拉力”,即东部教师市场拉力、城市吸引力、政府权力(图1)。首先,对于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而言,客观上就存在东部教师市场拉力和城市吸引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市场受到东部城市教师市场的强劲拉力,优质教师资源容易被其“拉走”。城市的诸多吸引力,如工资待遇、就业机会、工作环境等都普遍优于乡村,这会很大程度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其次,政府权力是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的另一重拉力。政府本应该弥补市场的不足,减弱这种拉力,但县级政府配置行为失范,没有合理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并解决问题的本质。各区县的教师招聘和主城区并非一体化,教师不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此外,学校招聘教师审批程序繁琐且较为混乱,甚至出现“所招非所需”的局面[3]。最后,重庆乡村义务学校校长本身具有较强的配置优质教师原始动力,但由于县政府配置行为失范和其他外界阻力的限制,其面临诸多的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从而常常使他们无奈“放任”或“忽视”了教师配置的质量。县政府的行为失范形成了另外一种拉力,使得重庆乡村优质教师难以流入和引进,从而形成东西部市场力量和政府权力的“多重拉力”。
(二)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质量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影响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进修培训、轮岗制度、教师专业、职业认同、教育理念、教师保障。第一,教师培训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和痛点进行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培训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第二,教师轮岗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没有形成“制度链”,流于形式和表面。轮岗实施较为随意,各方利益未达成共识时会导致很多矛盾无法调和,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第三,乡村教师专业不对口且学历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教师未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教育。第四,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尤其是新手教师难以较快地适应乡村教学,缺失一定的乡土情怀。第五,随着乡村教师中源自城市的人数增多,他们的教育理念、文化价值观等与乡村有很大的差异,与乡村社会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疏离性,其教育理念的指导与实际教学工作之间会形成较大的落差[4]。第六,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关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匮乏,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热情不高。
(三)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呈“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特征
依据对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教师流失”是词频位居第一的关键词。本研究将教师流失的特征层层归纳和提炼,抽象概念化为“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第一,“抽水池”特征,指不断有教师进入重庆乡村的中小学校,但同时又不断被东部、西部县城和城市抽走而流失,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来乡村支教的年轻教师身上,他们多半任教时长在3—4年,完成支教任务之后便离开乡村。每年重庆乡村的中小学校都会有部分流入和较多流出的教师,呈现出“抽水池”一般的特征,从而导致重庆乡村义务学校呈现优质教师长期紧缺的情况。第二,重庆乡村学校尤其是义务学校教师呈现“中部塌陷”特征,乡村教师以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年长教师为主,并越发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流失的教师主要以富有教学经验和业绩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职称也以为中级职称为主。他们大多毕业于高校,有着长远的理想抱负与追求,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但当前我国乡村学校有限的现实条件,限制了乡村教师的发展,使他们很难实现自我追求[5]。愿意长期留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大多为45岁以上的年长教师,他们居住在当地并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了解本土实际和乡土文化,能够完全融入乡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对重庆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的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得到乡村教师配置问题的三个核心类属,即“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行为失范”“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质量”和“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其中,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行为失范形成“多重拉力”,其直接影响配置质量和教师流失。配置质量受到进修培训、轮岗制度、教师专业、职业认同、教育理念、教师保障六大方面的影响,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呈“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特征。
(二)改进建议
1.规范和优化区县政府的乡村教师配置行为
区县级政府要根据当地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实际和教师供需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减少乡村教师配置失范行为的发生。首先,区县政府应当优化人事管理和教师招聘选拔机制。简化教师招聘流程中的各项机构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结合重庆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制定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招聘和管理的具体核定标准以及实施办法。其次,区县政府应当规范乡村教师编制,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变化、乡村学校规模结构调整、乡村学生人数变化等情况,调整人员编制配置,加强乡村教师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最后,区县政府要发挥正确的方向引领,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政策吸纳和留住教师。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和风土风貌建设,并有效解决地方财力和实际需求的矛盾,为乡村教师提供多元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提高重慶地区教师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
2.创新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配置模式
由于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教师配置的模式。第一,政府可以购买乡村教师服务,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逐年招收常态机制,并设立相关优惠政策,实行小规模的专项招聘,招收选拔有教师资质的学科紧缺人员,尽快解决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年龄断层的问题。第二,要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实行教师定期的、有序的、双向的流动制度。可以组织县城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活动,以城区优秀教师为主体,采取下乡支教、经验交流、对口支援等城镇帮扶农村的弱势补偿机制,加强学校间合作,实行捆绑评价,有效地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第三,加快制定乡村教师子女入学优待政策,助解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应努力解决乡村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表达对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彰显人文关怀[6]。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中青年乡村教师的心,缓解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失。
3.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质量
积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新时代教師,提高重庆乡村义务教育配置质量。第一,对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精准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邀请名师和专家定期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网络资源平台使用、微课的录制与发布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乡村教师配置和教学质量。第二,利用大数据对重庆乡村教师进行精准支持,发现教师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借助科技力量,运用大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并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高效改进教学工作。第三,搭建重庆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信息手拉手”,促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县域内的流通。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2]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15-17.
[3]余应鸿,常宝宁.乡村教师配置政策及其优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0(3):73-80.
[4]候中林.基于供需均衡的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李森,高静.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6]李宁.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效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3(1):98-105.
作者简介:徐可睿(200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单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通信作者:方晓田(1978—),男,汉族,安徽枞阳人,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