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变迁:深度学习下教学评必备的历史思维
2023-07-31彭亮董海森
彭亮 董海森
历史思维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用以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而延续与变迁思维是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核心概念之一。经过历史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带得走、用得上的能力,进而增长智慧,积淀人文素养,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一、问题缘起:从一个文件谈起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明确了科学思维的指标表现,“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1]用延续与变迁思维概念来表述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是科学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多次提及“延续与变迁”,在必修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2]在教学提示环节要求:“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让学生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3]
二、延续与变迁视域下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延续与变迁思维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方式,认识不是直线性奔跑而是波浪式推进,不是封闭性转圈而是螺旋形上升。历史也是在延续与变迁中螺旋式向前进的,历史的变迁是连续性的渐变,历史的延续是连接各个变化之间的纽带。[4]如我们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环节一: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从“光荣革命”到责任内阁(渐变性)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0页:“‘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如何理解“逐步”?纲要体教材点到为止的困境使得师生单从教材中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引用了钱乘旦先生的“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议会掌握在贵族手中,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左右着议会,形成了贵族寡头政治,此时国王的权力依然较大。到了19世纪中期左右,通过一些惯例和传统,英国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实质上是王权进一步衰落,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的过程。”进行概述,并用材料一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材料一:1760年,国王乔治三世开始其统治,在他看来,国王可以要求那些持有不明确的特许状或根本没有特许状的美洲殖民地和一般的海外领地承认他的权威,进而获得国内强大的大财产所有者决计不会给他的资源和权力。此时英国国内和平,乔治三世认为这似乎正是同那些顽抗的(北美)移居者算账的大好时机。但是英国的大财产所有者发觉在他们自身之外还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和他们的意向十分相同,只是在它的目的上略有分歧——这种力量就是复兴中的王权。这使许多辉格党(自由党)贵族倾向于同情殖民者,否则他们是不会表示同情的。他们为了英国“私人企业”的利益不反对去开发殖民地,但他们强烈反对由于开发殖民地而使国王权力增强,使得国王不久便可以离开他们而独立。
——摘编自[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王与大财产所有者在对待“那些顽抗的(北美)移居者”问题上的异同,并据此分析当时英国统治集团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英国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應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在陌生、复杂的情境中,我们用这一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延续与变迁思维方式去分析比较的历史辩证思维对材料所创设的情境映射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分析、重组、优化,从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抓取关键信息。根据“乔治三世认为这似乎正是同那些顽抗的(北美)移居者算账的大好时机”可得相同点,镇压北美民众的反抗;根据“他们为了英国‘私人企业的利益不反对去开发殖民地……使得国王不久便可以离开他们而独立”可得相同点,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不同点:根据“国王可以要求那些持有不明确的特许状或根本没有特许状的美洲殖民地和一般的海外领地承认他的权威”可得:英王试图提升君主权威;根据“这种力量就是复兴中的王权”可得:大财产所有者则力主维护宪政体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王的权力还比较大,君主立宪制度仍有待完善。
(二)由于君主立宪制还不完善,所以英国需要在民主改革上进一步发力。调动所学可知,完善责任内阁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理由:引导学生从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及作用方面进行阐述,如集体负责原则、内阁首相共进退、议会的国家权力中心地位、内阁对议会负责等,言之有理即可。
1. 英国建立的以议会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沿袭至今。它的源头在哪里呢?
环节二:君主立宪的源头:《大宪章》与王权有限历史文化传统的确立(延续性)
就地取材选取选择性必修一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学思之窗栏目《大宪章》的部分规定作为材料二,然后进行设问。
2.《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感受《大宪章》确立的基本原则如民众的人身自由权、财产安全权等,进而了解英国王权有限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督促国王遵守《大宪章》,14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议会君主制。议会是作为一种限制王权的组织而出现,其手段是利用法律来制约王权。从此,限制王权的传统以议会形式明确地继承和发展起来了。[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拉长历史的距离,从长时段回望历史,深入探究西方宪政的源头,深刻理解“历史何以至此”。
材料三: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从1832年到1928年,总共5次议会改革,英国实现了不分性别、不分财富、不分职业、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的平等选举权,现代民主制度也在英国最终确立。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对“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的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融通必修、选择性必修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理解到西方宪政的建立也是历史延续承继的结果,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剧变所铸就的。现代民主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存在致命的弊端,而在欧洲的中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诞生了影响后世深远的议会。
在深度学习中通过延续与变迁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理解真实世界的复杂多样,养成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对于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尤为重要。
三、运用延续与变迁思维视角下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
关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的同时也要重视近几年来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历史高考。尽管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高考,但是在纸笔考试中不重视高考命题的教学,其生命力是很脆弱的。高考历史试题就是我们用来评价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之教师“教”、学生“学”的有效性标尺之一。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的试卷,基于延续与变迁视角的试题成为必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历史本质的考查
(2022·天津卷·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本题以延续与变迁为命题视角,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根据题干材料,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说明科举制度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二)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
(2021·河北卷·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本题以历史的变迁为命题视角,将刺史制度的古今相对比,主要考查比较、综合等抽象思维方法和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强调解除其领兵的军事权,可知当时魏国的刺史出现了领兵的情况。说明刺史的权力扩大了,由西汉的监察变为东汉末的地方行政再变为兼有军事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C项正确。
(三)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20·全国Ⅰ卷·41)(试题内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本题以20世纪50—70年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二战后以冷战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形势主干知识。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四)注重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考查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本题以历史的延续性为命题视角,主要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打破唐代藩镇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维定势,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反其意而为之。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類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历史高考引导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启示我们务必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为此我们必须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注重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历史辩证思维,强化深度学习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完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2页。
[2][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2、28页。
[4]范红军:《近代史鸦片战争观与清史鸦片战争观的调适》,《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年第5期,第59页。
[5]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史林》1994 年第 4 期,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