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册 大运用
2023-07-31单国坚
单国坚
历史地图是用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状态的内容,具有简单、形象的特点,反映了一定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发展演变进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和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联合编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图册》(以下简称“图册”),是教育部组织编者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编制配套使用的历史地图,紧密配合统编历史教科书,编排顺序与教科书一致,内容选择贴合教学,围绕教科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图像资料,便于教师更好地教学。其直观、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有鉴于此,笔者就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一线同行们有所启发。
一、利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
新课标明确了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历史时空观念。人类历史是在时空中演进的,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的两大要素。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图册以唯物史观贯穿始终,以同时段中外历史相关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构成的历史现象的时间轴为经,以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空间为纬,将课标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客观、全面地呈现给了学生。
图册中有每单元整个单元的中外对比时间轴,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来理解单元知识,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例如《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课,依据课标,本单元学习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二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要形成整个单元的整体认识,需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以及同一时期的世界史重大事件整理在一起,才好形成直观的理解。
历史地图册提供的单元时间轴(图册第27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一时间轴,从横向视角,全球化发展特征来看明清,一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许多方面一直影响到了现代社会;二是这些变化是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变化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这不是简单地强调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势力东来这样一个背景,更不是简单地把这样一个世界背景当成明清中国社会变化的动因,而是要讲中国发生的变化和世界其他地区变化的共同点,讲它们是一个整体。这些共同之处包括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的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所以不仅有变化,而且有危机。剧烈的变化必然对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必然引起与当地国家和人民的矛盾,国内人口的流动必然导致移民与土著的纠纷,商业贸易发展的诉求必然与现有制度相抵触。所以变化和危机或挑战是相伴相生的。还有一点,就是封建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纵向视角可以从封建王朝发展轨迹来看明清,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相对比可能不太明显——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是:(一)星星点点、互不联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二)徐光启、李之藻、宋应星、李时珍、方以智等人的科学思想的出现;(三)黄宗羲、唐甄的民主思想如流星过夜天,此外还有后来出现的《癸巳类稿》、《镜花缘》、《红楼梦》。这些东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产生过明亮的火花。但是它们总体上又是微弱的,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硬壳。
二、“图”“材”结合,整合课程
《纲要(上)》共10个单元,29课,按照每周2个课时来算,最少也要15个教学周才能完成,还要刨去各种考试、节假日时间,教学课时显得非常紧张。所以多数老师看到新教材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多章节内容,如何讲得完?
对此,教材编写组成员叶小兵教授曾给出建议:“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课时安排的相对紧张,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度整合,使教材内容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
整合教材有多种途径,其中,将课本中的插圖与地图册的地图相结合,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共分3课内容,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多,内容篇幅长,时间跨度大,而课时时间又少,仅安排3个课时。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常规顺序,每节课内容安排一个课时,是很难上完全部教学内容的。鉴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国共对峙、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以及解放战争等基本史实,我们可以在简单梳理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导上,挖掘史实背后深层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笔者用教材中的几幅地图:《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课本第137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课本第138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课本第150页),以及图册中的两幅地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图册第57页)、《人民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图册第59页),设计了相关的问题链,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问题1:通过观察这五幅地图,概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四次革命重心的转移。
问题2:结合《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要创建革命根据地?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星星之火”为何能够形成“燎原之势”?
问题3:结合《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193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中共离开瑞金,进行长征?梳理长征路线,思考长征的主要的路线图为什么偏西?你认为“长征精神”包含哪些内涵?
问题4:结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列举中国人民抗战史实,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问题5:是什么事件促使革命形势由《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至《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的转变?对比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让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有何意义?
问题6:结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及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有何意义?
问题7:结合《人民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简述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概况,思考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由起初图一所示的不到半壁江山的农村根据地,到解放战争中打出图四、图五的革命形势,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基本上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通过合理结合教材和图册的这五幅地图,将该部分内容进行如此整合之后,学生充分挖掘了地图中隐含的知识,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了所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了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三、以“图”补“材”,突破重难点
历史地图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紧贴教科书,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图册中的资料相对于教材来讲,更加集中,信息量远超于教材,最大限度地弥补了教科书因为篇幅原因造成的空缺。
例如《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这是统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感觉很是陌生。本课部分的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教师不仅要知道这几个政权的发展过程和政权建设,还要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政权的发展过程和政权建设属于基础知识,作用是深化理解的重点。要解决重点,需要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政权建设在教材中可以找到,而发展过程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零散地分散在教材中,集中资源的历史地图册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本课教材中有四个子目,配备了《契丹人引马图》《西夏王陵》《金、元、明北京城址》《萨班灵骨塔》《元朝形势图》(1330年)五幅插图。教材中关于第一、二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的文字部分中,使用了多个时间和地点名词,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时空概念,单单依靠教材的文字,难以建立时空感,这时就需要用到地图册中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与南宋的对峙形势》了,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几个政权的地理位置,进一步认识北方几个政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政权之间的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促进了北方地区开发,推动民族交融。
教材中第三个子目“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部分,教材用了四段文字叙述蒙古崛起到统一的过程。不仅时间发生变化,而且空间也在变化,单单从文字的叙述上理解则十分空洞。地图册中《蒙古的崛起与扩张》(图册第22页)中不仅有“蒙古族兴起的地方”,还有“蒙古军进军金、西辽、西夏、大理路线”“元军进攻南宋路线”和“元时期中国各族活动范围”,四段文字,通过一幅图就很直观地表现出来了。
关于元朝的行省制,单靠教材的《元朝形势图》不足于形成对行省制特点的全面认识。地图册补充了西汉汉中、唐代汉中、元代汉中形势图(图册第23页,见上图),如此便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秦汉至唐,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称为“山川形便”。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主导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古人学习历史就有“左图右史”的习惯,历史地图册现有的资源,都是編写者经过精心挑选和细致考虑的,如果在授课中不加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或再去寻找补充其它图片,在耗费时间精力的同时,效果也未必理想。如果我们能利用好现有历史地图册的资源,充分发掘它的功能,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更加多彩。
【注释】
[1]叶小兵:《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