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整合教材 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2023-07-31孙寅
孙寅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中最具学科特色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有关学业质量标准的规定中,将时空观念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4个层级,从低到高依次是:对史事进行明确的时空定位;运用时间术语、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史事进行描述,理解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进行概括和说明;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历史探究,并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综合分析比较、合理论述。
“丝绸之路”的内容,涉及高中历史五本教材,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反映了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时空联系,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优质素材。在高三复习中,我以“丝绸之路”为主题,通过深度整合教材,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现将实践中的一些认识整理成文,与同行分享。
一、通过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认识历史事物的思维方式
《选择性必修3》写道,“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要理解“标志性”的含义,需要把丝绸之路的开通置于汉武帝时期的特定时空框架下,通过综合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发展。为此,我借助了2015年北京历史高考试题:
(2015北京卷40题)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这段材料提供了观察丝绸之路的几个视角:一是张骞通西域所开通的中国境内这一段是丝绸之路的东段;二是河西走廊对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汉代至元代的政权状况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依据这道试题提供的视角,我选取了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一时段作为学习重点,按照时空观念素养的发展水平,分解出探究学习任务,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学习任务分解如下:
阅读整合教材的過程中,学生们找到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插图,进一步查阅多种资料,古希腊一些雕刻作品、大理石像、陶壶上的绘画、以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浮雕等,人物有披着丝质质地的衣料,可以推测,早在公元前5—4世纪的时候,中国的丝绸已经辗转运抵古希腊。学生们还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拓展”中找到这样一段史料:“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据此可知,波斯帝国时期丝绸之路的西段已经发展起来。亚历山大东征后,帝国分裂形成“希腊化世界”,其中塞琉古王国修筑和发展了波斯原有的驿道系统,逐渐发展成重要商道,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西至地中海、东至中亚、南抵印度半岛的交通体系。学生们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公元前6—4世纪,经由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塞琉古王国这些帝国的军事征服、商旅往来、交通驿道建设,丝绸之路的西端逐步开通。
张骞之所以能够完成打通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临门一脚,学生综合分析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和选择性必修3第9课的内容,提炼出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大一统政权巩固,国力强盛;二是汉匈战争中西汉胜出,其中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战役,完全摧毁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三是汉武帝在河西置郡,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西汉政权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保证了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畅通。通过以上探究学习,学生们理解了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在汉武帝这一特定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承继下来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
二、通过分析唐宋时期陆、海丝绸之路,理解时空观念素养的本质是把握历史事物的变化,从历史事物的变化中认识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41题: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译人和舶牙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这道试题说明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出口大宗,除此之外,和汉代相比,唐宋丝绸之路还有哪些变化呢?我提示学生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交往国家、管理机构和技术进步、物种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整合教材,分析唐代和两宋不同时空框架下丝绸之路的变化。
通过整合教材,学生发现,唐朝前期海陆丝绸之路都是空前辉煌;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对外交往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两宋时期的政权状况不同于唐朝,时空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南宋经济重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南移完成,以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对外贸易重心全面实现了由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转移。
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宋代丝绸之路的变化,我选取了一段宋代市舶制度的研习史料,设置一个探究问题: 从市舶制度的变化说明两宋丝绸之路的变化。
材料:在唐代市舶制度的基础上,宋朝设立较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并把市舶制度发展为系统的、有条文的贸易管理体系,此制度旨在把重要的对外贸易项目收归政府垄断,以获得巨额收入。……市舶官起初由地方任命,逐步发展为由中央派任,市舶司最终成为一个直属中央的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具系统职能的独立机构,由此使海上贸易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张国刚《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唐代的市舶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宋代市舶制度成为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外贸管理体系,对舶船出发、回航的程序均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们还进一步对比分析唐宋对丝路的管理,发现与唐代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等行政管理机构不同,宋代市舶制度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通过抽解、博买、禁榷等政策为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海路外貿的税收北宋时占国家总收入的2%—3%,南宋时则达20%。至此学生们认识到丝绸之路从西汉到两宋,随着从“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到“涨海声中万国商”时空条件的变迁,丝绸之路也发生了多层次的巨大变化。
三、对史事进行评价时,依据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全面、客观评价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该史事发生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因素,还包括后世研究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建立当时和后世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
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中,提出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这一评价肯定了郑和下西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中,则提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课后“问题探究”摘录了一段梁启超对郑和下西洋的评论,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不同的评价与认识呢?
首先我提示学生注意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句话出自《明史·郑和传》,《明史》成书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编写目的更侧重以史为鉴,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同时在当时的时空框架下,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忌言财利,以及满清统治者昧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梁启超所处的时空背景是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列强环伺,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因此梁启超们更为推崇哥伦布们,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即有慨叹也有遗憾。
接着我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作业:收集近些年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研究这些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提出的观点主要归为以下四种:其一认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所代表的技术、规模乃至国力,是同一时代西欧不可企及的;其二是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2];其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和平使者,明朝和周边国家所形成的宗藩关系体系,和西方的殖民行为有着本质区别;其四认为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评价,不是孤立静止的,不仅要分析这一史事发生时所处的时空条件,还要深入到时空联系的层面去,认识这一史事与后人、与当代我们所处的时空条件的联系。
“具体的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并且孕育着将来”[3],时空观念是进行历史学习的出发点和根本,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时空观念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记忆,而是要能够理解特定时空范畴内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把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内进行观察和思考,考察它们从前代历史继承了哪些成就,为后代历史的演进创造了哪些有利因素,在此基础上,认识历史阶段特征,理解人类历史发生发展、演化进步的意义。
第二,时空观念素养的本质是能够多角度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时间和空间共同构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场景,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我们研究唐代丝绸之路,“唐代”不仅是指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时间范围,同时包含了在这一时间段内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空间范围,时空条件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去理解历史,还要提供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客观分析、全面论证的意识和能力。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2]武斌:《丝绸之路全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8年,第529页。
[3]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