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画底色在风景中的运用分析
2023-07-30史峰魏鑫
史峰 魏鑫
摘要:油画底色的发展历久弥新,在传统绘画中,底色更多的是作为油画底层的衬托。随着技术与材料的发展,底色技法逐渐在油画风景中得到广泛运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画面基底层的辅助作用。底色技术的不断深化使油画能够通过丰富的底色以及非传统的材料和方法取得独特的视觉效果。底色打破了传统油画的界限,并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增强作品画面视觉效果的同时,将作者的情感内涵表达得更加细腻。艺术家使用不同的底色和技法,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新颖的图像效果,凸显油画风景的独特性。文章以底色技法和代表画家为例,分析不同底色带来的画面效果,让观者可以在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符号和精神内涵。艺术家可以创作出层次丰富的艺术品,启发观众,且油画底色的组织可以让观众看到超脱物象表面的内在精神含义。
关键词:油画底色;偶发性;风景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1 油画底色概述
底色可以是空白画布上的有色底子,也可以是在基础画布上对颜色进行叠加覆盖,用以显示画面内部的色彩关系。底色除了可以统一画面色调、决定画面基调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作为覆盖层。因此,使用底色时必须考虑底层色与覆盖色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白色底子上作画的油画技术是到19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从传统古典绘画技法来看,画家往往通过底色来达到化繁为简、统一色调、充实画面的目的,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底色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如蛋彩画中会以绿色为底色衬出人体,后来又出现了在暗褐色底子上或在各种颜色底子(土红色、黄褐色、淡灰色)上作画的技术。近现代以来,底色技术已发展成重要的绘画技巧,同时在风景绘画中,底色的运用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情趣。
在西方绘画史上,底色最初只是作为油画底层的依托,由于基础颜色比较单一,因此通常很难在油画表面展示底色的作用。所谓“笔墨当随时代”,随着当代绘画技巧和媒介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油画中,底色的运用更加广泛和多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油画颜料进行作画,还能打破传统的绘画技法,通过创新实验使画作取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1]。
对当代油画风景写生来说,油画底层的多样性无疑是画家表达内心情感与风格不可或缺的技法。借助底色作画,在保留底色偶发性的同时具有写意笔法的意味,偶发性因素使传统底色更具表现性特征。作为一种非具象的画面表达技巧,当代底色色层突破了真实形态特征的限制,但并非全然是纯意象符号,许多图像同样经过了严谨的思考和设计,通过创作表达内涵[2]。
2 底色色层的分类与特性
2.1 单色底色
单色底色即一种色调的底图,通常也是油画底子的纯色底层,它没有具体的形状,一般用以与覆盖层的冷暖并置。单色底色以色彩的色相明度为主,强调画面色调统一,运用某种具有色彩倾向的灰色,在白色画布上刷上一层带有明显灰度和纯度变化的同类色底色。例如,在作画时,考虑到作品最终的色彩纯度和色调的选择控制,可以在最下面的图层添加黑色底层和橘色底层,营造出整体沉重的色调。
单色底色的运用较为单一,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暗底色为依托的肖像画对欧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艺术家的画面中,暗底色既可以是一种研究未知自然的对象,又可以像是卡拉瓦乔表现宗教故事的暴力因素。单色的暗底色运用在当时成为一种表现美学意义和描绘画家情感的方法。
17世纪,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是单色底色忠实的践行者。他在画人物肖像时,使用的是反向铺色的技法。例如,若画面预期呈现的效果是冷色調,便使用暖灰色在底层薄涂,随后用干净的布擦拭一遍,暖灰的底色便渗透进画布的纹理缝隙中。之后可以采用罩染和剐蹭的技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复色底色
多重色底层是不断重复制作的复合底色,即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颜料制作的底图,将多种颜料调和,此时使用媒介剂以3∶1的比例调和颜料,并将其洒在画面上,泼洒颜料时注意颜色的明度,使整个底图色调趋于统一,画面和谐,这种底色在绘画时会更具丰富性。
戴士和先生是中国油画的杰出代表,他的油画作品非常注重底色的运用,加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通过不同的底色和画面造型来营造充满趣味的物象自然。
在油画作品《小小院落》中,画家在白色画布上整体运用丙烯和底料调和,并在画面上罩上一层薄薄的暖橙色底层。大面积的白色墙面和小面积的天空地面,在增强了丰富性的同时,冷暖并置的效果也应运而生。房檐则是直接在橙色底子上勾勒出轮廓线,留出底层色彩,即使这样,画面也无简单之感,反而与其他底色呼应,充满透气感。
2.3 花色底色
在当代写生风景中,油画底层的制作考虑到其绘画要求和干燥时长,多以丙烯酸漆为调和色,利用油性材质媒介分离油水,这种表现技法自由、流动,可产生轻快、透明的效果,表达出基于物象而又具有主观性的意味。
花色底色可以使画面呈现出色彩和形状的偶发性效果,增强画面的灵动性。加上富有层次和肌理的颜色,在画布基础纹理上,流出独特的画面痕迹。它是在单色底色和复色底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出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比较丰富的底层处理,不仅表面具有各种偶发性的色和形,还具有某种特殊的油性质感[3]。花色底色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在室外写生中,为保证画面底色偶发多样性和干燥速度,会采用以油为主、油水分离的方法,使用油画颜料和媒介以及丙烯颜料,采用底色技法创作。这三种材料的不同搭配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含油多则干燥缓慢,含水多则干燥速度快。在干燥过程中,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可以使画布基材保持平放静置以稳定画面,也可以微微倾斜画布使画面表现出流淌的效果。
在制作底层方法中,可以在空白画布上用画笔泼洒松节油,将水性的丙烯颜料用喷壶或毛笔滴溅于第一层颜料上。这时由于油与水相互排斥,因此色彩会随着油扩散开来,从而产生一系列破开的圆点效果。或者先用丙烯铺底,再用扇形笔通过甩、滴的方式在画面中形成偶发性效果。在底色色层中应用较多的油,铺上底色,等待底色干透,然后根据画面的需要,确定特定的形状、范围,选择合适的颜色,调制丙烯颜料,将其按形状堆积到一起[4]。
运用这种方法,应保证作品放置在水平位置,色彩堆积的色块可以用画笔调节。等画面完全干燥后,就会出现水纹的肌理效果,在等待过程中也可根据画面的预期效果填充其他颜色,使画面更加丰富。底色之上的覆盖色的节奏、色彩、韵律、虚实对比和冷暖对比都是营造画面意境的关键。
传统的底色多采用“肥盖瘦”的方式,即颜色的底层较浅,覆盖层较深,由薄涂到厚涂。著名画家陈和西则与其相反,他采用的是一种“瘦盖肥”的绘画方式,即首先用调色油调和较浓的色彩,在干之前,再用稀释的松节油混合色彩进行泼洒[5],根据对象的不同“随类赋彩”。由于其油性与浓度不同,因此画面会形成各种龟裂和斑点状光圈效果,这种效果具有分割画面结构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思考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并且能在理性状态下将客观对象巧妙地与偶发性效果结合。
3 底色色层的运用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绘画过程中特有的偶然性和写意性是底色作画最大的魅力,它既不是照抄客观对象的形与色,也不是作者本身的主观臆造,而是建立在一定艺术理念上的随机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主观实践和客观物象相辅相成,在绘画过程中,自然景色是底色作画的源泉,为画家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个人的绘画修养和绘画基础是合理运用底色作画的保障。在掌控整个画面时,底色能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为充分发挥底色的作用,艺术家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会使用画笔对底色进行或保留或覆盖或半覆盖,以促使对象的具象与底色的抽象、对象的似与底色的不似恰如其分地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如画家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6]。
通过作品《树林间的农舍》和《林间光阴》,可以看出如何基于画家的主观背景色营造同一场景的不同氛围,画面结构几乎形同,但受到底色的偶发性效果及画者的主观用色影响,而形成了全然不一样的感觉。《树林间的农舍》更强调农舍的中心位置,覆盖色简单稳定,笔法松动,底色在泼溅的过程中在树木和植物的色调上更偏向灰色,以衬托农舍的红棕色块。《林间光阴》则更强调光在场景中的作用,树木特征肌理痕迹更为明显,底色更为艳丽,弱化了农舍的存在感,画面整体增加了线性元素。
花色底色是写生风景中最有趣的一部分。花色底色加上即兴创作的激情与感受,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創作,改变传统的作画方式,具有偶发性的效果,同时具有趣味性与独创性。花色底色并不会束缚画者对物象闪烁的灵感和对景物的感悟,反而能激起画者内心对景物最真实的触动,以自己的世界观形成顿悟性和情感性的双重表达。陈和西在实验性底色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类型的媒介剂,如酒精、油性凡士林膏等,试图借用异质油性材料让画作呈现出特殊的效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意象情趣。
运用底色旨在以更简练的手法呈现出更丰富的效果,从而充分表达画家的创作理念,简化的运笔、薄厚的色彩叠加,借助底色外力达到更丰富的效果。正如《益州名画录》中提到的:“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矩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7]强调通过简洁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才能体现出画家更高的精神追求。
创作中的写意趣味也可以从底色和覆盖色的安排中展现出来,底色技法的生动性、表现性会帮助画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客观物象,而是更注重其内在表现。以抽象的思维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取舍和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规范和方法。同时在底色的基础上,要求画者的色彩、造型、透视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会停留于底色表面,很难将艺术理念、精神内涵、审美情趣融入写生中。
4 结语
油画风景写生是画家贴近现实生活,将个人情感融入画面的真实写意,底色制作和运用的复杂性与覆盖色的平面性相对比,让观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诗歌与音乐的节奏以及顽强的生命张力。这种主观处理方法并没有过多关注物像之间的明暗、光影和结构之间的疏密安排,而是在观察画面整体基础上对物象进行归纳。
底色不仅是画家表达情感的媒介,还是一种精神纽带。底色的搭配、挥洒方式、裸漏择选、斑驳感组成了画家独有的情感符号,令人反复思索,给予了艺术家更宽阔的表达空间,也为作品画面创造了更多可能。油画底色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语言风格的变化,同时为大众带来了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猛.油画底色运用新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符青.初探陈和西油画底色赋予的“符号学”意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8):59,61.
[3] 季晓林.陈和西油画底色技法研究[J].牡丹,2021(18):125-126.
[4] 刘启.综合材料绘画表现技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44-45.
[5] 曾彬.底色与底色作画:陈和西的油画风景[J].美术观察,2017(9):61-63.
[6] 曾彬.底色作画的当代演绎:陈和西的写生与创作[J].美术大观,2017(8):16-27.
[7] 黄修复.益州名画录[M]//古代画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22.
作者简介:史峰(1970—),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及理论、综合绘画。
魏鑫(199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