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支持策略研究

2020-10-21孙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持科学活动幼儿

孙莹

摘 要:偶发性科学活动源自幼儿的日常生活,其丰富生动广泛的内容远比集体教学活动更吸引好奇好问的小班幼儿,亟需教师的关注、支持和引导。笔者试从“接纳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好奇心理;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探究行为;推进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多重疑问;拓展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多元经验”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科学活动 偶发性 幼儿 支持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和新奇的科技产品与情景,激起幼儿的好奇,导致幼儿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尤其是随着小班幼儿基本动作、感知觉发育的不断完善,他们对周围事物与偶发现象的兴趣不再满足于成人单方面的给予和讲解。更喜欢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一草一木、发现一动一静,以满足自己的积极兴趣与主动需要。

有研究指出,小班幼儿不是从问题出发来探究,而是从随机探索开始。同时3——4岁幼儿带有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偶发性科学活动的随意性、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和情绪支配而转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支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由短暂的好奇转向持续的兴趣、由初步的自发观察转向持久的自主探究,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目标“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一、接纳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好奇心理,合理作出价值

判断

1.接纳幼儿,就要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同样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从小班开始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尝试自主选择和计划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游戏。可以通过一日安排设置块状作息,提供给时间保证;组织活动安排开放式自选活动,如晨间锻炼允许幼儿自选器械与内容、过渡环节可自由结伴观察、区域游戏自选角色内容等形式的采用,有助于让幼儿学习根据兴趣和需要做出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在细致观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中,成为一日活动热情的“科学探究者”。

2.接纳幼儿,就要眼里有孩子善于观察活动中的幼儿

教师需做有心人,认同幼儿作为主动学习者的身份与地位,用敏锐的眼光去关注班级中、活动时的每一位幼儿。走近去看一看幼儿在注意的新奇现象,蹲下来听一听幼儿在讨论的有趣话题,靠拢去问一问幼儿发现的未知疑惑,静下心辨一辨幼儿告状事件中的来龙去脉。及时洞察偶发性事件中值得把握的教育契机,以赞许与肯定避免有价值活动的中途夭折,延续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发现。

3.接纳幼儿,就要懂得儿童的发展需求适时介入指导

小班幼儿经常抛出问题,让偶发性科学活动成为因满足好奇的探索活动并持续深入,需要教师积极以专业判断作出合理分析:探究中核心的关键经验是什么?侧重于认知经验、探究方法、探究能力的哪一范畴?是否小班幼儿熟悉、生活中常见?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需求?幼儿学习的挑战能物化为哪些材料?对于有需要介入地做出针对性回应:专心致志于探索活动,不予干扰;提出问题时,不急于回答,鼓勵探求;活动突然终止,寻找兴趣点提问参与;遇到困难、合理要求,投放材料给予帮助;等。教师只有观察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谈话,参与他们的活动,才能跟上他们的想法,真正成为支持幼儿学习的帮助者。

二、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探究行为,投放工具提供

材料

小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思维具体形象,言语说教、口头讲解不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应通过直接参与、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有效支持体现在适时根据现场分析将探究行为物化为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指向提升幼儿关键经验的简单操作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反复操作,尝试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积累最粗浅的科学经验,描画科学探究能力的底色。

案例1:

场景描述:卓卓来园时带了几颗玻璃弹,老师请他自己放到鱼缸去。仔仔来告状有人玩水。发现卓卓反复从鱼缸里取弹子、放弹子,塑料雪花片也放进鱼缸,还在雪花片上用手指摁,下沉后又浮上水面,他专心于鱼缸,桌面上搞了一滩水。

指导记录:师问:“卓卓,你有什么发现?”卓卓:“弹子一放进去就掉下去,雪花片总也掉不下去。”教师肯定,这是“沉下去,浮上来”。又准备了小型澡盆和篮子,让他自己在区角挑选不同材质的物体:纸盒、瓶盖、粉笔、小石头、泡沫块、蜡笔、橡皮等,再去试试它们是沉还是浮。他拎着篮子,开始了好些日子的“玩水”旅程。

简单的“沉与浮”探索引发多次操作,显示出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思维能力。受限于能力发展水平,幼儿仅注意到感兴趣现象却难以看到事物本质。教师及时梳理了小年龄幼儿对沉浮经验的关键点在于沉浮现象与物体材质的关系,指明了后续探究材料的收集与提供,推进了幼儿探究行为的延续。因此教师只有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和必要指导,才能把自发活动转化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更要允许幼儿在探究中存在弄脏甚至弄坏物品的破坏行为,宽容、尊重后的引导,让幼儿在自己的发现时,体验愉快的情绪,获得成功的自信。

三、推进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多重疑问,交流方法分享

发现

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出现来自幼儿的内部动机,幼儿被自己的发现兴奋时,思维异常活跃,问号特别多语言更生动。教师抓住特殊时机下的现象,以自己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倾向感染幼儿,引导幼儿用不同方式表征疑问,语言表述、图案绘制、线条记录、图像呈现等,激活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发对事物的后续细心观察与探索。

案例2:

场景描述:草坪晨间活动,花坛里的蜗牛吸引了幼儿。平平轻触一只,它停了停继续爬行;梅梅捉起一只,它很快缩进蜗居。梅梅把它放在地上, “蜗牛的脚在哪里?它有几只脚?”蜗牛伸出了小脑袋。“头伸出来了,尖尖的是什么?”“是眼睛?” “不是!是触角!”争执之声频起。

指导记录:教师思考后,找了个小盒子建议他们把蜗牛捉到教室去,养在自然角;多观察几天看看它们爱吃什么;提供放大镜、几张深色的彩色卡纸作为蜗牛散步的操场,看看蜗牛怎么走路?用几条腿走路?问问父母、查查电脑、看看书,再来讨论蜗牛的小

秘密。

观察小动物是小班幼儿特别是男孩子的兴趣所在,背着壳到处爬的蜗牛成了他们的目标。观察蜗牛的爬行、触摸它的外壳,发现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是幼儿从自我角度发现的真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切忌随意否定,审慎地支持不同幼儿对问题的大胆联想与猜测,提供适宜的探索工具与方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继续观察,动手动脑寻找答案。鼓励幼儿把发现分享给同伴,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争执保留意见,懂得理解尊重别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多元经验,整合活动融入

主题

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小班幼儿的探究短暂单一,缺少教师的关注就不易有始有终地开展活动。教师除了有对幼儿活动的语言、行为、材料支持,自身更要满怀兴趣地创设游戏情境吸引更多幼儿的参与。幼儿的学习是整合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小班幼儿展现探究获得的动态式经验。

案例3:

场景描述:滑梯旁的草丛旁,有人看蚂蚁。有用小棍去拨弄,有用脚踩,有用沙子、石头堆在路上,还有的捉起来放在掌心上让它爬……闹了一阵,因蚂蚁不受干扰穿梭往来,很快就想去别的地方了。

指导记录:老师走过去,蹲下身提出问题,引导观察:蚂蚁怎么爬的?用几条腿爬?蚂蚁背的是什么?在往哪儿搬?它的家在哪儿?大家寻迹发现,蚂蚁住在树脚上。请孩子们学学蚂蚁搬东西,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学得不亦乐乎。

教师根据幼儿喜爱小动物、感知具体形象的特點,预设了多领域的主题活动开展,视频和图书“蚂蚁王国”、说蚂蚁儿歌讲蚂蚁故事、歌唱表演蚂蚁搬豆、画蚂蚁、饲养玩具等,让孩子在多领域的主题活动开展、延伸中,充分调动感官去自主观察、主动感受、自我体验中领会真正的科学经验,吻合了幼儿观察探究后表达表现的需要。教师感知到小班幼儿有序观察事物的不足,根据观察发现视角小的特质,科学预设多个指向单一的相关小问题,由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到生活习性,从单一向多重从静态向动态小步递进观察,逐步掌握基本的科学活动方法与技能,领悟感知事物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综上所述,对待小班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要营造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通过提问引导他们学习顺序观察与感知事物,允许幼儿出错、支持幼儿通过饲养、尝试探究来寻找答案。遵循了《指南》关于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目标要求首要在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习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支持小班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更要有智慧与专业的引导策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鼓励幼儿的猜想和假设,提供适宜的材料和工具以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幼儿在活动中呈现的“主动探索”“提出疑问”“重复操作”“乐于表现”,正符合了科学探究过程的特征,吻合了《指南》中提出的要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注重去做科学——自主探索,而非学科学——知识传授。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支持科学活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金融支持辽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模式研究
印媒称中国“支持”印度斡旋马局势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