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偶发性对于艺术家理想创作状态的促进
2018-03-04刘蓉蓉
刘蓉蓉
摘要:偶发性的发生是毫无征兆和规律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创作形式中。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因在于它不局限于对客观存在的物象进行临摹,每一件艺术创作中都必须含有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与思想,必须是结合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来进行的过程。偶发性则是指某一事物充满了不可预料性及不可控制性,对于事物未来的发展完全无法预测,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地进行重复操作通过统计概率来判断结果,通过概率来推断事物发展的偏向性,一般情况下与其相对应的是必然性。放在艺术创作上来说,偶然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非主观意识的创造活动,其中所产生的非理性因素放在当代这个注重个性化发展时代的艺术家来说是开拓创新的灵感来源。其实不仅如此,个人认为偶发性的作用在水彩这个画种成立初期时就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了,只是截止至今关于偶发性在艺术相关领域中的作用价值还没有任何专业性质的理论,还没有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个人认为对于偶发性在艺术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加强研究,从理论上和现实创作上都要更加重视偶发性。
关键词:艺术 偶发性 创作状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11-03
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偶发性,其效果对艺术创作来说所得到的契机与灵感是绝对性质的。除此之外,偶发性在拓展画面语言的视觉元素上也起到了完善作用。由于偶发性的出现,许多艺术家发现并创造出了很多新的视觉形象,逐渐以此来作为一种形象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创作中来代表自身,这也是偶发性在当代语境下被广泛利用的原因。
正如我们所说,所谓的艺术创作,必须是注入了艺术家自身对社会生活或某些事物的情感或直觉,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参考,否则这项“艺术”并没有符合艺术的标准。艺术品必须包含艺术家个人对作品的感情投入,结合自身所认为适当的,符合主题气氛的画面效果。这里的感情指的是藝术家自身被所描绘事物所激发出的灵感或直觉,这就是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具象表现。偶然在艺术创作中的优势便是给了艺术家无限的空间,丰富了艺术家的画面表达方式与新的创作灵感,这是带有趣味性的过程。但若是完全依赖偶然去进行艺术品创作也不会完整,偶然性的出现是辅助你在理性思维之上去完善某项艺术,使得这项艺术充满个人风采或是更加接近艺术家对于“美”的标准。
巴尔扎克对于“偶然性”曾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并抽象的说明了偶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就水彩长远的历史来说对,发展得越久所与之接触的人就越多,从德国巨匠丢勒所绘制的第一张水彩画《野兔》开始,到18世纪英国水彩的巅峰时期,再到传入中国最终形成中国水彩。
如今的水彩画家队伍的不断扩大,由于形成了庞大的水彩阵营使得艺术家们为了避免风格相似不得不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在材料与媒介上选择并不多,使得水彩艺术家们不断通过实验性质的艺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寻求创新,而在实验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性的发生是普遍的,会产生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无疑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偶然性的表现一般都是以一种非理性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用来打破艺术家的理性思维以及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当一个艺术家发现并掌握了某种偶然的规律并反复操作,直至使其能被控制,将其据为己有的反复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使之成为能代表自己的一种视觉元素,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如今个性化的地位在不断加重,利用偶然性来帮助自己寻找意料之外的肌理效果作为通往个性化途径的艺术家数不胜数。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对我来说,所有绘画都偶发的。我越老越是这样。我即使预先察觉到了转变也不会按我遇见的那样将它画出来。转变是在实际绘制的过程中自己完成的,我不知道它将如何发展,他完成了很多远比我可以要完成的好得多的东西。”[1]由此可见艺术家们对于偶然性的重视以及偶然性从古至今被大多数艺术家极力去激发及利用的原因。
当今的水彩艺术家都普遍认为水彩的不可预料性和随意性是它本身最大的魅力所在,这种思想也同时造就了偶然性在水彩当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吸引着无数水彩艺术家对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的,正是偶发性。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时起便被中国人普遍的认同与接受,至今发展成“中国水彩”这一体系,其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水彩在艺术质量上就是世界水平。由此可见中国水彩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照理说水彩艺术来源于英国,巅峰时期也在英国,为何中国水彩可以发展到这个程度,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水彩画与国画在媒介与材料上都大同小异。中国人在传统绘画上对“水”的发挥已经到了一种“尽兴”的境界,不仅是思想上的“尽兴”,还爱把“尽兴”表现在创作中,作为一种创作成分来描绘当时的环境与感悟。以这样的绘画艺术背景延续出当今的水彩艺术,这种“尽兴”的背景提高了中国水彩画家对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同时在精神上提高了艺术家的修养。所谓“尽兴”的官方释义是:兴趣得到充分满足,敞开兴致做自己想做的事。强调的是以感性为主的一种精神,没有标准答案,这便是偶然性在其中的精神层面所起到的作用。
当代艺术家马可鲁曾经表示,艺术创作就是通过对面前的偶发性效果进行覆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发性。创作是跟着第一直觉前进的,凭借自己敏锐的感觉将创作进行下去,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第二自然”,边画边想,跟随偶然,而不是在创作的开头就想好一切。[1]这很具象地表达了偶然性在当代艺术家眼里的作用。偶然性其实是当代创作的核心存在,当代艺术家擅长利用偶然性来创造出更多的偶然性,当偶然性出现在画面上时,成熟的艺术家不会因这种毫无征兆而出现的偶然性而恐慌,相反的会毅然而然的去利用它,去挑战它的存在,使自己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收获新的领悟和画面语言,从而凸显自己的创作元素。当代艺术中最有价值意义的地方在于自身感觉的重要,不断地根据画面效果与偶然性的结合以自身的直觉为主来完成艺术作品,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如何使艺术家们尽量保持一种激情澎湃的状态进行创作,笔者认为,对偶发性的期待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之一,马可鲁还曾说过:“每次的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一次冒险,所谓的艺术创作不能缺少挑战性。”[1]此处所说的冒险便指的是偶发性的出现,这种偶发性可能是思想上的灵感或直觉,也可能是实际创作上的视觉元素,直接来说就是指绘画的整个过程就是探索艺术中偶发性的产生与重复,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有可能是满意的也有可能是不满意的。因为整个创作过程都是由偶发性来决定偏向的,也就是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而这种不可预测性正是当代艺术家最渴望的状态,抱着一种随时有可能突破自我,找到新的出发点的状态来进行创作,并在创作中体会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不仅来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的天性,还有希望能够超越他人与自我的好胜心理,这是在思想上与精神上偶发性对艺术家造成促进理想创作状态的分析。
就像之前所分析的,理想的创作状态是要对创作过程具有激情,要能感受到快感使自己充分的融入创作之中。此处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若是艺术家之前已经因为偶发性的“协助”而创造出了新的视觉元素,使得作品出乎意料的成功且因探索到了未知使得自己对于某个画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过这种经历的艺术家在尝过甜头之后便会对偶发性的出现有着更加迫切的追求,甚至可以說是在依赖偶发性来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偶然出现的视觉元素是当代艺术家所追求的元素之一,这样的目的促进了艺术家对于创作的需求。一般来说,当艺术家在自身创作时遇到了符合自身审美的画面元素,艺术家对于创作便会更加充满激情,带着期待画面效果的心理,促使艺术家全身心的投入创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家的自身修养与精神境界,去尝试完成“从未发生”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侗,杨小彦.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8.
[2]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华儿女:书画名家[M].北京:中华儿女报刊社,2009.
[3]王岩.关于艺术家创作状态的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05).
[4]王蕊.论偶发性主观心理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J].西部皮革,2018,40(15):100-101.
[5]程明震.心灵之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刘奎林.灵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